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小儿“牛奶性贫血”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3
/ 2

警惕小儿“牛奶性贫血”

赵勇

成都高新区合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四川成都 611731

牛奶性贫血即为过度饮用牛奶,未掺入任何营养辅食导致的缺铁性贫血。原因为:婴儿出生时可从母体获取铁元素,出生6个月内能够维持自身生长发育,但超过6个月则会将原有铁元素消耗殆尽,需借助食物补充。以牛奶为例,铁元素含量仅为母乳20%,1L牛奶中仅含有1mg铁元素,但1岁幼儿日铁元素需求量在5-8mg,特别是在牛奶内铁吸收困难的前提下,若将牛奶作为主食,则会诱发牛奶性贫血。

牛奶虽是儿童生长发育期间必备食物,且营养价值较高,但不可将其定义为补铁的主要来源,原因为:(1)牛奶中磷元素占比较多,可和铁元素合成为不溶水性络合物,降低铁元素利用率;(2)牛奶内钙钾镁等元素含量较多,可使胃内容物呈现碱性,阻碍铁吸收;(3)和铁元素相比,牛奶内铜元素含量极少,但同作为诸多酶合成成分,多是以血浆铜蓝蛋白氧化镁的角色存在,可实现二价铁离子向三价铁离子的转变,若牛奶内缺少铜元素,必将会阻碍铁正常吸收,诱发缺铁性贫血。

即在日常生活中,婴幼儿食用牛奶期间,也应补充铁元素,如黄豆、海产品及肉类等。若贫血症状较为严重,可服用多维铁、蛋白琥珀酸亚铁等铁剂。从本质上俩将,虽母乳内铁元素含量较少,但吸收率在50%以上,且含有的免疫球蛋白,能够有效增强小儿抵抗力和免疫力,应倡导母乳喂养。正常情况下,小儿童贫血若经及时且有效治疗,可恢复至正常状态,且对后续生长发育无影响。

  1. 除上述原因外,导致牛奶性贫血的原因有哪些?

牛奶中含有5种及以上抗原蛋白成分,若进入未发育成熟的胃肠道内,难以分解其酶物质,继而以抗原的形式存在于血液循环系统内,对机体产生刺激,引发抗体。随着异性蛋白含量的逐步增多,抗体也会随之增加,若婴幼儿表现为免疫功能差,必将会出现抗原、抗体间的结合构成过敏反应。

婴儿出生4个月-12个月左右可称为换乳期,饮食也应由液体食物逐步向糊状食物过渡,再逐步演变为固体食物,但在此过程中应预防牛奶性贫血。原因为:诸多情况下,该时段父母仅侧重牛奶补充,逐渐替代原有母乳,直至1岁左右直接调整为固体食物,若未侧重营养物质的均衡搭配,必将会影响婴幼儿吸收营养,逐渐进展为生长发育迟缓,如缺铁性贫血。

2、牛奶性贫血应该怎么防治呢?

(1)合理饮食。调整科学的膳食结构,如黄豆、内脏和动物血、肉类及海产品等,这也是补铁的理想食物;增加氨基酸、脂肪酸、维生素C及果糖、果醋等物质的摄入,加快铁吸收,还可和铁剂、铁食品同时服用;菜肴中可掺入少许吃出,加快铁吸收;禁止咖啡、茶及植酸盐等。

(2)若为重症贫血小儿,不仅应补充铁元素辅食,还应增加铁强化类食物,常见铁强化食盐、饼干及牛奶等。

(3)铁剂补充过程中,因铁剂刺激胃肠道,往往会出现便秘、腹泻和恶心呕吐、疼痛等状况,即在服用铁剂期间应以小剂量为主,还应确保在两餐间服用。

3、牛奶饮用存在的禁忌!

