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之交慎防肺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5
/ 2

夏秋之交慎防肺炎

黄泽燕

成都市新都区第二人民医院 四川成都 610501

夏秋时节,由于气候逐渐转凉,极易诱发呼吸道感染,若细菌侵入呼吸道、肺部等组织,会演变为急性肺炎。报道显示,细菌性肺炎和淋雨、受累等因素存在相关性,且50%以上患者早期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合并出现突发寒战或高热(39-40℃)等状况。发病期间,患者还表现为患侧处胸部尖锐性刺激疼痛,特别是在呼吸、咳嗽等条件下,疼痛更为强烈。早期为刺激性干咳,伴有少量黏液,如黄脓性痰或浓痰,带有少量血液,或为铁锈色、橘红色。个别情况下,患者表现为口唇疱疹、鼻翼翕动、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状况。

正常情况下,细菌性肺炎是由肺炎球菌感染导致的,还和葡萄球菌、绿脓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嗜肺军团杆菌等致病菌导致的。特别是在重症患者中,会存在心悸气急、昏迷谵妄、紫绀、血压骤降、出冷汗、少尿及四肢冰冷等征象,于X线或胸部听诊检查期间,可闻湿啰音,可见大叶性肺炎和肺段性致密阴影。

  1. 肺炎症状表现都有哪些?

肺炎球菌肺炎好发于青少年群体,且伴有唇周疱疹,但由于病原菌的不同,导致患者症状表现存在显著差别,具体为:

①葡萄球菌肺炎。发病于婴幼儿、年老衰弱等群体中,多表现为皮肤疱疖等化脓状况。②绿脓杆菌肺炎。是气管切开、糖尿病和慢性肺病等群体常见肺炎类型,表现为黄绿色痰液。③克雷伯菌肺炎。是年老体弱、慢性肺病等群体继发性症状,表现为橘红色痰液。④流感嗜血杆菌肺炎。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酒精中毒等群体继发症状。⑤嗜肺军团菌肺炎。不仅会诱发多系统损害,还会出现腹泻、神经系统症状及蛋白尿等状况。

  1. 肺炎的类型、诊断方法

(1)类型。依据解剖结构,将肺炎划分为肺泡性肺炎、支气管性肺炎、间质性肺炎;依据病因的不同,可将肺炎划分为细菌性肺炎、非典型病原体致肺炎、肺真菌病和病毒性肺炎、其他病原体致肺炎、理化原因致肺炎;依据患病环境,将肺炎划分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医院获得性肺炎。

(2)诊断方法。①起病急、进展快,且表现为咳嗽咳痰、寒战、胸痛及发热,伴有不同程度脓性痰、血痰等状况。②血常规检查中,可见白细胞计数增加、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加、核左移等状况。③X线检查中,可见单侧或双侧炎性浸润阴影。④支气管分泌物培养期间,可对细菌种类予以精准鉴别,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

  1. 肺炎的治疗方案

3.1 药物治疗

若已确诊为肺炎,除轻症患者外其余患者均应施行住院救治,特别为重症中毒性休克者、年老体弱者。若未及时采取对症治疗方案,必将会阻碍患者身心健康,还会威胁其生命安全。即在对症治疗期间,应由医师指导完成各项操作,合理选用抗生素,或依据细菌敏感性对抗菌药予以科学把控。

  1. 肺炎球菌患者。青霉素为首选药物,且对肝肾功能无任何作用,特别适用于肝肾功能不全的群体。若患者症状较轻,可肌注普鲁卡因,若症状较为严重可改为静滴青霉素钠盐;但在青霉素过敏患者中,可改为静滴红霉素治疗。

  2. 葡萄糖球菌肺炎。可使用头孢唑啉、邻氯青霉素、甲异恶唑青霉素等药物,均为静脉滴注给药。

  3. 克雷巴杆菌肺炎。推荐氨基糖苷、头孢唑啉类抗生素,常见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但不适用于肾功能不全者。

  4. 绿脓杆菌肺炎。多使用菌必治、先锋必等药物。

  5. 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可采取氨苄青霉素药物,静脉滴注给药。

  6. 军团杆菌肺炎。可施行静滴红霉素治疗方案。

除此之外,还应依据患者症状表现合理调整基础治疗方案,如祛痰剂、镇咳剂等;若患者表现为咳痰无力、黏液黏稠等现象,可联合蒸汽吸入、超声雾化等方式,在有效稀释痰液的前提下,确保呼吸道畅通;若患者表现为咳嗽、重症胸痛,可酌情使用止痛剂。

3.2 饮食调养

增加高蛋白类食物的摄入,主食应以软食、半流食为主,常见米饭、馒头和面包、大米粥和馄饨等;辅食应食用鱼虾、牛奶、豆制品和家禽、瘦肉及鸡鸭蛋等。倡导少食多餐的原则,间隔进食时间为2-3h,1日5次。若患者表现为重症高热,可在短期内施行流食方案,如肉汤、蒸蛋羹、麦乳精和牛奶等,1日6次;增加新鲜水果的摄入,如香蕉、西瓜和生梨、苹果等,但禁食辛辣刺激食物,戒烟酒。

3.3 生活起居

增加卧床休息时间;增加日饮水量,约为1000-2000ml/日,保证尿液量不低于1500ml;若患者表现为高热,但体温<39.5℃,可采取物理降温,如头部置于冰袋(或冷水袋)、温水擦浴、酒精擦浴等行为,但若>40.0℃,可在腹股沟和腋下等部位置入冰袋,还应合理使用退热药,预防过度出汗引起的虚弱。同时,还应精准把控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如呼吸、脉搏和血压等,若患者出现心悸气急等状况,应调整为半卧位,及时吸氧;时刻做好躯体保暖工作,预防空气对流,若温度较低可使用电热毯、热水袋,但应预防烫伤。

3.4潜在并发症处理

针对肺炎患者,感染性休克为高发性、重症并发症,应做好针对性预防和治疗,具体为:

(1)病情监测。若患者表现为烦躁、四肢厥冷、心动过速和发绀、神志模糊及尿量少等休克早期症状时,应及时和医师取得联系,充足准备各类药物,且及时抢救;协助患者保持仰卧中心凹位,抬高头部和胸部约为20°,下肢抬高约为30°,加快机体血液回流及呼吸,但应预防搬动;合理施行高流量吸氧救治,短期内构建2条静脉通道。

(2)及时补充血容量。遵医嘱合理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平衡盐液,既可起到血容量维持的效果,还可改善血液粘稠问题,预防DIC;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过程中,应施行单独输注原则,还应时刻鉴别患者血压、尿量和尿比重等全身状况,时刻评估中心静脉压变化,及时调整补液速度。正常情况下,中心静脉压<10cmH2O,尿量>30ml/h。

(3)纠正酸碱失衡、水电失衡。时刻鉴别患者酸碱、钾钠氯等指标变化,纠正其失衡问题。取5%碳酸氢钠溶液,施行静脉滴注给药,但应调整最佳输液速度,预防碱中毒。

(4)对症药物。①血管活性药。如多巴胺和阿拉明等药物输注期间,应依据血压水平对液体滴速予以调整,确保收缩压处于90-100mmHg范围内,使之可在维持器官血液循环的同时,预防液体外渗引起的局部组织坏死。②糖皮质激素。取100-200mg氢化考地松、5-10mg地塞米松等药物,予以静脉滴注给药,若患者症状较为严重可酌情增加药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