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在周边视网膜病变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2
/ 2

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在周边视网膜病变临床应用

何玉霞

贵阳市南明区爱尔眼科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0

摘要目的:评价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在周边视网膜病变检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研究从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到我院就诊的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这100名患者先接受散瞳后直接(间接)眼底镜检查,一周后再接受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记录两次检查结果以及检查所用时间,使用kappa检验方法检查两组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通过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发现周边视网膜格子样变性改变患者60例,视网膜裂孔病变30例,视网膜周边血管病变4例,视网膜脱离6例,检出率100%;通过散瞳后直接(间接)眼底镜检查发现周边视网膜格子样变性改变患者58例,视网膜裂孔病变30例,视网膜周边血管病变4例,视网膜脱离6例,检出率98%。两种检查结果对周边视网膜病变的检出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值0.8~1.0)。结论: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在检查周边视网膜病变中有着耗时短、病人配合程度高的优点,具有广阔的临床使用前景。

【关键词】超广角眼底成像;周边视网膜病变;眼科检查


周边视网膜是各种先天或后天获得性疾病病理改变的好发部位,常常表现出多种发育性变异,包括囊性视网膜突起、格子样变性、铺路石样变性及非压迫白,其中有临床意义的病变为格子样变性及囊性视网膜突起,是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形成过程中关键的致病原因。现在对于眼底周边检查方式:散瞳后直接(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彩色照相机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三种方式。目前眼科临床上常用的眼底检查方法为散瞳后直接(间接)眼底镜检查,但是散瞳后直接(间接)眼底镜检查具有操作繁琐、患者表面麻醉后角膜存在上皮脱落可能,同时消毒不彻底引起结角膜炎症改变、患者配合性差需反复重新检查等缺点,因此,这种检查一般仅使用于住院病人或者是需反复了解眼底改变情况的病人使用。从2015年引入我国的第三代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是目前最先进的眼底检查方法,该检查方法具有免散瞳、非接触、成像快、超广角、图像清、景深大等特点,对于周边视网膜疾病大有裨益,同时对于患者年龄小、眼球存在震颤及配合度差的病人检查也相对更加方便。因为是由两束激光扫描合成,由于红、绿激光的波长不同,扫描层次不同,可以大致判断病变层次。本次研究探讨了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在周边视网膜病变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以下是本次研究的具体内容: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从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到我院就诊的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最小20岁,最大为60岁。患者年龄、性别以及主诉病变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检查方法

散瞳后直接(间接)眼底镜检查:患者充分散大瞳孔后,借助直接检眼镜、间接检眼镜或裂隙灯显微镜配置前置镜或三面镜检查患者眼底,检查周边部位、赤道部、黄斑部等尽量减少光照黄斑的时间,以免造成对患者正常部位的损伤。

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方法:患者面对检查仪器,常规消毒接触面,嘱患者正面缓慢向前移动,注视视标,视标有红、蓝、绿三种颜色状态,红色代表焦距过近,需适当后退,蓝色代表焦距较远,适当向前,绿色焦距适当,自动采集图像。再加以引导眼位,拍摄上、下、鼻、颞侧四象限,即可得到接近锯齿缘的部位图像。

1.3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别统计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和散瞳后直接(间接)眼底镜检查方法检查出来的周边视网膜病变例数和检查时间,使用kappa检验方法检查两组检查结果的一致性,使用2检验方法检查两组检查时间耗费时间的差异。

2结果

2.1检查所需时间

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耗费的平均时间为3.15s,散瞳后直接(间接)眼底镜检查耗费的平均时间为7.73秒。两种检查方法耗费的时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周边视网膜病变检查结果

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发现,周边视网膜格子样变性改变患者60例,视网膜裂孔病变30例,视网膜周边血管病变4例,视网膜脱离6例,检出率100%;通过散瞳后直接(间接)眼底镜检查发现周边视网膜格子样变性改变患者58例,视网膜裂孔病变30例,视网膜周边血管病变4例,视网膜脱离6例,检出率98%。对视网膜格子样变性及裂孔病变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脱离患者开展视网膜外路或内路手术后患者视网膜复位,视网膜周边血管病变进行眼底血管造影检查。上述患者门诊随诊观察1-3月,患者无不良反应,未见明显并发症发生。两种检查结果均发现病变多位于颞上象限,两种检查结果对周边视网膜病变的检出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值0.8~1.0)。

3讨论

由于视网膜供血途径复杂,具有丰富且独特的血管网络,所以许多可以导致微小血管变性的疾病都可能继发周边视网膜病变。周边视网膜是各种先天或后天获得性疾病病理改变的好发部位,常常表现出多种发育性变异,包括囊性视网膜突起、格子样变性、铺路石样变性及非压迫白,其中有临床意义的病变为格子样变性及囊性视网膜突起,是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形成过程中关键的致病原因。

目前对于周边视网膜病变的主要检查手段为散瞳后直接(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彩色照相机、超广角眼底成像三种方式。现在临床上使用得最多的眼底检查方法为散瞳后直接(间接)眼底镜检查。该检查方法便利、设备便携性强,但是检眼镜检查必须要进行散瞳,并且检眼镜检查的照明范围和照明亮度都较低,所以在检查屈光间质浑浊病变的患者时,检查精度也受到了限制。三面镜的检查方法亮度大,放大倍数也高,但是因为三面镜检查需要直接接触角膜,还需要对角膜表面进行麻醉,麻醉剂可能会在眼球表面形成气泡,影响观察。散瞳后直接(间接)眼底镜检查的最大缺点就在于检查舒适度较差、患者配合意愿低,因此常出现漏诊和误诊。该类检查患者接受性差,时间长,可重复性差,且要求操作者技术熟练,对于眼底疾病及眼底结构有着一定的了解。眼底照相机可以对视网膜图像进行采集,但是普通的眼底照相机难以对周边视网膜进行聚焦,如果病灶范围较大,眼底照相机还需要多次拍照进行拼图,这无疑延长了检查对患者刺激的时间。而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无需散瞳,单次0.4秒即可完成一次成像,配合患者眼位引导,便可了解上、下、鼻、颞侧四个方位的视网膜图像,结合正位配合,就可拍摄到220°-240°整个视网膜的图像,更好为我们提供周边视网膜的情况,有效提高周边视网膜的病变检出率,早期进行病变干预、治疗,降低周边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参与本次研究的医务人员讨论后认为这是因为超广角眼底成像的清晰程度和亮度要高于散瞳后直接(间接)眼底镜检查,并且可以保留眼底图像进行分析。

综上,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较常规眼底彩色照相比较,检查时间短,病变层次清晰,病灶边界全面的优势;较直接(间接)检眼镜,无需进行表面麻醉,给病人带来痛苦,为非接触检查,避免患者眼部出现感染及组织损伤可能。因此,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值得推广。


作者简介:何玉霞(1985-),女,汉族,贵州贵阳人,本科学历,主治医师,主要从事的工作眼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