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均衡发展难点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6
/ 2

我国高等教育均衡发展难点及对策

常磊

菲律宾永恒大学

摘要: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依然存在严重的不均衡问题,这种不均衡主要体现在高等院校、师资力量、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及高等教育机会等方面,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功能的实现,阻碍我国综合国力及软实力的提升。为确保我国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则必须采取“四位一体”对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均衡发展;难点;对策

1.我国高等教育均衡发展难点

1.1高等院校分布问题

高等院校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教学场所,截至2015年5月底,我国高等院校数量总计2845所,其中普通高校共计2553所,成人高等院校共计292所,然而1824所普通院校的分布都出现了不均衡问题。

985、211工程大学是我国政府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而设立的高等院校,其教育经费充足且科研环境、教学条件相对较好,因此,可将此标准作为我国高等院校区域划分的重要指标。调查发现,我国高等院校的分布极不均衡“北京、四川、上海、湖北、江苏、陕西等6省的“211工程”大学占我国“211工程”大学总数量的50%左右,而我国“985工程”大学共计39所,其中北京共有“985工程”大学8所,上海4所,湖南、陕西各3所,而湖北、江苏、山东、四川等教育大省也不过两所,然而,还有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本没有设立“985工程”大学,如河南、河北、江西、贵州、山西、内蒙、海南、西藏、新疆、青海等地区。

1.2师资力量分布问题

清华大学前任校长梅贻琦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前任校长丹尼尔·吉尔曼指出:“大学的荣誉取决于教师及学者的整体素质,而不能取决于人数及他们所使用的建筑物”。师资力量作为高等教育资源的关键组成部分,衡量师资力量高低的标准有很多,职称及学历是评价师资力量的常用标准。调查发现,我国高等院校专职教师的人数分布存在以下几个峰值,如北京、上海、河北、江苏、河南、辽宁、陕西、湖北、广东、四川等地,其高等院校的博士学历、正高职称、副高职称的专职教师数量的分布几乎相似,需注意的是,尽管河南的专职教师数量较多,但博士学历、正高职称及副高职称的专职教师数量却较少,而北京、上海、江苏等地的博士学历、正高职称、副高职称的专职教师的数量大于江西、贵州、西藏、内蒙、青海、宁夏等地的数倍乃至数十倍,由此可见,我国师资力量的分布存在着严重问题。

1.3高等教育经费投入问题

投入经费的多少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显而易见,由于高等教育规模的不同,各省的教育经费也存在着较大差异。调查发现,我国生均公共财政教育事业费及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及其增长率也出现了严重的不均衡问题。调查发现,北京、上海的生均公共财政教育事业费基本可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3.05倍、1.94倍,其生均公共财政教育事业费是安徽省的4.71倍、2.99倍;北京、上海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可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3.43倍、3.02倍,其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是山东省的5.61倍、4.94倍,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存在极其严重的不均衡问题。

1.4高等教育机会分布问题

高等教育机会是否均衡是教育是否公平的具体体现及重要内容。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分布失衡主要表现在不同省份的高中或类似教育水平的学生毕业之后不具备同等的入学机会,不同地区高等院校的入学比率相差较大,文中仅以“每十万人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地域分布为例,如北京、上海等地每十万人中持有大学文凭的数量明显高于其他各地区,北京每十万人中持有大学文凭的就有31499人,上海每10万人中持有大学文凭的有21952人,其人数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53倍、2.46倍,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已严重失衡。

  1. 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均衡发展难点问题的对策

2.1全方位的、立体化的“积极差别待遇”政策

早在1967年英国的《普劳顿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积极差别待遇”,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必须积极帮助教育中的弱势群体,以缩减其与普通群体之间的差异,同时,罗尔斯也在《正义论》中论证了“惠及最少数人的最大利益”的重要性,而高等教育发展是否均衡会直接影响“最少数人的最大利益”,所以,为确保我国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我们应向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学习,针对于各个阶段的教育情况,给予居民及农村人口一定的补偿,以确保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及高中教育等各个阶段的教育能够公平、公正,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针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我国则需合理规划、科学制定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及少数民族学生的录取比例以及高考加分、助学金等各种帮扶政策,创建全方位的、立体化的“积极差别待遇”政策体系。

2.2设置倾斜性、杠杆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分级管理原则,中央部属院校与地方院校的分布存在着明显差异。调查发现,政治经济中心城市的重点院校拥有的优质教育资源相对较多,而边缘地区拥有的优质教育资源相对较少,因此,要确保我国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则需实行倾斜性、杠杆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机制,这样不仅能够实现财政转移的有效支付,为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提供精准的经费扶持、政策扶持,缩小地区间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差距,同时,还需采取强有力的强制性措施,以确保各个地区能够有充足的财政投入,有效避免财政经费挪用问题;其次,倾斜性、杠杆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的实现还需要有效的税收减免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增加地方投入。

2.3系统的、全面的教育“均衡发展”策略

为确保高等教育的快速普及,让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二十世纪末,我国制定了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即鼓励、扶持部分有条件的院校优先发展,以带动基础薄弱院校快速发展。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已极大的限制了我国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及我国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为确保各个地区的青年面对高等教育机会时具有相对均衡的竞争力,“均衡发展”的建立则必须以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等均能均衡发展为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推进系统的、全面的教育发展的均衡化,确保我国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

2.4高等教育的个性化和特色化价值取向

鉴于当前教育政策、教育经费、教育规律等外部因素的限制,政府可引导中西部院校走“个性化、特色化”道路,以便中西部教育优势能够得以充分体现。由于中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若复制发达地区各院校的成功经验必然行不通,因此,要确保我国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就应加强高等院校的内涵建设及特色建设,创建新的发展思路。首先,地方院校应立足于地方,为当地企业服务,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保障,同时还应坚持应用技术型高校价值取向;其次,地方省级高等院校应立足于全省,并将产学研相结合,创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重标准的人才培养价值取向;最后,中央部署院校,特别是“211工程”大学及“985工程”大学,则必须设立能够体现自身特色的专业及核心学科,在世界范围内创建世界一流的大学,并设立高精尖复合型人才培养价值取向。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应以个性化、特色化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带动各个地区的发展,以保证我国社会经济以及教育的均衡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等教育若要实现均衡发展,则必须选择“四位一体”的发展策略,即采取全方位的、立体化的“积极差别待遇”政策;设置倾斜性、杠杆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系统的、全面的教育“均衡发展”策略;高等教育的个性化和特色化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高等教育基本功能的实现以及国家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怀燕.我国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