借助“材料研读”培养初中生史料实证意识的策略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0
/ 2

借助“材料研读”培养初中生史料实证意识的策略初探

①虞丽莎②杨建华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摘要:部编版历史教材在课本模块中加入了一个新的板块,即“材料研读”。该板块有助于提升学生历史课堂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本文以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为研究对象,从三个方面就如何借助“材料研读”模块内容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进行探究,以给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材料研读;史料实证;学科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个方面。其中,“史料实证”最具有历史学科的特色,同时史料实证也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路径,是学习历史的关键方法。初中是历史学习的起始阶段,对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而部编版教材新增的“材料研读”版块无疑为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提供了重要途径。

一、“材料研读”与课堂教学内容互相融合

在史料教学的背景下,课堂教学内容需要什么样的史料,教师怎样才能从浩如烟海的材料中挑选出与课堂教学相匹配的史料,一直是教师们备课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其实,不妨从教材中提供的素材入手,比如旁设的“材料研读”部分。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中,新增设的“材料研读”皆以“史料+问题”的形式呈现,内容来源都属于与具体史事和历史人物相关的一手资料,具有极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课堂教学中为充分挖掘“材料研读”部分的内容和价值,可以将“材料研读”部分融入教学设计中,再在课堂上展示和运用。以《抗击八国联军》一课中“材料研读”部分的运用为例。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

(运动的起因:中国遭列强国家多次侵略、洋教传播加快与中国人民的矛盾加剧)

“兵法艺,都学会,要平鬼子不费难。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

(义和团运动的方式:学拳法、破坏铁道、电线、火车、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反帝的爱国运动)

将“材料研读”模块融入历史课堂的教学环节中,作为教学史料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其内容,能够更具体的帮助学生理解“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内涵,进而展示历史学科求真求实的特性和要求。

二、“材料研读”部分与时事新闻的有机融合

教材中“材料研读”部分的内容,一是当事人关于当时事件的记录;二是与具体史实相关的直接史料。由于历史本身的特性,这些与具体史实相匹配的材料大多属于“过去式”,能为某一具体史实的论证提供依据,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略存差距,所以教学中“材料研读”部分除了引导学生分析、论证之外,还可以采取“材料研读”与时事新闻相结合的方式,充分挖掘“材料研读”部分本身的价值,拉近历史课堂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材料研读”部分在课堂中的教学为例。

就材料类型来看,本课的“材料研读”属于他国当时人对当时事件的记录,能够与国内记载的关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材料互相配合,论证该历史事件的真实性,这是本课“材料研读”本身的价值和作用。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材料研读”了解英法联军的侵略史实,难度不大。但“结合材料谈感受”这个环节因为学生个体思维的差异,答案五花八门。通过残垣断壁的圆明园、相隔久远的材料,感受百年前的侵略暴行,这些都需要学生在已知史实的基础上用想象力去构建相应的历史情境。且本课“材料研读”运用的最终走向是什么,落脚点到底应该在哪里?这些都是教师需要深思的问题。

为了拉近史实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增强历史课堂的“现实感”,将“材料研读”与巴黎圣母院大火、圆明园遗址公园发表的《文明不能承受之殇》两则新闻相结合,共同展示、共同分析。一方面学生能够更直观的感受到文物遭到破坏、损毁的情境,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生跳出“小我思维”,着眼到人类文明、文物保护的层面,这也是历史学科的情怀所在。

  1. 借助“材料研读”板块培养学生的“认识类”、启示题的答题技巧

中考的材料解析题中最后一个设问,往往是“让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历史事件的认识、理解或观点……”,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给学生以启示和启发。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该类题型的答题技巧和解题能力掌握还比较欠缺,学生的答案要么夸夸其谈,要么寥寥无几,很少切中题意,答案缺少“历史味”。此时,可在教学中借助“材料研读”板块培养学生的“认识类”、“启示类”题型的答题技巧。

例如,在学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本课的材料研读板块作课堂升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该段文字,思考片刻后,谈一谈对红军长征的认识。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通过阅读和解析本段材料,将学生的历史思绪拉回曾经那段艰难的岁月,把学生的历史思维引向深处。

又如,在学习《洋务运动》这一课时,可以借助材料研读板块引领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洋务运动。

根据材料中“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可知,李鸿章认为洋务运动是失败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发起的洋务运动,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他没有意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社会政治制度的腐朽。

材料反映的观点是:“练兵”和“海军”都只是治标不治本,李鸿章认为洋务运动是失败的。看法:李鸿章发起的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没有意识到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落后,不主张中国走先进的资本主义道路,所以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该类题型答题时注意要先概括材料,明确材料反映的是哪一事件,如以上材料反映的是:红军长征/洋务运动;在此基础上写出该历史事件的史实意义或者影响,如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没有意识到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落后,不主张中国走先进的资本主义道路,所以没有使中国实现富强。用类似的历史思维去答题,首先紧扣材料可以确保答案的准确性,同时,结合所学,切中题意,适当拓展,这样的答案有血有肉,完整且丰富。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初高中历史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性、“核心素养”的共用性都是需要历史老师关注的问题。初中历史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在关注基础知识的同时,充分运用“材料研读”等模块的内容,培养学生在历史学科中应当获取的能力和思维。这样更能展示历史学科本身的价值,提升学生的素养,为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做出本学科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清.在历史教学中,"材料研读"板块的作用[J].华夏教师, 2018, No.091(07):30-31.

[2]吴镇.浅谈初中历史"材料研读"的教学策略[J].读写算, 2019, 000(001):181.

[3]巩莉.论材料研读在的历史教学中的应用[C].教师教育论坛(第一辑).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