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5例0~11岁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4
/ 4

995 例 0~11 岁儿童维生素 D 营养状况分析

余婷 1 王成举 2

1. 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肝胆外科,重庆, 400042 ; 2.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重庆, 400037


【摘要】目的 通过对本院儿保门诊随访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的分析,了解重庆地区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 方法 对在2015年8月至2017年7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保门诊随访的995例0~11岁健康儿童血液标本通过化学发光法进行25-(OH)D水平测定。 结果 995例标本中,男性577例,占58%;女性418例,占42%,男女间测值无统计学差异。总体均值27.5±10.0 ng/ml,血清25-(OH)D充足789例,占79.3%;不足占174例,占17.5%,缺乏32例,占3.2%;无达到中毒标准儿童。3岁以内充足率90%以上,3岁之后充足率下降,不足率上升。日照较少季节组获得样本325例,测值30.6±11.3 ng/ml,充足率86.2%,不足率11.7%,缺乏率2.1%。日照较多季节组样本670例,测值26.1±9.0 ng/ml,充足率76.0%,不足率20.3%,缺乏率3.7%。 结论 本地儿童3岁以内维生素D充足率较好,3岁以后应继续重视保持维生素D补充。由于皮肤接触阳光所获得维生素D剂量的不确定性,所以无论季节和日照情况如何,均应按照推荐剂量进行维生素D补充。


维生素D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脂溶性维生素,主要作用是调节钙、磷的代谢平衡,并与骨骼健康密切相关。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维生素D还和人体免疫平衡、肾脏疾病、肿瘤疾病等有关[1]。儿童特别容易患维生素D缺乏症,预防性补充维生素D和早期发现维生素D缺乏症,是防治维生素D缺乏症的重要方法。本研究拟通过分析本院儿保门诊健康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25-hydorxy vitamin D,25-(OH)D)检测结果,了解本地区0~11岁儿童维生素D营养情况,为儿保门诊指导儿童补充维生素D提供临床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 对象 2015年8月至2017年7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保门诊随访的0~11岁健康儿童。排除早产儿、双胎、先天性心脏病、遗传代谢性疾病儿童。按照年龄分组:0~1岁组包含出生至不满1岁婴儿,1~2岁组包含满1岁至不满2岁幼儿,以此类推,共分为11组。

    2. 方法

      1. 标本采集及检测 所有研究对象采取静脉血3ml,3 500rpm离心5min后取上层血清。应用雅培i2000仪器及配套试剂,使用化学发光法测定标本25-(OH)D水平。

      2. 判断标准 参考2016年营养性佝偻病防治全球共识[2],经换算后得出标准如下:①充足:血清25-(OH)D>20~100 ng/ml(50~250 nmol/L);②25-(OH)D不足:12~20 ng/ml(30~50 nmol/L);③缺乏:血清25-(OH)D<12 ng/ml(30 nmol/L);④中毒:血清25-(OH)D>100 ng/ml(250 nmol/L)。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导出原始检验数据,应用SPSS 19.0 数据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保留小数点后1位。男女测值对比采用t检验,充足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清25-(OH)D水平整体分布情况

经过筛选,最终获得0~11岁儿童血清25-(OH)D数据995例,其中男性577例,占58%,均值27.1±9.8 ng/ml;女性418例,占42%,均值28.2±10.4 ng/ml;男女间测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t=-1.77)。总体均值27.5±10.0 ng/ml,最低值为3.0 ng/ml,最高值为74.9 ng/ml。其中,血清25-(OH)D充足789例,占79.3%;不足占174例,占17.5%,缺乏32例,占3.2%;无达到中毒标准儿童。(表1)

表1 血清25-(OH)D水平整体分布情况

性别

n

平均值(ng/ml)

充足

不足

缺乏

中毒

577

27.1±9.8

450

111

16

0

418

28.2±10.4

339

63

16

0

合计

955

27.5±10.0

789

174

32

0


2.2 不同年龄组血清25-(OH)D水平

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清25-(OH)D水平呈下降趋势(表2,图1)。0~1岁组为37.7±12.9 ng/ml,逐渐下降至4~5岁组23.7±7.1 ng/ml,之后趋于稳定。3岁之前儿童维生素D充足率均在90%以上,3岁之后充足率下降,不足率上升(表2,图2)。


表2 不同年龄组血清25-(OH)D水平及充足率

周龄组

标本量

测值(ng/ml)

