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背景、基础与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9
/ 2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 :背景、基础与路径

罗彩连 江涛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广东省深圳市 518000

摘要:在不断深入开展以及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过程当中,使高等教育在该区域得到有效推动和发展,该区域的有效建立,不仅能够对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行有效推动,而且对于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未来的高等教育融合发展路径当中,我们需要借助创新以及开放性的发展原则,在对顶层设计进行有效加强的技术之上,创新制度,使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得到更高层次提升。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路径

  1.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背景

(一)优势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面积达到了5.6万平方公里以上,大约有7000万左右的人口。在2017年期间,其GDP远超7.9%,GDP总量达到了10万亿元人民币以上。大湾区不仅具有漫长的海岸线以及优良的港口群,并且该地区还是东南亚以及世界的交通枢纽,有效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大湾区当中,具有非常完备的产业体系以及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以香港作为中心,可以有效连接世界和中国。因此香港地区具有较强的金融服务以及人文交流优势,而深圳地区所具有的独特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以及金融领域,广州地区作为主要全球物流枢纽。因此整体来说在大湾区当中,具有丰富的科研资源以及便利的交通。除此之外,还具有非常多的高等教育学校。从制度方面来讲,一国两制已经成为大湾区所独特具有的双重优势。在内陆支持以及原有自由经济政策的技术之上,可以有效接轨国际商业市场,此外,大湾区当中还具有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以及自由港等等。在各种制度有效叠加之下,可以为建设大湾区,产生有利的因素以及促进作用。

(二)挑战

站在制度差异化的角度方面,其不仅具有超复杂的顶层设计,而且与其他湾区存在的主要差异,在于技术标准以及执行等相关方面,有效阻碍其与外区的协同发展,以此来对合作的深入性产生不利的影响,此外该湾区主要包包括9个城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该湾区不仅具有成熟的自由经济体,而且还具有行政分割因素,因此无法形成统一的市场,在整合人才信息等相关方面具有一定的难度;从产业结构方面来讲,正在向服务经济阶段转变,以此来有效摆脱工业经济阶段。在产业结构当中占中比较大的制造业,目前制造业正在有效升级为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与此同时第三产业占比也在逐渐提升。

  1.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优势基础

(一) 完整教育结构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共有180所高校,其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已经趋于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包括硕士、本科等等不同教育层次,其科类结构涵盖工、文、法等等各大学科门类;站在类型结构的角度,高等教育院校可以分为应用型、教学型以及研究型大学,例如,研究型大学包括中山大学;教学型大学主要是以本科教学为主,例如,我们已知的广东海洋大学;应用型大学,例如东莞理工学院,该院校主要是对人才进行有效培养。

(二)多元化体制

因地区不同,所以其高等教育体制也会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可以从香港、澳门、广东三个不同区域的相关教育体制进行概述。例如,香港的高等教育体制,具有浓厚的中西交融特色,并且其特性还主要包括开放型、实用性以及自主管理等特性;对于澳门来说,澳门具有多元化的教育体制,中文、英文、葡萄文在该地区当中并存,因此该地区具有非常鲜明的私立高校特色;而对于深圳来说,企业办学以及地方政府办学等等,都属于深圳高等教育办学体制。

(三) 交流便利

首先,粤港澳地区在地理位置上非常靠近,再加之2018年开通了粤港澳大桥,缩短了三地之间的距离,因此加快了交流的便捷性;其次,具有非常相似的文化。虽然港澳地区与内地区域在法律上存在相关的差异,但是由于大量广东人入住港澳,因此将潮汕文化以及客家文化等等有效带入港澳当中,将广东文化与港澳文化进行有效融合;再次站在经济的角度,在一带一路的相关带动之下,有效融合粤港澳之间的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之上,能够协同发展粤港澳地区的高等教育。

