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就是一盏明灯----《发现母亲》读后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6
/ 2

母亲就是一盏明灯 ----《发现母亲》读后感

刘晓燕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实验小学 343009


摘要:如大多数人的母亲一样,其实我的母亲十分平凡,是个个子不高,身形瘦弱的农村妇女,没有什么出彩,只是在学校正儿八经读了一年半的书,到现在,74岁的母亲还未发现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穿着十分随便的她,融入人海中,夸张点说拿显微镜来都难以寻找。

关键词:发现母亲

如同《发现母亲》一书所发现了母亲的伟大作用----“母亲的素质决定着民族的未来和命运”,或者说 “左右国民命运的是母亲的教育” “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一样,在我眼里,母亲永远是最仁慈最勤俭最吃苦最自强最富有爱心的那个人。

母亲1947年农历2月初9日出生于远离战火的穷乡僻壤,由于外公体弱多病且脚有残疾,不能从事农活,本来是书香之家的母亲,在她出生前就已经家道中落,靠典卖田地勉强过活。解放后刚入学读了一年书的母亲,又因大舅舅,也是母亲的大弟弟患病,外公外婆带领四处求医而中断学业,成为家里的小劳力。16岁那年,在外公外婆的极力劝说下,母亲虽不情愿但仍满怀希望地和寄养在母亲姑姑家的我的父亲登记结婚。我的父亲1947年6岁就成了孤儿,8岁那年即1948年被过继给了一个本家爷爷,然后被那本家爷爷长女接到新圩一个普通人家当放牛娃,1954年被同父异母的大伯接回家,然后寄养在丈夫参加红军战死在湘江孀居的一个本家婆婆家里,这个本家婆婆就是母亲的亲姑姑。她眼看着黑瘦的父亲和母亲还谈得来,非要外公外婆把爱女许配说是亲上加亲,其实正儿八经娶媳妇,父亲是没有这个能力的。1964年我大哥出生,为这个贫困的家庭注入了活力,也开始深深体现了母亲的智慧和远见卓识,发挥了母亲的坚韧和自强奋斗精神。是母亲,给了我们七个兄弟姐妹无私的爱和奉献;是母亲,她弱小的身躯撑起并壮大了我们这个穷困和多难的家。正如《发现母亲》所讲,我穷困的家庭,就是由于母亲这个重大角色而得以改变。我母亲及家庭的故事给了《发现母亲》这本书作了最好的解释。

父严母慈、男主外女主内是我家典型的生态。父亲是大嗓门,我们从小就怕,远远听到父亲的脚步声,我们都会循规蹈矩。如在外面做了错事,被人告状,那回家的路就是磨蹭成千里迢迢。这时,母亲的呼唤成了我们最想听的声音。只要母亲在家,我们就知道皮肉之苦是没有的,罚站、做家务、自我检讨、以后打算等静思己过我们都愿意承担。实话讲,我们兄妹7人从小到大受父母的肢体教育仅有数次,均是言语说教和言传身教。别人都说我家兄妹听话、省心,实际上是家里太穷,没有什么可以拿来炫耀的东西,唯有读书成绩。煤油灯下,母亲讲的故事是我们最大的享受,也是对我们最大的奖赏。因为,只有母亲心情好的时候才会讲故事。

母亲虽然没有读过几年书,但母亲的曾祖父是一个秀才,在村里享有“师老”的美誉,耳濡目染的外公虽然残疾,还真是身残志不残,时时拿起家里留存下来的线装书讲给母亲听。如果不是母亲自己讲,我还真是认为母亲是最博学多才的,因为母亲会说会讲但并不会写字,甚至认字也很少,参加扫盲班学习还闹过不少笑话。母亲认不得字但会说,而且对谚语故事等现在都记得特别牢,出口成章,如“要想庄稼强,铁锹不离大粪筐;”“吃了端午粽,毛被远远送”;“人不说话身不贵,火不烧山地不肥;”“公鸡打架头对头,夫妻吵嘴不记仇”;“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地上一根草,天上一点露,”很多的人情道理全在母亲故事中,谚语里。