充足率%

不足率%

缺乏率%

0~1岁

70

37.7±12.9

94.3

4.3

1.4

1~2岁

197

34.5±10.4

94.4

4.1

1.5

2~3岁

118

31.1±8.7

91.5

7.6

0.9

3~4岁

99

26.1±7.8

75.8

22.2

2.0

4~5岁

91

23.7±7.1

69.2

29.7

1.1

5~6岁

82

22.4±6.6

61.0

34.1

4.9

6~7岁

67

23.2±7.1

73.1

20.9

6.0

7~8岁

75

23.1±6.5

66.7

33.3

0.0

8~9岁

76

23.1±7.2

73.7

18.4

7.9

9~10岁

70

22.1±7.2

71.4

17.2

11.4

10~11岁

50

22.6±5.6

72.0

24.0

4.0


5fa25813744dd_html_395f4d7decf1df99.gif

图1 不同年龄组血清25-(OH)D水平

5fa25813744dd_html_987262b5348c529c.gif

图2 不同年龄组血清25-(OH)D充足率、不足率及缺乏率

2.3 0~11岁儿童血清25-(OH)D在不同日照期间的水平分析

皮肤是人自身合成维生素D的来源。当皮肤暴露在阳光中紫外线时,7-脱氢胆甾醇可转化成为维生素D的前体。由于春分与秋分时,全球各地昼夜等长,而夏至为日照时间最长、冬至为日照时间最短,故本研究根据样本采取时间,分为以下2组:日照较少季节组(秋分至春分之间)和日照较多季节组(春分至秋分之间)。日照较少组获得样本325例,测值30.6±11.3 ng/ml,充足率86.2%,不足率11.7%,缺乏率2.1%。日照较多组样本670例,测值26.1±9.0 ng/ml,充足率76.0%,不足率20.3%,缺乏率3.7%。日照较少组较日照较多组血清25-(OH)D水平及充足率均较高,日照较多组反而不足率及缺乏率较高(表3),两组充足率存在显著差异(

P<0.001,X2=13.824)。

表3 日照时间不同组血清25-(OH)D水平

日照季节分组

样本量

测值(ng/ml)

充足率%

不足率%

缺乏率%

日照较少季节组

325

30.6±11.3

86.2

11.7

2.1

日照较多季节组

670

26.1±9.0

76.0

20.3

3.7

3 讨论

3.1 维生素D对于儿童的重要性

维生素D是一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主要来源于食物及阳光照射时皮肤自身合成。维生素D和钙对于保障骨骼生长、维持骨骼健康非常重要。儿童缺乏维生素D会导致佝偻病的发生并影响骨量,母亲孕期维持适当的维生素D水平对子代的骨骼健康有益[3]。最近几年对于维生素D展开的研究发现,其在肿瘤发生、免疫系统平衡、1型糖尿病、肌肉系统多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4]。目前推荐任何喂养方式的婴儿均补充维生素D 400 IU/d,12月龄以上每日需要维生素D 600 IU/d,且使用维生素D补充剂更加适合我国国情[5]

3.2 本地儿童维生素D水平的分析

儿童和孕妇特别容易受到维生素D不良的影响,目前营养性佝偻病依然是一个全球的重要健康问题[6]。本研究发现,按2016年共识定义标准,本地区儿童总体充足率79.3%,较毛春婷等[7]报道的南京地区儿童维生素D水平以及李波等[8]报道的重庆万州地区维生素均高。原因除判定标准有所不同外,考虑与近年来儿童保健进一步普及,推广强化维生素D理念有关。本地区3岁之前维生素D充足率在90%以上,而3岁以后充足率下降至60~70%,不足率及缺乏率明显升高,可能与3岁后儿童保健频率及维生素D补充剂摄入减少有关。

3.3 日照与维生素D水平的分析

人的皮肤在接触阳光的条件下能够合成维生素D,手臂和脸部的短暂阳光暴露可能相当于每天摄入维生素D 200 IU[9]。但是,具体获得的维生素D剂量受到肤色、季节、纬度和具体时间等多个因素影响,故难以估计精确剂量[10]。本研究按照不同日照时间的季节进行分组,发现日照较少季节组维生素D充足率较日照较多季节组高(86.2% vs 76.0%),与毛春婷等[7]报道的夏秋季儿童维生素D水平较高相反。日照季节情况和儿童实际户外接触阳光时间并不一致。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多雾,夏秋季室外炎热异常,其原因可能与重庆地区儿童夏秋季实际接触阳光时间反而较冬春季少有关。由于阳光照射获得维生素D剂量的不确定性,在2016年营养性佝偻病防治全球共识中并未提及晒太阳后可以减少维生素D的摄入量。

综上所述,本地儿童3岁以内维生素D充足率较好,3岁以后应继续重视补充维生素D。由于皮肤接触阳光所获得维生素D剂量的不确定性,所以无论季节及日照情况如何,均应按照推荐剂量进行维生素D补充。


参考文献

  1. 黎海芪,毛萌,金辉 等. 实用儿童保健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480-494.

  2. Munns CF, Shaw N, Kiely M, et al. Global Consensus Recommendations on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Nutritional Rickets[J].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6 Feb;101(2):394-415.

  3. Shaw NJ, Mughal MZ. Vitamin D and child health part 1 (skeletal aspects)[J]. Arch Dis Child. 2013 May;98(5):363-367.

  4. Shaw NJ, Mughal MZ. Vitamin D and child health: part 2 (extraskeletal and other aspects)[J]. Arch Dis Child. 2013 May;98(5):368-372.

  5. 闫雪,韩笑,张会丰. 2016版“营养性佝偻病防治全球共识”解读[J]. 中华儿科杂志,2016,54(12):891-895.

  6. Fiscaletti M, Stewart P, Munns CF, et al. The importance of vitamin D i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a global perspective[J]. Public Health Rev. 2017 Sep 1;38:19.

  7. 毛春婷,施圣云,张阳, 等. 2266例0~16岁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调查与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22(11):1188-1191.

  8. 李波,胡海艳,宋敏. 重庆万州地区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检测分析[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20):2833-2834.

  9. Haddad JG. Vitamin D--solar rays, the Milky Way, or both?[J]. N Engl J Med. 1992 Apr 30;326(18):1213-5.

  10. Terushkin V, Bender A, Psaty EL, et al. Estimated equivalency of vitamin D production from natural sun exposure versus oral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across seasons at two US latitudes[J]. J Am Acad Dermatol. 2010 Jun;62(6):929.e1-9.


1基金项目:重庆市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面上项目(cstc2019jscx-msxmX0260)

通讯作者:王成举,男,主治医师。

作者简介:余婷,女,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