三、融合发展对策路径

(一)有关顶层设计的改善

首先,是内部融合。采用创新制度、资源共享等相关战略,有效纳入现有合作成果,以此来整合教育资源,并且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对高等教育系统进行世界级别的构建。

其次,是外部融合。通过对人才进行创新模式的培养,在对产学研合作平台进行有效建立的基础之上,以知识生产和服务供给为纽带。以此来将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系统进行有效的融合,加强两者之间的关系。借助高等教育系统,能够使大湾区的全面发展得到强有力的推动。除此之外,有效发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职能,可以对湾区以及融合意识进行相应的培养,以此来全方位的融合港澳地区和内地的相关发展。

最后,指的是全面融合。通过借助国际化教育优势,可以促使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等高等教育系统国际化水平得到更高层次提升,在有效接轨国际的同时,能够有效吸纳海内外优质人才资源以及智力资源。

(二) 健全相关制度, 提升城市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首先,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我们需要重视科技创新。因此我们需要有效结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对粤港澳经济结构进行相应调整。有效发展先进制造、自动化以及特色产业等等。对人才结构以及布局进行有效优化,在对现代教学体系进行完善的同时,使人才逐渐富有创新性;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调整合作机制,与政府企业等展开相应的合作。在原有基础上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创新,最终能够有效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建设相应的大学科技园,有效结合产学研,通过对创新生态系统的不断完善,以此来使科技创新服务能力达到最佳成效。

其次,需要将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进行完美的融合和适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们需要对学科资源进行整合,在优化学科布局的基础之上,通过相应的科学研究,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有效强化。

最后,我们需要对粤港澳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有效缩小。在人才制度以及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之下,导致各地区出现了不平衡的高等教育体系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重点,通过强化师资队伍以及办学设施等等,使其朝着特色化的发展方向,对教学质量进行高层次提升。除此之外,还需要共享各种信息、科技等相关资源,定期开展一些科研活动,能够对教学质量效率进行有效提升。在大湾区建设当中,可以重点投资一些具有较强实力的高校,在国家双一流战略的帮助之下,以此来有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3]

(三)协同发展高等教育与产业

目前,金融业以及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大湾区的主导产业。在这些产业的发展过程当中,离不开高等教育系统。因此我们需要将高等教育机构与产业界自身的协调,进行更高层次的提升,以此来有效迎合未来科技创新以及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有效结合科研产出以及产学合作方面,以此来深入的加强与区域产业之间的相关合作,加强高等学校与大湾区企业的相关联系,有效提升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打破行政和制度壁垒的约束,以此来有效的流动人才资金和技术上等相关要素。

(四)国际化水平

提高大湾区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和程度,以此来有效的开放大湾区格局。大湾区所具有的独特特性包括其不仅是全球性的经济港湾,更是国际化的人才港湾。对于建设大湾区的高等教育,我们需要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和基础进行建设和发展,以此来对未来国际化人才需求进行有效的满足,除此之外,深厚的国际化基础是香港高等教育系统所独有的优势。其国际化基础不仅深厚,而且在大湾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程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建设全球性人才港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但是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的湾区高等教育,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具有差异性的微观运作方式等等,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应的改善,我们需要有效的接轨课程教学以及教育理念等相关方面,以此来使其整体更加富有开放化和国际化。尤其是港澳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要远远高于内地城市,因此我们需要将定位和分工有效分配给相关教育负责人以及教育机构,以此来适当的安排国际化进[2]

四、结论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等教育来说,我们需要在充分发挥大湾区优势有效解决其所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之上,使其高等教育能够得到有效的融合发展,借助相关的发展现实基础以及发展路径,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制度,开展国际化的交流和合作,在对国际化水平进行更高层次的提升之上,有效促进高等教育和产业的同步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林贡钦,徐广林.国外著名湾区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5).

[2]王珺,袁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3]谷松建构与融合: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地方府际间的利益协调[J]行政论坛,2014,(2):65.

项目课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深圳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批准号:2019GXJK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