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士怎么配合麻醉工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3
/ 2

手术室护士怎么配合麻醉工作

李雪慧

汉源县中医医院 四川雅安 625302

鉴于麻醉学科的持续性进步,医疗设备、麻醉药品等均呈现增多,且呈现更新换代的局面。在此过程中,如何做好麻醉工作,是手术室护士密切研讨的焦点。

  1. 把控手术室温度、湿度

由于麻醉条件下,患者局部或全身等部位丧失敏感性,难以依据外界温度完成体温自我调节工作。若手术室温度过高,会阻碍患者散热,引起发热事件;若手术室温度过低,会加快躯体散热,一旦面临麻醉时间长、创面大和出血量多的现象,必将会因体温调节不到位出现寒战、心律失常等状况,尤其是在全身麻醉老年患者、儿童患者等群体中,易埋下苏醒延迟、呼吸抑制和术后肺炎等隐患。即在此过程中,应精准调节手术室内温度、湿度变化,确保其处于22-25℃、40-50%。

  1. 调整最佳手术体位

依据麻醉放肆的不同,科学调整患者体位,如颈丛神经阻滞、臂丛神经阻滞和连续硬膜外麻醉等。麻醉前,护士可依据麻醉医师要求,妥善摆放患者体位,便于麻醉苏醒,于正常状态下,体位转变可由躯体自主调节完成,但由于麻醉患者全身、部分知觉障碍,肌肉处于松弛状态,保护性放射消失,不具备躯体调节能力,即体位变化会引起呼吸、循环等功能紊乱。即在患者体位摆放期间,手术室护士应和麻醉医师协助完成,确保患者循环系统稳定性,预防呼吸道堵塞,必要时还应预防神经损伤、骨突处皮肤受压。

除此之外,全身麻醉包括诱导期、维持期、苏醒期等,手术室护士应依据各阶段的不同,施行针对性护理配合。即应全方位把控常见全麻药性质、作用、用法及注意事项等,且和麻醉师配合施行静脉给药;若处于麻醉维持阶段,可依据医师嘱托调整药物输注剂量、速度,且妥善核对各药物;若处于全麻苏醒期,应科学调整患者体位,确保呼吸通畅,合理吸痰,还应做好躯体保暖。

  1. 合理输液输血、抢救

3.1 输液输血

时刻保证患者循环系统的稳定性,是确保麻醉、手术等流程顺利施行的关键。即在术前、术中和术后保证输液的合理性,若术前患者表现为脱水或高烧,应合理补液;若为麻醉期患者,因术前禁食水、血管扩张等行为,导致血容量明显减少,降低血压,即应科施行有效的静脉穿刺,于医师指导下合理输液,且时刻保证水电解质平衡性、血容量稳定,若为老年、小儿或心功能障碍者,应精准把控液体输入量。

对于手术患者而言,均会存在不同程度血量丢失现象,及时把控患者失血状况,是预防异常事件的关键。例如:借助吸引量、纱布块量和术区失血状况等因素,精准把控患者输血量,确保循环系统稳定性;输血前应和麻醉师详细做好查对,若需大量输注库存血,应合理构建静脉通路,且时刻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输血反应,如寒战、荨麻疹、高热及血红蛋白等,一旦出现上述反应立即终止输血,合理使用抗组织药物。

另外,还应精准识别患者病情变化,若存在异常现象应立即和麻醉师予以协商,施行急救处理,如过敏性休克、心脏骤停、全脊髓麻醉等麻醉措施。对于手术室护士,应熟练掌握各类抢救技术,落实紧张、有序的行为准则,合理把控各抢救药剂量和方法,确保可在抢救期间准确用药;熟练运动各类监护仪、除颤仪,以免延误患者最佳救治时机。

  1. 妥善处理麻醉苏醒期并发症

4.1 呼吸道并发症

报道显示,对于麻醉苏醒期并发症中,呼吸系统并发中能够约占1.7%,多为低氧血症,和机体年龄、性别及体重、吸烟、麻醉药等因素密切相关。

  1. 舌后坠。约占1.28%,是以残余肌松药和麻醉药作用,导致舌肌肉张力明显降低,若未及时处理会阻塞至咽喉部,诱发气道梗阻,多集中在睡眠暂停综合征、肥胖、颈粗短等患者中。针对该类并发症,可要求患者调整为侧卧位,将头偏至一侧,施行头后仰托下颌法,若仍未改善呼吸道梗阻现象,可置入鼻咽管、口咽管。

  2. 呼吸遗忘。术中由于使用大剂量阿片类药物,导致患者术后2h极易出现呼吸遗忘现象,是目前相对少见的麻醉药不良反应。在此过程中,可在患者麻醉苏醒过程中,做好巡视工作,特别为复苏时期安静患者,风险率明显高于烦躁患者,且还应对熟睡、打鼾患者予以经常性呼叫,要求其做好指令动作,如举手和抬腿等,以此评估患者清醒度,合理使用阿片类拮抗药,但应精准把控剂量,预防机体烦躁。

4.2 循环系统并发症

(1)低血压。和低血容量、硬膜外用药、术后自控镇痛等因素密切相关。应时刻评估患者心率血压、尿量、皮肤弹性变化,鉴别引流管是否堵塞、引流液颜色和性质等因素,合理使用扩容或血管活性药,起到低血压预防的效果,若条件许可可改为CVP监测。

(2)高血压。和高血压史、血管硬化、膀胱扩张及拔管刺激等存在相关性。为预防高血压事件,应详细询问患者既往病史、术前准备和术中状况、麻醉药物等信息,且详细核对血压变化;若患者表现为潮气量充足,恢复原有肌张力,应施行早期拔管操作,且保证动作轻柔,若仍未改善可施行静脉注射降血压药物。

(3)心律失常。若为心动过缓,是苏醒期患者常见并发症,可施行0.5-1.0mg阿托品予以静注给药,若合并低血压可改为6mg麻黄碱。若为窦性心动过速,因是由膀胱扩张、拔管刺激和疼痛等因素导致的,应在有效清除诱因的基础上,评估心电图变化,特殊时可使用艾司洛尔静滴给药。

4.3 神经系统并发症

(1)躁动。和强迫体位、麻醉未苏醒、术后疼痛、尿管刺激和导管刺激等存在相关性。可在患者步入苏醒室内详细观察,若表现为无意识躁动,可合理使用镇静镇痛疗法;若为强迫性体位导致的躁动,可对酸胀肌肉予以按摩,再施行肢体约束固定操作,且加设护栏,妥善固定各导管,杜绝导管脱落。

(2)苏醒延迟。个别患者会在全麻完毕后2h内仍未出现唤醒动作、言语反应,即表现为苏醒延迟,和麻醉药过量、手术时间短和代谢功能差、肌松剂残余等因素相关,应时刻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妥善记录各类信息。

4.4 消化系统并发症

即为恶心呕吐,和手术刺激、七氟烷和留置胃管等存在相关,应指导患者合理做好深呼吸、吞咽动作锻炼,或服用止吐类食物;床旁可布设吸引器,若患者表现为呕吐,应将头偏至一侧,及时清理口咽部分泌物、呕吐物,预防误吸。

4.5 其他并发症

以低体温事件为例,和输注未加热液体/血制品、手术时间长、出血、体液流失等密切相关。应将室温控制在24-26℃,液体输注前应合理加温,辅之皮肤揉搓操作,增强患者舒适度,预防低体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