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青铜乐器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9
/ 2

云南青铜乐器考

杨杏花

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平川镇古底初级中学,云南 大理 671611

摘要:云南出土的铜鼓、铜箫、编钟、铜葫芦笙、铜葫芦丝等乐器表明了云南的青铜乐器在吸收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民族特色,具有“和而不同”“形同异韵”的特点,它的发展与运用为云南的乐器发展及运用做出巨大贡献。

关键词:云南;青铜乐器;发展;运用

据考古发现,先秦时期的铜制技术发展迅猛,铜制技术的推广及运用促使日常生活物品从先前的陶土技术向冶炼技术转变。青铜乐器在云南的发展主要以编钟、铜鼓、锣、铃、镦于、铜葫芦笙、铜葫芦丝等乐器为主。以中国传统的乐器分类法来分类,青铜乐器属于“八音”中的“金”类,制作材料为金属,音高随青铜体积的大小不一而变化,音色因金属的材质而产生差异。

  1. 先秦时期的青铜乐器

先秦时期的青铜文化包含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延续时间约为1600余年,具有漫长的发展史,直至战国末期秦始皇一统天下青铜的发展逐渐被铁器品替代发展地位受到威胁并走向衰败。

先秦时期的青铜乐器以洛阳出土的铜铃、鉦、镈、编甬钟和编钮钟为主,几乎涵盖了青铜乐器的所有种类,这些青铜乐器的出土证明了洛阳地区对青铜乐器的运用及普及,青铜乐器广泛使用证明了我国青铜技术的先进性,也在我国的历史上彰显了文化魅力。

(一)青铜乐器的分类

先秦时期的青铜乐器可被分为七类,分别由铙、钲、句鑃、铎、铃、钟、鼓等构成。青铜乐器主要用于祭祀、宴飨、宫廷使用的乐器;军队使用的乐器。钟、鼓既是宴飨中的乐器,也用于军乐。

(二)青铜乐器的特点

铜铃是我国最早的有舌青铜乐器。铜铃均为青铜铸造,体形较小,器壁较薄,铃体上窄下宽,横断面为合瓦形铃体,一侧有扉棱,舞面为平面,上设有桥形钮。铜铙是中国最早的青铜乐器,铜铃为商、周青铜乐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考古资料表明,“商铙”的基本形制似铃,但有圆柱形空甬与体腔相通,使用时铙口朝上。奠定了青铜乐钟“一钟二音”的基础,成为专用于音乐,有固定音高,能够演奏六声甚至完整七声音阶具备旋律性表现的青铜类乐器。钲,形制为合瓦形,舞平、腹平、于内曲、圆管柄两端封闭,上部前后两面对穿一个圆形孔,整个体表饰以对称二叠阴线大云纹,用于军乐队。编甬钟出土于洛阳西工东周王城遗址,洛阳出土的这些双音钟表现出的音程关系,从测音资料中可以看到有小二度、大二度、小三度、大三度和纯四度几种,比之商铙已有很大的进步。鎛钟早在殷商末期已有出现,洛阳也出土了该乐器,两例编鎛钟体皆为合瓦形,鎛口平齐,舞上有双龙或双蛇相对组成的扁钮,钲部有圆形短枚,整个形制近似于铃。编钮钟的出现晚于鎛和编甬钟。以钮代甬,使钟由侧悬改为直悬,从而可以保持钟的稳定性。

二、青铜乐器云南

在《云南古代青铜文化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访我国著名古代铜鼓研究专家李昆生教授》日报中,李教授就云南现考古遗址的成果给大家做了回答。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掘报告》、《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发掘报告》、《云南江川李家山—第二次发掘报告》、《楚雄万家坝古墓群发掘报告》、《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昆明羊甫头墓地》等一批专著和发掘报告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李昆生教授在会上表明,云南青铜时代的起源至今是个未解之谜。由此可见,云南昆明市附近考古发掘的青铜器在云南的运用是普遍而分布广泛的。既然,云南考古学界的泰斗给出的回答仍然充满思考和验证,就需要我们跟据考古学界界定的年限基础以及考古界的进一步发掘和认证得到更加确切的云南青铜器乐器起源时间。

在李昆生教授主讲会议上得知,近60年云南青铜时代最早的发掘地点是剑川海门口遗址,经鉴定推出它起源于商代末期。这点说明云南青铜器发源地还源于大理州,并在商代末期有所发展。当前,考古学界所争论的是云南青铜器的发展主要受外来影响或本地文化影响。笔者认为青铜器在云南的发展其一是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其二它结合了自身的民族特色形成了有别于中原文化特色的云南青铜乐器。以铜葫芦笙与铜葫芦丝为例,这两件乐器的出土证明少数民族的创新能力与模仿能力不可小觑,同时证实了青铜乐器在云南本地曾得到兴盛和发展彰显了少数民族的创新能力。由此可见,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是适融和共生的。

