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过度焦虑干预有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9
/ 3

儿童心理过度焦虑干预有法

林海燕

海南省保亭县加茂镇中心学校( 572314 )

摘要:儿童对别人的评价以主观认识为主导,以自我中心为依据,缺少客观、公正的判断,当个体都以自我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去看待事物的时候,就会产生心理过渡焦虑。心理学把这种过度焦虑又称儿童焦虑症,是儿童情感发展中常见的一种问题,其主要表现为过分敏感、多虑,经常为一些小事烦躁不安,焦虑担忧。我的干预策略提炼出来就是三十个字“晓实情,透其质;束己行,控尺度;观其变,平心态;迁情绪,散郁结;促膝谈,导思渠”。

关键词:心理焦虑;干预;向师性。

前言

一天,我和时常一样踱步前往教室准备去上晚修,隐约感觉到教学楼传来躁动的情绪,并伴随一些喧闹的声音,我猜测可能是学生出了什么事,大步流星赶往教室。快到教室时,听到有哭声,我心里一沉,一定是发生不好的事情。我走到教室门口,看到班上一位男生立定站在走廊,貌似被罚站,班里还有女生的抽泣声。我问站在走廊的男生发生了什么事?男生回答我,不知道。这时值班老师正好走过来,告诉我,她听到我们班有起哄声和女生的哭声,立刻过来,以为是学生打架,可是抓了这个男生出来问话,说不是打架,不知什么原因,好几个女生趴在桌子上哭,男生看到女生哭就起哄,场面一时有些混乱。


经了解,事情的起因是小妍(化名)和小向(化名)在近段时间出现心理过渡焦虑的情况,晚修之前我分别找了小妍和小向谈话,想通过谈话对她们进行心理干预,然,初次谈话的效果走向了负面的方向。小妍因为小向把她的“小人之心”告诉我,觉得我对她有不好的看法,故对小向嗤之以鼻,小向由于近日心理压抑的积累,直至此刻小妍的不屑,终于触发了情绪的失控,不禁哭泣起来,小妍看到此情景骤生惭愧,也潸然泪下,与她俩要好的同伴询问未果,也跟着抽泣,最后导致混乱的场面。

这是儿童心理过渡焦虑引发的案例,事情的前因后果究竟如何?待我细细道来。

五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倾诉欲望,彼时,课余时间,班上的女生喜欢到我宿舍找我谈心、聊天,有时一个人来,有时几个人来,大多和我聊班里的事情,或是谈谈她们的烦恼。有一天,小向避开其他同学,独自一人来找我,向我诉说她的烦恼:班上有几个女同学在背后说她的坏话,其中以小妍最为苛刻,说她学习成绩好就“假精”,心气高傲云云。小向很苦恼,小妍和小向关系一直很好,小妍这样中伤她,她很难过,她已经忍耐了很久,很压抑。事实上,小向心里还有更为压抑的心结没有告诉我,在下文中有记叙。

这件事情在小妍的日记中得到证实。

小妍的日记中有一篇《偏心的老师》,虽然她未点名到姓,但是显而易见,她所说的“偏心的老师”正是我。小妍认为,我对小向比较重视,对她则没那么上心,回答问题、承担班级事务、要同学帮忙做事情等等,都会先叫上小向,而小向以前还是比较“平易近人”,现在却显得高傲无比、难于忍受……

一般来说,儿童具有强烈的“向师性”,对老师充满着崇敬和热爱,因此老师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被孩子们主观地赋予特殊的含义。这样的情形在儿童人际交往中十分常见,儿童对别人的评价以主观认识为主导,以自我中心为依据,缺少客观、公正的判断,当个体都以自我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去看待事物的时候,就会产生心理过渡焦虑,尤其是女生,这种过渡焦虑更为严重。小妍的表现从表面上看是对同伴的批评,事实上也是一种心理焦虑,对老师关注和同伴友谊的焦虑。而小向心理忧虑的表现更为焦灼,以下摘录小向的日记作为参考。

11月1日星期四晴

我需要它

自从参加了舞蹈队,我每天魂不守舍、忐忑不安,尤其是参加竹杆舞比赛,从练舞开始,我每天都活在惧怕的阴影里。

我惧怕,我练舞了,成绩下降,老师不关心我了。

我惧怕,我练舞了,老师有什么事都不叫我帮忙了。

我惧怕,我练舞了,别人替我带读,老师就不要我了。

我惧怕,我练舞了,老师不像以前那样喜欢我了。

我惧怕,我练舞了,老师什么任务都交给别人。

往往惧怕的事情都会发生。

11月23日

老师需要两位同学管班,但没有叫到我,以前无论大事小事,我都是第一个去做,但今天没有,老师用广播叫小妍的名字,那时我正在和老师聊天,看见小妍走了,心里有点酸酸的。

11月24日

我要去上晚修,路过电脑室,看见小莹(化名)、小妍和小康(化名)在电脑室打字(在电脑上录入文稿),我看见了但我没让眼泪掉下来。

11月25日

今天我又看见小莹和小妍在电脑室打字,但我还是没让眼泪落下来。

11月29日

今天,我又看见小妍独自在电脑室打字,前几次,是我练舞累了要休息,这个可以理解,但是现在比赛已经结束了。以前,我在同学眼里就像是老师的干女儿,现在呢?我看见小妍在电脑室里面时,我终于忍不住,眼泪不听使唤地往外流。