(1)禁止生食,应煮沸饮用。牛奶于生产运送期间,会因各环节出现痢疾杆菌和结核杆菌污染的现象。市面上袋装牛奶虽经巴氏灭菌法处理,但却难以起到彻底灭菌的效果,部分细菌会在适宜温度下繁殖诱发腹泻,即饮用牛奶前应煮沸。

(2)间接加热,但禁止时间过长。若牛奶采取直接加热方式,则会引起蛋白质凝结,而长时间煮沸则会使酸性磷酸钙演变为中性,出现沉淀,乳糖则会焦化分解成甲酸、乳酸,影响牛奶营养价值。

(3)禁止加红糖。红糖内含有的草酸,会使牛奶蛋白质出现变化,导致消化功能障碍,甚至还会阻碍微量元素吸收,出现牛奶性贫血。即在饮用牛奶期间,禁止掺入红糖,但可放入少许冰糖、白糖,以达到调味的效果。

(4)喝牛奶禁止空腹,可和淀粉类食物同时食用。原因为:空腹状态下肠胃蠕动较快,缩短牛奶停留时间,影响消化吸收,但若食用馒头和面包等食物,则会促进牛奶吸收,而饭后饮用牛奶也同样如此。

(5)禁止大口饮牛奶。大口饮用牛奶,会导致牛奶和胃酸直接接触,逐步演变为酸性蛋白质凝块,若小儿肠胃较为虚弱,则会诱发腹胀、腹泻等问题,而细嚼慢咽可和唾液中和,有利于营养吸收、消化。

4、补铁4大误区!

世界卫生组织报道中,可知50%女童、20%成年女性、40%孕妇均存在贫血现象。特别是在儿童群体中,若长期贫血则会影响自身生长发育,降低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为杜绝此类状况,人们更加倾向于补铁,但却存在以下误区:

误区1:部分女性因媒体广告,过多地青睐于植物性食品,继而减少动物性铁元素的摄取,诱发孩子营养不良。事实却与之相反,动物性食品内铁元素含量较多丰富,且吸收率极高,而植物性食品中因植酸盐和草酸盐的影响,导致铁元素吸收率较差,这也是忌肉群体贫血的主要原因。

误区2:吃鸡蛋、牛奶也可补充营养。研究数据证实,牛奶内铁元素含量较低,吸收率不超过10%,而鸡蛋内个别蛋白还会阻碍铁质吸收。如牛奶性贫血小儿,是该误区的主要体现。

误区3:诸多情况下,家长未认识到吃蔬菜和水果,也可起到补铁效果。原因为:蔬菜及水果内含有诸多苹果酸、柠檬酸、维生素C,该类有机酸能够和铁元素合成络合物,增强肠道对铁元素溶解度,促进铁吸收。

误区4:部分小儿由于对家长行为方式产生好奇,继而出现饮咖啡、饮茶的现象,而家长未重视此类问题,导致缺铁性贫血。原因为:茶叶内鞣酸、咖啡内多酚物质可和铁元素构成难溶解盐类,不利于铁吸收。一旦出现贫血现象,应立即到院就诊明确最佳治疗方式,特殊情况下可服用铁剂。

5、补铁类食物都有哪些?

(1)鸡蛋黄。100g鸡蛋黄内铁元素含量仅为7mg,虽吸收率仅为3%,但由于原料获取难度较低,且便于保存,还富含诸多其他营养物质,也将其定义为补铁食物。

(2)动物血液。常见鸭血、鸡血和猪血等,铁利用率在12%左右,若要注重清洁卫生,将其制成血豆腐,是预防小儿贫血的不二选择。

(3)黄豆及制品。100g黄豆、黄豆粉内铁含量在11mg,但吸收率为7%,明显高于米面等食物,

(4)芝麻酱。含有诸多营养素,是婴幼儿食品的代表,100g内芝麻酱含有58g铁元素,且还含有钙、磷、蛋白质及脂肪等物质。

(5)绿色蔬菜。虽植物性食物中铁吸收率较低,但也应不容忽视其在补充营养中的作用。

(6)木耳及蘑菇。木耳中铁含量较高,也是补血佳品,而海带和紫菜也可对贫血起到预防及治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