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一线人员和管理人员心理特点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9
/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一线人员和管理人员心理特点分析

刘丽娟1 陈淑良 2 张策 3 田丽 4 国辉 5

1.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肾内科 辽宁大连 116027 2.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神内科 辽宁大连 116027 3.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发展规划与质量管理部 辽宁大连 116027 4.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护理部 辽宁大连 116027 5.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口腔科 辽宁大连 116027


[摘要]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一线人员和管理人员心理特点。方法 选取某三甲医院 147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一线人员和管理人员与常模比较,突出心理特点,并找出干预心理波动的影响因素。结果一线人员的SCL-90因子评分在人际关系、敌对性、偏执、睡眠及饮食四个因子分均低于国内常模(P<0.05)。管理人员在人际关系因子分低于国内常模,而在恐怖因子分则高于国内常模(P<0.05)。更进一步比较发现,管理人员在强迫、恐怖、睡眠及饮食三个因子分均高于一线人员(P<0.05)。结论NCP流行期间,医务人员在躯体化、抑郁、焦虑、精神病性总体上无明显反应。但管理人员比一线人员在心理变化上可能更易出现问题,应该及时心理干预。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一线人员;管理人员;心理特点;心理干预


在过去二十年里,世界范围内暴发了一系列传染病,包括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埃博拉病毒,H1N1甲型流感。近期,国内多地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英文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简称“NCP”)1,它是一种急性感染性肺炎,其病原体是一种先前未在人类中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即2019新型冠状病毒。本研究旨在分析NCP期间一线人员和管理人员心理特点,为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务人员的心理干预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NCP疫情期间自愿参与武汉支援的一线医护人员,医院留守的管理人员,共计147名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一线人员51人,平均年龄(31.82±6.58)岁,管理人员96人,平均年龄(35.96±8.43)岁;一线人员答卷所用时间(344.33±212.91)秒,管理人员所用时间(417.72±293.01)秒。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1)一般资料问卷,包括研究对象的年龄、来源地区、角色、性别 、学历 、职称等。(2)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采用国际公认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该量表包括10个因子共90个项目,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 (睡眠和饮食),每个项目最近1周的感觉按照李克特量表分为1~5级。

1.2.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星网络问卷调查法。设定专人向调查对象统一讲解调查目的、要求、问卷的填答方法等。所有问卷均为匿名、独立填写,填写完成后电子系统后台自动保存,填写不合格数据资料不能提交。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47份,回收有效问卷147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13.0软件和GraphPadPrism6.0处理,计量资料用 x ¯ ± s 表示,计数资料用%表示。分别用tχ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一线人员、管理人员SCL-90 总分与中国成人常模的比较

一线人员的SCL-90因子评分在人际关系、敌对性、偏执、睡眠及饮食四个因子分均低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管理人员在人际关系因子分低于国内常模,而在恐怖因子分则高于国内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更进一步比较发现,管理人员在强迫、恐怖、睡眠及饮食三个因子分均高于一线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医务人员心理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医务人员的不同来源地区、角色、性别、职称等对心理异常人员影响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学历和职称对心理异常人员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1. 讨论

3.1 NCP期间医务人员的心理特点

3.1.1一线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心理特点分析

结果显示,一线人员在人际关系、敌对性、偏执、睡眠及饮食四个因子得分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说明此次疫情一线人员心理状态良好,各级培训、相关物资落实到位,对一线人员的心理疏导工作及时有效,整体准备度较高,有良好的应对和适应能力。而管理人员的SCL-90因子评分与国内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存在恐怖方面的问题,可能与临床相关工作经验不足有关。

3.1.2一线人员与管理人员心理特点比较

管理人员在强迫、恐怖、睡眠及饮食三个因子分均高于一线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说明管理人员在NCP期间比一线人员在心理变化上更易出现问题,需要给予适当、及时的心理干预。

3.2心理干预的措施

3.2.1不同时期的心理干预

①疫情前期:主要以开展各种疫情相关知识培训为主,同时进行防控技能等培训,以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能力,消除紧张、恐慌等心理问题,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②疫情中期:建立相应的社会支持系统,加强疫情相关感人事件报道,根据最新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职业安全与健康:医护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防护指南》落实消毒隔离制度,进行科学防护,增强医护人员战胜疫情的信心。③疫情后期:给予医务人员专业的心理咨询及心理干预,适当采取呼吸放松和肌肉放松训练等以减轻医务人员的心理困扰,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医务人员的心理应对能力。

3.3.2巴林特小组在管理人员心理干预中的应用

针对存在恐怖心理的管理人员,施行巴林特小组2讨论,引导、鼓励管理人员及时说出自己的担心、害怕情绪,通过行之有效的交流,减少管理人员在疫情期间的恐惧和羞愧,切实提升对自身负性情绪的掌控力、耐受力和相应的处理能力。

3.3.3人性化排班,人文关怀

管理人员应实行人性化的排班,在保证完成临床工作的情况下,考虑一线人员的需求,根据其能力安排相应的岗位及任务,同时还要考虑人员的合理搭配,人力资源可能的情况下可以实施两班倒或者分组上班,让医护人员处于备战状态的同时保有体力。工作之外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管理人员应营造一个和谐、团结的集体氛围,领导、同事之间的关怀、支持会使医护工作者感受到温暖,从而增强战胜疫情的勇气和信心2


参考文献

1

1[1]陈昌惠.症状自评量表(CL-90).汪向东等主编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31-35.

[2]亓莱滨. 李克特量表的统计学分析与模糊综合评判[J]. 山东科学, 2006, 19(2):18-23.

[3]王发强,许建阳,刘庆安,et al.SARS患者与抗SARS医务人员心理健康对比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8):533-532.

[4]孙晓颖. 国内外护士职业压力研究[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6, 25(1):4-7.


[作者简介]刘丽娟,1984年,女,本科,主管护师,从事临床护理工作,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467号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外科楼15楼护士站,17709870365,914225297@qq.com

[通讯作者简介]陈淑良,1980年,女,硕士学位,副主任护师,从事临床护理工作,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467号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外科楼19楼护士站,17709873136,csliang1980@sina.com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