有人说“没什么大不了”,但我需要它。

从小向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小向非常压抑,她在日记里还写道,因为类似的事情,晚上睡觉的时候偷偷躲在被子里哭。心理学把这种过度焦虑又称儿童焦虑症,是儿童情感发展中常见的一种问题,从婴儿期起即可发生这种障碍,其主要表现为过分敏感、多虑,经常为一些小事烦躁不安,焦虑担忧。

为消除孩子的心理焦虑,我从以下五点着手。

一、晓实情,透其质。

当人的心理处于一种狭隘的内心循环时,往往会加重负面情绪而不自知,负面情绪郁结于心不得疏散时,则引发了孩子心理过度焦虑。处理学生问题,与学生谈话是必要环节,通过双方的陈述,对整个事情有深入的了解,方可对其进行疏导,此事也不例外,我分别找了小妍和小向谈话。

小妍说道,小向和她一直是好朋友,但是现在老师比较重视小向,小向慢慢地疏远她们,比如,她以前常常等我一起去食堂吃饭,现在不等了;以前小向有什么事都会告诉她,现在很少说了……

小向的陈述与以上日记摘录的内容基本一致。

谈话过程中,孩子所说内容似乎很幼稚,然而,小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就是在这些小细节中产生的,因此,我透过这些表象来判断孩子郁结于的实质问题:小妍的问题是对同伴友谊和师爱的焦灼,她认为小向如今“受宠”,便不珍惜她的友情,同时对老师“偏心”心理失衡;小向一方面沉沦在“失宠”情绪中不能自拔,另一方面好友小妍日趋得到老师的“厚爱”,落差太大,忐忑不安。

第一次谈话以失败落幕,就是这次谈话后,发生“前言”的事情。

二、束己行,控尺度。

古人有云:“亲其师,效其行,听其言,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教育教学效果达到一个理想境界,然,把握好师生关系的“度”则非常关键,师生之间太过亲近,学生会变得毫无规矩,相反则过于生疏、漠然,不利于教育教学工作,最理想的尺度是:亲其师,敬其威,近其身,止于礼。

师生有三个层面的关系:教师与个体,教师与群体,教师与全体。此案例主要涉及教师与学生个体的关系。在这个案例中,我是有责任的,在此之前,我并未意识到因为我的关注度,会引起孩子的心理过渡焦虑。我确实比较喜欢小向,把她列为班上典型优秀生进行培养,在昔日的交往中,我并未刻意“独宠”小向,只是小向的自身素养和能力比较突出,分配给她的机会就相对多一些。我对这个案例进行了反思:诚然,教师要做到给每个孩子的关爱等同,不现实,却忽略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鉴于此,我也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尽量降低“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的机率。

三、观其变,平心态

高年级孩子已具有主观性较强的认知意识,在与小妍的谈话中,虽然表面上对老师持恭敬态度,内心却对小向把她的“小人之心”告知老师心怀不满,加剧了对小向的厌恶之心。孩子处于情绪波动较大的时候,很容易转牛角尖,此时,我采用冷处理的方法,我对两个孩子说:“现在你们要做的不是辨别谁对谁错,而是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只有在心平气和的状态下,我们才能看明白其中的是非曲折。”

如何让孩子们平复自己的心态呢?我选择转移注意力的办法。

四、迁情绪,散郁结。

前阵子,孩子们和我说过,五(2)班的同学想和我们班的同学打一场篮球友谊赛,正好以此转移孩子们的关注点。篮球友谊赛,我们班的男生、女生都获胜,胜利的喜悦冲散了压抑的乌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的《题西林壁》给我们的启示是:视野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让孩子转移注意力除了平复心态外,还想让孩子们跳出思维的局限,去看待问题。

五、促膝谈,导思渠。

我以篮球友谊赛为切入点,再次与小妍、小向进行谈话,谈话中我向孩子阐述两个观点:第一,学会客观地看待自己和别人的优缺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第二,当自己内心开始压抑时,要学会疏散坏情绪,我们背着书包上学,到了教室就会放下,即便书包很重,我们及时卸下,就不会觉得很沉重,但是如果我们一整天都背着书包行走,肩膀会觉得越来越重。

因为篮球友谊赛让孩子的心胸开阔,谈话的效果比较理想,不日两个孩子都消除了心理焦虑。

小学阶段,儿童交往需要主要向教师和同学两个方面发展,个别儿童对父母的情感依赖会转移到老师身上,因此,当个体缺乏某种刺激时,会呈现一种不平衡状态;与同学之间的交往日益强烈,如果交往失败,将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进而引发儿童心理过渡焦虑,对此,我的干预策略提炼出来就是三十个字“晓实情,透其质;束己行,控尺度;观其变,平心态;迁情绪,散郁结;促膝谈,导思渠”。


参考文献:

《心理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2版。



5fa907b475938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