由于父亲是孤儿,寄养的奶奶在丈夫参加红军后且未生养一儿半女一直孤单居住。母亲家里也是穷困,母亲常说63年底结婚时就是新添了一床棉被,由于被套不好,盖被子扯来扯去都把棉花扯成一块一块的,后来才发现是父亲擅自拿旧棉花翻新弹的,因为做酒还借了8担谷子,实在是借不到现金,可见家里经济实在是捉襟见肘、一穷二白。由于当时没有计划生育,17岁的母亲生下大哥后,每隔二三年便生育一个,31岁时已经是7个孩子的母亲,刚好赶上1978年国家鼓励计划生育,母亲是村里第一个报名结扎手术的,孩子多。嘴多张口就要吃的实在养不起。生产队集体劳作时每年都是超支,要靠养猪养鸡鸭种菜换点钱上交填补口粮超支窟窿。因此厉行勤俭节约,严禁浪费粮食一直是父母身体力行也是我家保存最好的光荣传统,即使现在我女儿吃饭掉到桌上的也习惯性地捡起来放到嘴里,家里的水基本上反复使用最后也用来冲厕所。

母亲落下一身的疼痛不但与生小孩坐月子没有保养好有关,也与母亲过于节俭、吃馊掉的食物、冷水淘饭吃等不良习惯有关,每每家里晚饭后的剩菜剩饭倒掉,母亲能吃就一定要吃掉,和她讲安全、健康几乎是没有用的。还有就是靠天靠地靠自己,少于他人比,自己要跟自己比是我记忆很深的话。靠自己双手,勤劳简朴过日子的母亲常和我们说起以前的事情,说到动情之处,母亲会用手轻轻抹去眼角的泪水,不让我们看到脆弱的母亲的内心。由于家里穷,1971年生下我之后,我上面已有二个哥哥、我基本上都是捡他们的旧衣服穿,还一个姐姐,衣服都是混搭着穿、男孩女孩不分。有一年春节前,看到别的小伙伴纷纷晒出自己过年要穿的新衣服,我死活要母亲也买次新的,还振振有词讲人这一辈子总要穿几件新衣服。由于一直没有帮我买过新衣服,我的衣服袖子、肘口、膝盖处总是补丁加补丁。看我实在不愿穿,这年母亲破例给我添置了一件新衣服过年。后来我才知道,实际上父亲母亲正卯足劲要建房。父亲原来家里上无片瓦、下无寸土,过继的那个本家爷爷也仅有座土砖房子。看着我们几个兄弟姐妹慢慢长大,穿的又很破烂,村子里有些人就讲,他家孩子穿的像打铁佬,只会生不会养,看他家怎么帮几个儿子娶老婆。每想到这些事情,父母总是心急如焚。因此,父母立下心来要建房,生产队收工回来,父母利用月亮的微光,自己打土坯烧砖瓦,自己到小溪里捡鹅卵石、挑沙子,在一个山脚下挖房子的地基。通过断断续续五年的时间准备,1977年准备盖新房。原来我家9口人和寄养的奶奶房屋只有二间茅草房和三间房子,二间茅草房一间养猪带厨房,一间养牛带杂物间,三间房子是和另两家共同享有的一栋祖上流传下来的大房子,下面6间,二楼2间共8间住宿用。用来住人的三间房子,奶奶一个人一间,我家9口人2间,确实拥挤不堪,由于生产队集体干活,每年又超支,建房简直是天方夜谭,但父母做到了。虽然房子很简陋,毕竟建成了架子,房子入住是几年后的事情,也是父母左拼右凑捡拾一些杉木条、自己打的柜子和拼的楼板,床也是砖块垒起来放杉木板再铺稻草和草席。每每想起那些年如小孩“过家家”的日子,母亲难得露出了笑容。

经济状况改善是在1980年开始分田单干之后的事情,那时不满十岁的我都成了劳力,晚上拔秧苗、割稻子、种豆、种花生是家常便饭,加上大哥第一个在全村考取了中专吃上了商品粮,境况一下就好转了。过上了好日子的母亲,从不忘记给我们及孙辈们忆苦思甜。2013年父母50周年金婚纪念我们本想奢侈一下,帮他们拍组纪念照,顺便去天安门看看,父亲有点心动,但母亲坚决不同意,说有钱可以给妹妹买房子,电视里外国景物都看得到、不稀罕亲自跑一趟北京。看到电视上有些官员犯事,母亲也总是告诫我们,以前吃谷糠野菜、酱油下饭的日子都过来了,现在一定要为人师表,只求身体健康、家庭和谐就心满意足了。

感谢王东华先生,看了他《发现母亲》一书,使我对母亲的感情情不自禁地如黄河之水奔涌击打着我的心灵,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再认识母亲。最后,我想用他自序中的话来做结:“愿天下人共读之,不仅仅是读这本书,甚至就不是读这本书----而是读父亲、母亲这样的大书,而是读做人、做高尚的人这样的大书。因此,不仅愿天下人共读之,更愿天下人共勉之、共行之。”

参考文献:宋博轩. 母亲的恩情[J].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17(12):33-3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