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有效教学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4
/ 3

疫情防控常态化 下的 有效教学策略

柳国伟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绍兴, 312000)

摘要:高校复课,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各种因疫情与复课带来的伴生问题不断显现,集中体现在线上线下课程的衔接问题、学生的“疫后综合症”浮现及就业形式出现结构性矛盾等主要问题。如何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教学应变,这是很多人都关心的话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积极推进“三教改革”、构建专业“课程思政”、多措并举服务学生就业等措施,积极探索特殊时期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复课;伴生问题;有效教学;

基金项目: 2020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防疫与复学”认定性课题《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复学后,校园的封闭式管理,尽大可能的保障了校园的稳定与安全。同时,各种因疫情与复课带来的伴生问题不断显现,给学校管理者与一线教学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教学应变,这是很多人都关心的话题。

一、在防疫与复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线上线下教学的衔接问题

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实验,被突如其来的推上了前台,全国各高校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积极践行“停课不停学”的号召,推动了教学形态的创新与发展。然而,复课后,从线上到线下,如何衔接?不是把课堂简单的搬到网上,也不是简单的从云端到教室。线上线下教学衔接的逻辑起点是什么?衔接什么?怎么衔接?衔接成效如何保证?这是每个一线教师都面临的问题,这也是疫情防控新常态下教师重点要突破的地方。

2.学生“疫后综合征”浮现

或许正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特殊孤立中,学校集体生活对个体心灵慰藉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1]。然而,再次回归校园,新的不适应又开始显现,封闭管理、周围同学发热引起隔离措施、松垮的神经再次绷紧,对于部分意志力薄弱或者不爱学习的同学来说,突然回归课堂的负担让他们感到不安、上课注意力集中、爱睡懒觉、焦虑、恐慌、失眠甚至厌学。这些平时不显山露水的心理问题与情绪突然就放大了。

3.就业形式出现结构性矛盾

当前我国就业市场面临总量、结构和质量三者叠加的矛盾和问题。一方面,今年874万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创历史新高;另一方面,受疫情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减税费、增信贷、降成本、换期限,“点对点”组织返岗等一系列的“真金白银”援助政策正帮助企业复工复产,积极促进稳定就业。然而,很多中小企业在疫情影响下元气大伤,在市场前景不明、疫情影响尚未结束的情况下,对新的用人招工计划颇为谨慎,很多企事业单位甚至取消了既定的用人招工计划。从国际形式上看,外部防疫的任务依然艰巨,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出现一定程度的减速,这也给我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一定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今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二、实施对策与成效

复课后,专业抓紧机遇,推动创新,积极推进教育的线上线下融合,从观念到管理、内容到形式、机制到机构、行政管理到一线教师,各司其职、积极协同,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有机整合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个体、不同手段,充分发挥线上、线下融合优势,打通课堂内外,将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构建了互联网+背景下的合作学习新方式。

1.主动推进“三教”改革,完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

线上教学的优势是万物互联,不受时空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自由选择学习内容,为个性化的服务提供了可能。而线下教学,在于师生的面对面互动,更富有人性化、情境感与现场性特征,方便师生情感交流、直接互动与动手操作等明显优势。两者多元互补、相辅相成,个性灵活的方法与手段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与创造性,符合学生个性多样化学习发展需求。这既是线上线上教学衔接的逻辑起点,也是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的理论依据。

1.1教师改革: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对教师首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理解与把握“互联网+”时代的内涵与特征,更要积极投身其中,不断触电,更新教学理念,融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传播媒介等新兴业态带来的课堂革命,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从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设计者,重构与学生共情、共生的教学生态,服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努力将此次大规模在线教育教学的生动实践转化为疫情结束后的教育教学改革举措,从“新鲜感”向“新常态”转变[2]。理念先行,实践创新,根据信息化教学特点,调整教学思路与教学设计,将传统知识点传授任务转移到课外,通过网络平台,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知识转化、讨论练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使合作学习、项目教学等有了新的承载空间。

1.2教材改革:以课程建设为统领,持续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教材内容上打破学科体系、知识本位的束缚,加强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对接区域优势和行业特色,突出应用性与实践性,关注技术发展带来的学习内容与方式的变化,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到教材中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配套数字化教学资源,形成“纸质教材﹢网络平台”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体系。目前,专业90%的课程完成了线上教学平台的架构与搭建,逐步完善学习资料与教学资源,为“新形态教材”建设夯实了基础。

