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制在儿科新护士岗前培训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3
/ 2

导师制在儿科新护士岗前培训的应用研究

陈霜 王雪静 王宁 郭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 100045

【摘要】目的:探讨一对一导师制度在我院儿科新护士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8月10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我院的新护士78名,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采用传统跟班带教方法)和观察组39例( 采用一对一导师制带教方法 ),比较两组的带教效果。结果:观察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应急能力等方面评分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带教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论:一对一导师制带教模式,能够提高新护士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提升应急能力,使其有归属感,从而提高儿科护理质量。

【关键词】新护士;导师;规范化培训

新护士的综合素质培养关系到医院的长远发展,儿科新护士的临床带教是临床护理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导师制是学生教育、学生管理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种有效制度 [1],随着护理教育水平的提升,临床导师制对护理本科生学业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 [2]。有数据显示,美国国家认证的注册前护理教育项目中 86% 都采用了临床导师制,充分体现了临床导师制对护理教育的重要性 [3]。相对于简单完成各班职责的临床带教,一对一导师模式有助于导师了解每个新护士的特点,促使新护士能够更好地适应临床环境,从而使她们尽快适应护生到护士的角色改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8月10日至2019年12月31日新入职的护士78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跟班带教方法;观察组采用一对一导师制度。两组新护士均为女性,对照组新护士本科学历29例,专科学历10例,年龄21~23岁,平均22.1±0.7岁;观察组新护士本科学历30例,专科学历9例,年龄22~24岁,平均23.2±0.6岁,两组新护士年龄、学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带教方法。对照组根据我院新护士上岗前培训要求,由护理部统一进行上岗前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培训。不固定带教老师,采用传统跟班带教方法,要求掌握每班的职责、儿科的基本护理技能与急救技术,由不同的带教老师进行考核,指出不足之处,促使新护士改正。

观察组采用一对一导师制带教方法。观察组根据我院新护士上岗前培训要求,由护理部统一进行上岗前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培训。根据护理部带教要求,为每一名新护士选择一位导师,进行一对一导师制带教。

1.2.1导师的选择与职责 (1) 导师的选择:我院儿科选择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护师以上职称、10 年以上儿科工作经验的护士作为导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及教学能力。(2) 导师职责:培养新护士爱岗与慎独的精神;掌握新护士医学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因材施教,逐步提高新护士理论知识水平及操作技能。

1.2.2带教的方法 护士长指定一名带教老师作为新护士导师,明确双方的职责与带教计划,进行日班与夜班全程带教。导师要了解新护士的性格特点与学习态度,彼此建立信任感。我院新护士入职的一个月中,护理部组织简单理论与操作培训,如静脉输液、心肺复苏等常规性操作,由科室针对本专业特点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如儿童心血管科首先要熟练掌握吸氧、吸痰、心肺复苏、除颤等。每月上旬示范性操作及讲解,中下旬进行操作考核及情景模拟训练,成绩优良为通过,如不合格,指出缺点,再次考核。科室常见基本护理操作均由导师亲自示范,临床操作中尽量给予新护士机会,导师要做到放手不放眼。儿科面对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任何的紧张都会引起家长的询问与质疑,训练新护士的心理素质也是培训的重中之重。针对儿科常见操作及应急沟通,进行情景模拟,由导师扮演家属针对不同的情景提出相关问题,新护士按制订的对话流程向家属讲解,护士长及导师对其演示分段进行分析讨论,指出特别要关注的问题,以提高新护士的护患沟通能力及临床应变能力。

1.2.3评价标准 由护理部组织进行理论及操作考核,科室每月举行理论与操作考核,加上科室同事对新护士工作能力进行不同等级的评价,并记录带教老师对两组新护士满意度的评价结果。

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观察组采用一对一导师制带教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观察组在心理素质、应急能力、沟通能力、带教老师对新护士满意度及病人家属对新护士满意度等项目的测评中,测评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5fa0c9e0f28a8_html_32c979ec23d086e9.gif

5fa0c9e0f28a8_html_3b9cae0f6dc4c081.gif

4 讨论

一对一导师制带教有利于新护士提升心理素质。在应对不同场景的事件时,表现出的心理素质明显好于传统带教组 (p<0.05),见表2。有利于新护士提高应急能力。新护士不擅于观察及解决问题,对危重患儿病情变化应急能力低,缺乏与患儿沟通的技巧 [4]。一对一导师制带教针对每个新护士的个性、学历、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进行适当调整。有助于新护士理论知识及专业操作技能提升。从表1可以看出,一对一导师制带教的新护士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均优于传统带教的护士 (p<0.05)。朱亚敏 [5] 也曾报道,实施导师制带教, 为新护士快速掌握护理理论和技术提供了保障。有利于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通过表2可以看出,出院时的满意度测评及出院后的随访,患儿及家属对新护士满意度均高于传统带教组 (p<0.05)。有利于提高导师的成就感。教者倾其所能, 学者竭尽全力,形成了教与学的良好循环,新护士的优良成绩更能激发导师的带教热情[6]。

综上所述,一对一导师制带教发挥了良好的传、帮、带作用,从多角度对儿科新护士进行指导和培养,减少其学习的盲目性,使其更快融入护理事业中,为病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娟,李建荣.以导师制为平台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时空,2012(6):86-87,93.

[2]许佳敏,梁燕.国外护理本科生临床导师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17,14(3):222-225.

[3]Altmann TK.Preceptor selection, orientation, and evaluation in baccalaureate nursing educ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 Scholarship, 2006, 3(1): Article 1.

[4]赵秀香.浅谈新护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0):78-79.

[5]朱亚敏,沈月秀,章红萍.新护士导师制带教的实践体会[J].护理与康复,2012,11(12):1169-1170.

[6]任建兵,姚丽娟,达玉娟.“一对一”亲情导师制模式在新员工医患沟通能力提升中的重要性研究[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7,28(3):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