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儿科护理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6
/ 2

浅谈中职儿科护理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秦东霞

河南省 新乡卫生学校 453000

[摘 要] 儿科护理的特点是评估难度大、观察任务重、护理项目多、 操作要求高。这就需要儿科护士具有扎实的专业护理知识并付 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护理患儿。课堂教学是护生获得专业知识 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提高儿科护 理教学质量,培养实用型儿科护理人才,是儿科护理教学的主 要任务。
[关键词] 中职 儿科护理 教学问题 教学对策

近几年, 我国多数医院儿科医护人员压力大,工作负荷重等原因造成人员短缺,每年呈直线急剧下降。加之儿科本身与成人科室有很多不同的特点,这就对儿科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形势下,社会对儿科护理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对于儿科护理人员的培养这一重任就落在众多医学院校上。要为国家输送一批又一批的专业儿科护理人才,就得进一步提高中职学校儿科护理学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对儿科护理人才的需求。因此,笔者对儿科护理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提高儿科护理教学质量。

1儿科护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儿科教师临床经验不足

目前,中职学校很多教师都是从医学院校毕业后直接任教,仅在实习期间接触过儿科临床, 所以缺乏临床实践经验,很难给学生提供很好的临床案例分析与经验分享。这一现象是一短板, 直接制约着儿科理论知识与实践学习的结合,影响了儿科教学质量,无法给学生提供临床经典案例。再者,学校年长教师多年来未到医院进行进修再学习,与临床脱轨时间较长,很多专业知识都已脱离临床实际操作,对护理专业知识只能照本宣科,相关疾病缺少经典案例的分析。

1.2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临床发展的需要

在疾病护理方面,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多元化、精神紧张等因素影响,疾病种类越来越多,高发疾病也与以前大有不同,儿科疾病亦是如此。《儿科护理》 虽然把儿科常见的疾病如新生儿常见疾病、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腹泻病、支气管肺炎、新天性心脏病等收纳入书本,但现今高发的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川崎病等未收集入教科书。学生进入临床对于未曾学过的疾病知识,护理上存在很大问题, 只能通过再学习掌握, 增加了工作压力。在护理操作方面,教科书也存在滞后性,例如酒精擦浴。上个世纪 90 年代,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证明在发烧时用酒精擦浴降温不科学。这样做违反了生理的发烧调节机制,不仅无效,而且可能使患儿发生颤抖, 加重肺炎和其他疾病。但书本仍推荐降温使用酒精擦浴,若教师未曾学习新知识新理念,在教学方面可能就落后于临床的发展。

1.3实践课程缺乏

学校在儿科教学内容的设置上,理论课与临床实践课所占的比例不平衡。临床实践教学内容少,影响了学生临床实践的锻炼,阻碍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即使有到医院见习的机会,但到儿科见习机会基本少之甚少,很多儿科的基本护理技能操作学生都很少接触。上课讲到保暖箱、光疗箱的操作, 就只能照着书本知识讲,无法做到实物示教。再者,提到胃肠减压、肛管排气如何操作,有哪些用物准备时,学生一头雾水,根本不知道有什么相关的用物,严重脱离现实教学。

1.4人文素质教育缺失

中职护理学生在校时间仅有两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 要学习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课程, 又要掌握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等,课程安排紧凑。所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上,教师除了教授课本知识外,很难有多余的时间给学生灌输思想方面的问题,护理人文素质教育就存在很大漏洞。如今的医疗环境, 护患关系比较紧张, 护理人员除掌握护理技能外,还应不断学会如何与患者及患者家属沟通。中职学校学生自身素质普遍有待提高,在校期间缺乏人文素质的教育,走上临床对于紧张的医患关系处理存在隐患。

2提高儿科护理教学质量的对策

2.1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

师资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因此,为了提高儿科护理教学质量, 首先要加强师资建设。现在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教师临床经验不足,那么,首先在聘用教师的时候,可优先录取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教师。或者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兼职临床教师,如护理部主任、儿科护长、儿科经验丰富的资深护士等。其次,就是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可以安排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给护理教师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师资水平。每年寒暑假,学校可以安排部分教师到医院进修,学习最新护理相关知识与操作技能。进修归来,进行临床经验交流会学习。最后,就是要严格考核。可以从医院邀请一些知名护理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培训。教师培训结束后,要组织相应的考核,检验培训的效果。

2.2优化教学内容

减少与其他相关课程内容重复的讲授,比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护理、血液病护理等,而对其他课程不讲授的内容而儿科常见的疾病即重点讲解, 如黄疸、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水痘、麻疹等。合理安排授课时间,对书本未涉及到的但每年均高发的疾病,教师可适当添加,对此进行讲授或者提出来让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提前为以后不如临床做准备。教师应更新自身知识库,做到与时俱进, 跟上临床发展需要, 不断学习新知识,创新教学,利用寒暑假时间到临床进修或者上网搜索最新护理研究论文等。

2.3重视实践课程的开展

增加学生实训操作机会, 进行技能比赛教学。让学生多参加校内外护理专业技能操作技能比赛,以此带动儿科护理学技能竞赛深入到常态教学中。课堂上,多采用实践教学,比如开展小儿体格检查项目、小儿操作技能等比赛,通过比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在实践中掌握技能技巧。通过技能比赛打造新型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组织学生在医院直接感知学习的教学活动, 临床见习观摩。如:观摩病房,参加查病房,对典型病例进行检查、询问,或对病例进行讨论、讲解、分析等。在病房中,能很直观地掌握儿科疾病的特点及相应护理措施。这样使学生进入职业角色,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2.4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

国家教育理念、现代职业教育、护理工作、护患关系等要求注重对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对教师进行道德素质培训,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技能知识,还要具备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知识,并能在专业课教学中有意地渗透入人文素质教育。另一方面, 针对中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加强学生思想教育, 确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和成功观。在护士职业素养课上, 教师授课时可突出职业规划、人文知识和人际沟通的教育。
参 考 文 献

[1] 海萍,张顺芬 . 以健康教育为切入点建立新型护患关系[J]. 护理研究,2002,16(10):583-584.

[2] 刘明. 中、高职《儿科护理学》教学创新与探索[J]. 中国西部科技,2012,11(1):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