1.3教法改革:充分运用网络平台,创新教学形式,融合线上线下,实现复课的平稳过渡与衔接。一方面,积极利用在线课程的便利性与开放性,引导学生自主开展线上学习;另一方面,持续深入探索“二进三做四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不断“引项目进课程,设计师进课堂”,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实施“虚案实作、旧案新作、实案真做”[3],深入探索“现代学徒制”与工作室制的互补与融合,设计既适应技术技能培养,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的教学模式,助力课程作品产品化,培养学生对岗位的职业胜任力,提升综合职业素养。在《平面广告设计》课程项目实践中,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垃圾分类、文明旅游等“越文明 越风尚”文明好习惯养成行动系列公益广告作品100多件。其中,60件作品入选绍兴市公益广告通稿设计项目,实现了课程作品到产品的转化,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刺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推进了教学内涵建设与专业品牌建设。

2.稳步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品德修为

2.1上好复学第一课。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结合、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融合,实现思政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我们以“疫情下的广告业”为题导入课程,引导学生对疫情发生、发展有一个整体认知,重点关注众多的逆行者、志愿者、建设者等彰显出来的中国力量与中国精神,感悟生活、升华思想,增强爱国情怀与无私奉献精神。引大学生广告设计竞赛公益主题“战疫”入课程,以笔为剑、以墨为锋,用自己的创意作品声援世界抗疫一线,带领学生一起走进疫情的生命课堂,独立思考、体验生活、学会同理、认知平凡与伟大、思考责任与担当、聚焦创新与创作,为疫情防控助力加油,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在学习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想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2科学理性对待政治病毒。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面对疫情冲击与喧嚣于互联网传播场域的各种谣言与“阴谋论”,我们主动积极转变观念、化危为机,充分挖掘疫情对人才培养的正向作用,引导学生科学理性的思考与判断,用科学战胜愚昧、用理性明鉴是非。结合专业知识,深入挖掘疫情防控过程中涌现的先进典型、感人事迹,以榜样力量向学生传递理想信念、生命健康、公共安全等,切实增强“课程思政”的时代广度和厚度,赋予专业课程价值引领重任,让广大学生在防疫战疫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锤炼品德修为,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进行价值塑造[4]。根植地方文化,结合专业特色,以绍兴市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王阳明绍兴行迹地图设计”项目为载体,传播与推广阳明文化。引导学生以“知行合一”的思想引领,用科学、辩证的眼光看待网络上各种言论,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努力培养学生“专业成才,精神成人”。

2.3精准分析学情关爱特殊学生复课之初,我们与学生科同心协力,做了大量工作,通过座谈会、问卷调研等形式了解学生心理健康,通过“帮扶零距离”等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了解对于线上、线下课程的问题反馈,及时调整策略,在课程中,通过项目式教学法,开展小组合作、个性展示等互动性强的活动,帮助他们共同建立学习规则。同时,针对少部分学生的“疫后综合征”等心理问题,与班主任、辅导员多方协同,共同关注、关心特殊学生,进行精准分类,制定细化措施,加强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帮助学生稳定情绪,疏导心理,建构日常学习行为准则,更好的融入班集体,确保了教学秩序的正常稳定开展。从第一课堂出发,辐射第二课堂,衔接思政课堂,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格局。

3.多措并举服务学生就业,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3.1项目进课程、企业家进课堂,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与岗位胜任能力。引项目进课程,将绍兴市公益广告通稿设计引入课程,项目引领、任务驱动,通过实案真做,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与工匠精神,提升学生的应对社会的能力与素养;邀请绍兴市壹点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一线设计师进课堂,分享公司项目案例,带领同学了解行业企业前沿信息与技术,帮助同学接轨行业企业,提升职业素养与岗位胜任能力。

3.2主动对接行业企业,利用线上+线下资源,开展“云咨询”、“云招聘”,双线联动向毕业生提供职业岗位。一方面,邀请行业协会,企业参加2020届高校毕业生招聘会,为专业学生提供就业岗位200多个。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同主题的就业实习空中双选会,努力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搭建更多更广的“双向选择”就业服务平台。

3.3借力新媒体,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积极拓展就业渠道,链接企业与学生。举办“专业优秀毕业设计”线上云展览,向企业主动推荐优秀毕业生;发动广大老师、朋友等,通过微信朋友圈、班级群等,为学生提供各类专业招聘信息。发动学生干部,通过指导与帮扶,带动毕业生积极就业。

三、结语

后疫情时代,我们在经历危机考验的同时,乘势而起,因时而变,倡导“技术向善”,注重“人文关怀”,增强课程思政理念,推进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创新理念、变革手段,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助推学生从“就业导向”迈向“产业需求导向”,以更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生态。


参考文献:

[1]杜茂林, 彭思聪.厌学、消沉、亲子矛盾:学生“疫后综合征”浮现[N].南方周末,2020-05-07(3).

[2]赵秀红,王家源.在实践中创造高校在线教学新高峰[N].中国教育报,2020-5-15(1). 

[3]柳国伟.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改革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 2014(22).158-159.

[4]丁义浩.准确把握在线教学的变与不变[N].中国教育报,2020-03-28(3).

作者简介:柳国伟(1976——),男,浙江丽水人,硕士,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与高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