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医学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9
/ 2

关于医学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的思考

刘平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江西省抚州市 344400


【摘 要】人文素养是医学人才必备的基础素质,也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等医学院校中,应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重塑医学人文精神,为医疗卫生事业输送更多优秀的医学专业人才。文章先分析了医学人文素质的内涵和重要性,然后,重点研究了医学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医学教育;人文素质;培养策略


医乃仁术,无德不立。医生职业具有治病救人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医学教育与人文精神密不可分。近代医学大师威廉·奥斯勒(1849~1919)认为,医生绝不只是在治疗疾病,而是在医治一个独一无二、有情感、正为疾病苦受煎熬的人。人文素质是一种普遍的对人的关切,是对理想人格的尊重和维护,它代表着人类的精神追求。“看病救人”的医学和“尊重生命”的人文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培育合格的医学人才,既要求学生掌握医学专业知识,更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然而,人文素质培养绝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问题,医学教育工作者应对其有深刻的反思和正确的认识。

一、医学人文素质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人文素质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人文教育能熏陶高洁的人性,培养出人的高素质,造就出完整人格的人才。医学人文素质是指对患者生命的尊重、尊严的维护以及生存价值的关怀。在具体的医学教育实践中,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和自身实践等方法,将优秀的文化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使之成为医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和行为方式。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能提高医学生的医德水准。现今医学教育中经常存在重专业轻人文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就会对医德缺乏深刻的认知,在治病救人时,就只是从专业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治病,很少关注病人的感受和心理状况。有的医学生甚至首先想的不是悬壶济世,而是如何多赚钱。因此,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可让学生真正理解“医生”这一职业的含义和意义,明白一切医学技术只是医德的外化,只有拥有“仁心”,才能拥有高超的“仁术”,做到不忘初心,守住作为一名医生的道德底线。

第二,培育医学行业良好的人文精神氛围。在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中,应将医学生视为传播人文精神的主体,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氛围,通过对学生进行熏陶渐染,使其不知不觉地提高人文品格,并最终在自身的实践中自觉的按照人文精神的要求规范自身的行为。。

第三,改善医患关系。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个原因不应被忽视,那就是医疗行业的从业人员由于缺乏人文精神,疏于对病人心理上的关心和沟通,逐渐的失去了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医学想要造福人类,去除病患,恢复健康,不仅需要技术,还需要人文精神。具有良好人文精神的医生会真正的站在病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和病人在情感上达到共鸣,这样就能消除医患之间的距离,使得医患双方互相信任,互相配合。

二、医学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策略

(一)推进校园人文建设,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

面对当前医学教育中老师和学生普遍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不够、认识不足的情况,医学院应该更新人文精神培养观念,树立人文教育的地位。首先,要加大宣传活动,使每一位师生都深刻领会人文精神教育对于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使这种观念深入人心、融入每位老师的教学实践;其次,将人文精神培养的地位置于与专业技能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机构,以保证人文教学的有效实施。文化的核心是精神价值追求,高雅的校园文化对人的精神世界具有潜移默化的建构作用,有助于凝炼和塑造医学人文精神和大学精神[6]。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不断启发和引导医学生对人生价值、品德修养、人文情怀的深刻反思,可以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起到有效的补充和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加强教师人文素养,提升教师队伍的人文教学能力

提高医学生人文教育水平不能忽视的一点就是提升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加强教师人文素养从根本上决定和影响着医学教育的生存和发展。培养专业课教师人文教育意识,提高其医学人文素质和开展人文教育的能力,使他们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能有意识地挖掘其人文内涵,更好地融合科学与人文。 德高望重的医学专家不但医术精湛,而且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聘请这样的医学专家到校任教,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感受医生这一职业的尊严和伟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加强人文课程建设,优化人文教育教学改革

针对人文医学课程目前主要存在的课时不充分、实践环节少、开课学期不合理等问题,应结合医学院校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各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进一步将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合理化。利用医疗活动中的典型案例,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思考医务工作者现阶段面临的社会现实问题,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医学生以后步入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拓展人文素質实践教育,注重医学人文社会实践。大力拓展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服务群体和服务社会,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思考,增进对病人的尊重、敬畏和关爱,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从而培养其人文精神。在医学生见习实习过程中重视人文素养培育。医学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特点,将人文教育延续到医学生的实习阶段,医学生实习阶段实践的不仅是医术,还有自身人文素养的体验。临床见习、实习阶段是职业生涯的起步,良好的开端对于学生的影响巨大而长远,见习、实习带教老师必须有意识地必须引导学生关爱患者和生命,为培养为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医务工作者奠定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医学教育过程中注重塑造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具有仁爱之心、较高人文素养的医学人才,是每一个医学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医学生是未来治病救人的重要后备力量,对其开展人文素质的培养,既是高校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医学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医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值得加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刁传秀,徐玉梅.人文医学教育整合的应然路径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0,33(08):1009-1012.

[2]王秋静,张明,吕文伟.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医学教育管理,2020,6(04):410-414.

[3]刘超,邓智勇.当代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4):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