三、青铜乐器在云南的发展与运用

查阅资料得知,云南的青铜器既有中原文化的元素也有本土文化的特征。昆明羊甫头墓地经三次考古发掘出土战国西汉墓葬700多座及大量的青铜器和陶器,并出土了铜鼓、铜葫芦笙、铜箫等乐器,是一次探索滇人青铜乐器的重大发现。古滇国历史虽短于南召国,但对青铜器的运用却胜于南召时期。在《云南青铜乐器及其滇人的乐舞意趣》一文中颇显滇人对青铜乐器使用的重要性。

  1. 铜鼓

铜鼓在我国的先秦时期占有重要地位,是用于祭祀、宫廷晏郷等场合的重要乐器之一。铜鼓在云南的使用是普遍的,铜鼓是某些少数民族崇拜的圣物供奉于村落的公房,村社内的巫师会定期做一些仪式祈求村寨平安。铜鼓能发出震撼、沉重的声音,这种声音能建构一种庄重而肃穆的仪式音声及仪式场域。仪式音乐具有娱神娱乐的教化功能,铜鼓在云南民间地区具有驱邪庇佑的说法。鼓在仪式中充当“法器”被执仪者重用,发挥祭祀功能。

  1. 编钟

常见的编钟有编钮钟和编甬钟,虽两者的外形和发音原理不同但有相同的功能和作用。云南出土的铜编鈡以羊甫头墓地为主,考古发掘中共出土3件编钟均是半环钮和羊角钮形钟。现今大理州无为寺仍然有一枚编钟放置于大殿旁沿用至今。铜编钟的演奏方式以木槌敲击而发音声音清脆洪亮,各时期的编钟性质大小不一,枚数不同。编钟早在西周中原盛行汉代衰落。

  1. 铜葫芦笙与铜葫芦丝

铜葫芦笙出土于羊甫头墓地和江川李家山遗址有曲管和直管两种。葫芦笙在云南占有重要的作用,铜葫芦笙是云南特有的乐器种类民族特色浓厚。

铜葫芦丝出土于祥云县大波那战国时木椁铜棺墓,仅出土1件。该乐器在当时为合奏乐器,与铜鼓、铜钟一起演奏。吹奏时口吹顶部细端手指按主音孔,吹奏旋律的同时,左右两根发出两个持续低音组和音,通常用于伴舞。铜葫芦丝的出土表明不同地区的文化在传播、创造中产生差异。

  1. 铜箫

羊甫头墓地出土的3支铜箫均是椭圆形青铜管,铜管的造型有模仿竹子的竹节,竹节分隔不通,近“竹节”处两边均有一孔。铜箫的出土进一步说明云南青铜乐器在历史上曾被云南和发展。

通过梳理出土的云南青铜乐器考古资料,可以得知云南青铜乐器与中原地区青铜乐器之间具有“和而不同”“形同异韵”的特征。中原文化起到主导作用的同时,地方百姓能透过先进的制作技术创造出适于地区使用的青铜乐器。以云南的铜鼓为例,云南出土的铜鼓是那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印证,也是对铜鼓的运用和发展,铜鼓的运用适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它以一种娱神娱人的方式解答生活之谜。

青铜乐器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篇章。云南青铜乐器的出土,表明云南拥有先进的冶铜技术;也表明音乐在云南曾脱离中原的束缚获得本土音乐发展的足迹。云南的青铜乐器得到发展和运用是彰显民族特色的文化象征,也是我们实证的“活化石”。

参考文献:

[1]詹七一、吴晓梅.云南青铜乐器及其滇人的乐舞意趣[J]. 昆明大学学报,2008.

[2]唐应龙.羊甫头出土乐器研究[J]. 贵州大学学报,2017.

[3]李开义.云南古代青铜文化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访我国著名古代铜鼓研究专家李昆生教授[J].云南日报,2009.

[4]孙敏.洛阳出土的先秦青铜乐器述略[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5]薛艺兵:《神圣的娱乐:中国民间祭祀仪式及其音乐的人类学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03

作者简介:杨杏花(1994-),女,汉族,云南德宏人,硕士研究生,单位:平川镇古底初级中学,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方向:民族音乐传承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