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7
/ 2

学前儿童 美术欣赏活动对策研究

赵瑞 朱运霞(指导老师)

山东协和学院

摘要: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一种启蒙式、引导式的教育,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我国美术教育中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是重要的部分,美术欣赏不仅是让学前儿童简单的看绘画作品,而是要引导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的同时了解其内涵,目的在于提高学前儿童的审美情趣。本文针对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活动目标缺乏针对性、美术欣赏内容选择不当、教学方法单一、对美术欣赏活动的评价不全面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解决对策,以期为今后幼儿园更好地开展美术欣赏活动提供一些有效参考。

关键词:美术欣赏活动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 对策


针对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实施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美术欣赏活动目标定位要准确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幼儿教师应该充分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审美经验,带领儿童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将儿童对周围世界中美的元素认知上升到艺术领域,同时,幼儿教师应该尽可能避免以自我认知为主导,将自己认为的艺术作品中的重点作为欣赏对象,不要将活动目标只定位于美术知识与技能,还可以是从儿童的兴趣点出发,要鼓励儿童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不要限制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各年龄段的儿童特有的认知水平、认知规律制定活动目标。即小班的目标是引导儿童愿意参加美术欣赏活动,对身边的事物逐渐产生兴趣,体验美术欣赏中的快乐;中班的目标是引导儿童理解和欣赏一些美术作品,让儿童感知色彩、构图、造型等美术知识,感受作品中的生活与情感;大班的目标是引导儿童欣赏与感受各种美的事物,发现自然界中的美,感受作品的形象、造型、色彩及情感的能力,让儿童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

  1. 注重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内容的选择

学前儿童喜欢色彩浓重,内容生动有趣的事物。幼儿教师在开展美术欣赏活动时的欣赏对象不应该只是局限于名人名画、多媒体呈现的图片,还要在周围的环境、生活中取材。这样能够帮助儿童从生活中的各方面发现美、感受美。例如,教师为幼儿提供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品:剪纸、泥塑等。教师带领幼儿欣赏幼儿园中经常看到的大型玩具、房屋建筑及儿童的绘画作品。教师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欣赏植物园中的各种植物,社区中的建筑、绿化、一年四季景色的变化,街道上的广告牌、横幅标语等。除此之外,幼儿教师还应该通过展示一些未知的艺术作品来拓展儿童的视野,让儿童在新奇中不断探索和发现美学元素。上述这些内容都可以作为美术欣赏课选择的内容,还有考虑儿童的兴趣、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选择那些能够激发儿童学习兴趣的,有利于培养学前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具有艺术魅力的艺术作品,这些对于儿童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形成会产生重要影响。

三、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前儿童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为了确保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顺利开展,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下面的几种方法。

对话法是教师与幼儿之间的通过对话欣赏美术作品,教师为幼儿营造一个自由和谐的欣赏氛围,给幼儿足够的欣赏和思考的空间,教师与幼儿进行平等的、双向的交流,教师对幼儿的问题及回答做出及时的反馈,在交流中引导幼儿探索作品,正确的欣赏艺术作品。

情境体验法是教师先根据活动目标预设一个情境,让幼儿在活动中不知不觉的进入情境,让他们主动、直观的感受艺术作品。在进行美术欣赏活动时,教师可以在美术区域、表演区域中创设情境,幼儿按兴趣选择材料,与教师和同伴交流合作,在游戏中主动的去探索学习艺术符号和欣赏技巧。

在开展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时,还可以通过加入音乐来辅助和丰富美术作品的内容,让儿童的各个感官都连接起来,感受美术作品中美的所在;还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取材,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还能够有效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通过各领域之间的结合促进学前儿童对美的认识。

四、教师正确评价儿童美术欣赏活动中的表现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开展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前儿童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作力等,主要是让他们在欣赏活动中自主的感受作品中的情境、造型、色彩、情感,最终帮助学前儿童身心获得更好的发展,促进每一个儿童的发展;教师评价的内容要从重结果到重过程的评价,教学评价要具体化,评价的语言不能只是用好与像这类笼统的字,教师也单纯将像不像作为评价标准对幼儿是非常不公平的,具体到每一次美术欣赏活动的评价,可以根据儿童的表现水平进行针对性评价,可以倾听幼儿自己的想法,儿童在欣赏画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具体到对幼儿各种表现的评价,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重视,为儿童建立自信心;每个儿童的发展水平不同,教学评价要全面,在美术欣赏活动中不仅要对幼儿最后的创作作品评价,还要评价他们在欣赏过程中的表现,即儿童的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等方面,对儿童的整体表现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价。还要注重评价时机的把握,在活动前,检查活动准备是否充足,对设定的目标进行评价。活动中,观察儿童的状态,对儿童的状态进行评价。活动后,对是否达到制定的目标进行评价。对儿童进行的是长期的评价,活动最后为儿童建立成长档案袋,把儿童的作品,过程性的评价表格等放入其中保存,可以让教师充分了解儿童的发展情况,帮助教师在评价结果及目标制定的差异中反思教学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1]王善虎,杭天惠.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实现路径探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

[2]张斌.幼儿美术活动游戏化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8,No.278(02):72-74.

[3]邹若维.佳木斯市农村幼儿园美术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33(001):145-149.

[4]张紫微.幼儿园美术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成才之路,2016(6):29-30.

[5]唐德清.学前儿童美术活动设计[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6]杨莹.昆明市呈贡区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对策[J].好家长,2018(15).

[7]吕耀坚.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与活动指导[M].湖南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