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德育工作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5
/ 2



浅谈中小学德育工作方法

田芳洲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234


摘要:教育不仅是授业、解惑,更要传道,从中小学生抓起,培养学生身心健康、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的品德。本文就中小学德育现状的分析,总结当前中小学德育的特点,以便更好指导实践。

关键词:德育目标 德育方法 德育特点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61812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民族的希望,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富强中国梦,要有德才兼备的筑梦人,培养有品行、有能力的人才,是教育的崇高使命。教育不仅是授业、解惑,更要传道,立德。随着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有所提高,各类德育学科、德育主题活动频繁开展,但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的观念存在已久, 加之学生作为发育期间的青少年,受到年龄、心理、环境等多方面影响,其道德认知水平和行为模式反复易变,这都令学校的德育工作的顺利展开充满不确定性。德育工作能否被学生真正理解,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否被学生内化于心,依旧值得社会各界关注和探索。

一、目前德育教育的现状

(一)德育目的功利化

德育教育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大致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书本教育,有专门的教材和任课老师,德育理论照本宣科地灌输, 并以考试和打分形式评定最终学习成果。这种知识中心论的德育教学忽视了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缺少与家长的互动,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脱节,学生很难运用于实际中。另一种是任课老师,尤其以班主任为主,把德育贯穿于教学生活的全过程,往往以“管理”、“定规则”和说教为主要模式,以“扣分”、“评级”等办法来进行约束,以学生的“服从”和“记住”作为标准,只要学生表现的外在行为符合中小学德育纲要所约定的规章条例即可,不关注学生是否理解和认同。这两种模式都把德育过程看成简单的外塑过程,只求结果上的形似,忽略了德育本身的内在价值,也忽视了被教育者的内在需要,德育逐渐变成学生获取分数的工具,这样功利化的教学方式导致具体成效往往并不明显,很难引起孩子的共鸣。

(二)中小学生接触社会的多元化

在互联网时代,中小学生不仅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和阅读书本的方式了解世界,更可以通过网络和手机来接触社会,由此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更多,知识面更广,接触到的社会思潮也愈发复杂,在价值标准呈多元化趋势的形势下,中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意愿增强,部分学生出现了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对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不屑一顾等负面情绪。网络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以教师和学校为主导的德育教学模式,学校和老师不再是主宰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变化的唯一因素。急需创新德育工作方法,适应新时期下德育工作的新挑战。

二、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工作建议

(一)教育工作要“以人为本”,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德育既是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人的自身发展的一种需要。有生命力的德育应该是顺应时代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考虑社会因素、家庭因素,要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德育,在活动中进行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因材施教,寓教于乐,通过认同孩子,来完成孩子对德育的认同。在教学中可以灵活运用更多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如通过把把德育内容编成话剧让学生参演、通过互联网传播正能量、开展辩论赛、主题画展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令学生受触动,受教育,从而自发地完成德育目标,建构把理解、关心、尊重、自主作为活动准则,以人为本的新型的人性化德育模式。

(二)德育工作需要分阶段

德育工作是终生性的教育,而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学生分别有各自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若是以同样的方式处理, 势必会影响德育的实际操作性。实施德育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建议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以轻松愉快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向学


生传递,内容要避免有过多可辨证理解的环节,可以从基础道德观念和文明礼仪教育入手。初中阶段作为学生心理快速成长期, 是塑造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需要重点关注,这一阶段的工作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德育工作需要加强对学生个人和理想的关怀,加强对心理健康方面的疏导,需要教师付出很大的精力。高中生则处于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阶段, 自我价值观初步确立,同时逐步进入成年阶段,需进行充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作为中国公民的道德感和责任意识。

(三)健全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

德育离不开社会和家长的支持。学校德育的优势在于其目标明确,教育方法专业,组织严密,但学校教育只能通过分析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普遍规律,构建一个适用面相对较广的普遍德育目标,很难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生活环境将工作做的面面俱到。而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最为长期和全面的,且在孩子启蒙阶段占据重要作用,因此家庭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更多有效的教育方法,为孩子的心智发育和品德健全营造良好的氛围,这就需要家长和学校保持良好的联系,及时沟通孩子的情绪和行为,教师可以组建家长微信群,及时了解学生问题的同时也可以指导家长采取更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教师在家长会时也应该花更多精力探讨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德行素养,而不是全程讨论学习和考试分数。此外,社会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不容小觑, 除了最贴近学生生活的社区环境,互联网环境的复杂性是新时期下德育工作面临的又一重大挑战。互联网带来的多元化思潮充斥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其中不乏文化糟粕渗透,一方面,涉世不深的未成年人无意接触后很容易被误导,从而步入歧途;另一方面, 万花筒般的网络世界对易于接受新新鲜事物的青少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很容易让学生投入过多的精力在其中,从而消极厌世。但互联网同时又是一个开阔视野获取知识的平台,一味的通过没收手机或电脑来禁止上网只是因噎废食,不仅会阻挠学生自主与外界交流的途径,也有可能刺激学生的逆反情绪,拉远教育者与学生的距离。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要以引导和疏通为主,把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作为重点内容,主动开设新媒体和计算机课程,培养学生识别信息、选择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利用好互联网这一信息库。同时,学校应完善校园网络建设, 尽可能过滤掉消极信息,为学生安全上网保驾护航。

三、结语

新时期下,学校应该重新审视目前德育教学工作是否行之有效,加强对学生德育培育的重视程度,树立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 从学生实际学习生活出发,避免功利化和形式化的德育教学,开拓更多丰富有效的途径切实落实德育措施,利用好新时代的丰富资源,调度好社会家庭全方位力量,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正确的指引。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德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与加强实效性的对策分析

[J].丁新龙.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9)

[2]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要求[J].石国亮. 中国高等教育. 2018(22)

[3] 浅 议 中 小 学 德 育 新 途 径 实 施 策 略 [J]. 王 珍 . 发展.2020(02)

[4]浅谈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意义、内容和途径[J].王国志.教育革新.2008(03)

[5]浅析德育贯穿于初中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J]. 李禄位. 新课程(上). 2014(06)

作者简介 :田芳洲,女,汉族,山东烟台,硕士研究生在读,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油画



5fa3c588a9b54_html_e222e10ea38d0375.gi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