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里的农村和农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3
/ 1


我心里的农村和农民

张爱军

涿鹿县农业农村局

我们常说的三农,指农业、农村和农民。其中的农业是一个大概念,外延较宽。其实是百业的基础,又叫第一产业。农业是提供与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新中国建设的初期,国家通过剪刀差为国家工业的发展积累了强大的国家资本。农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投资人,农业是百业兴旺的基础。

农业稳定农村就稳定,农民就安居乐业,农民安居乐业城市就繁荣,社会就安定,国家才能发展富强。

农村和农民是两个有具体内涵和外延的概念,有明确的对象和目标。现阶段的农村和农民又增添了新的含义。

农村是农民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体,是社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强大的生产力,为人类的生活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和环境保障。农村没有城市的三废(废水、废气和废渣),更没有城市的喧闹与繁杂。农村静悄悄绿油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农村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起点,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纵深,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据地,更是我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稳定器。如果有一天,太平洋上不好走了,我们有农村作为保障,最少也是胃部保障。如果有一天,一带一路不好走了,我们还有广阔无边的农村,那里的基础设施需要建设的太多了。

我们搞新农村建设,谈乡村振兴,建美丽乡村,我们一定要理解好把握好‘振兴与美丽’的尺度与火候,不要超过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不能操之过急,要具体农村具体分析,更不能拉大城乡之间的差距。农村的山安静碧绿,为我们保持着水土,净化着空气,农村的土地为我们提供着粮食和农副产品,坚守18亿亩耕地不能少,性质不能变。农村的水清澈安全,不能被污染。农村的村落,确实需要整理、修缮和建设,怎么建怎么修,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与火候。千万不要大兴土木折腾农村,更不能把农村振兴作为干部考核的成绩单。有的地方已经在大兴土木了,新村子建好了,但入住率很低 。新村子建设占用了耕地,旧村子又腾不出来被重新利用。既占用了农村耕地又浪费了国家资金,得不偿失。千万不要干一批人挖坑,另一批人填坑的工作。

农村振兴和发展,要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一步一步进行,不能过急。现阶段我国发展正处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最容易受到世界经济、特别是霸权国家的影响,我国的经济结构还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还有许多被断供和卡脖子的方面。所以国家建设,特别是农村建设,一定要实事求是,因村制宜,统筹安排协调发展。

农村的城镇化,城镇的城市化,是一个长期而又漫长的过程,至少在很常的一段时期内,进了城的农民仍要把农村作为他们自己的退路。我们要保护好农村,改善好农村,给那些进城失败了的农民有一个回归的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第三产业的繁荣,会给进城农民提供更多的稳定工作,国家有了强大的财力能给进城农民提供社会福利保障,有了福利保障,农民就不再把农村作为退路。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强大国防支撑下的经济持续增长、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升级与创新。

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美丽,而且要有活力,有活力就离不开它的主人——农民。农民是乡村的灵魂。

农民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的基因片段,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载体和源泉。城市起源于城镇,城镇起源于农村,农村是社会一切的根。

传统农业社会中,农民是让人有饭吃的粮食生产者。战争年代,农民是前线将士的后勤补给者,也是兵源产生的主要群体。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农民是“知识青年下乡干革命”的房东。改革开放的初期,8亿农民是拉动内需的主力军,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农民不仅是建设者而且是房地产泡沫的稀释剂。农民用攒了几十年的积蓄,付了首付,买了楼房,住在城里,但农民心里清楚,自己不是城市人,因为农民没有城市人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他们在城市生活是高成本的,他们艰难的生活在城市里,心里却想念着农村,但又不能回去,因为农业收入不能满足他们教育医疗和生活所需。他们是生活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一个新群体——农民工。

中国是人口大国,更是农业人口大国,现在仍有8亿多人口需要依托农业农村作为基本收入来源,农村永远是那些溶不进城市的农民的最终归属。

农民不是很想出去打工,背井离乡,风餐露宿,把自己的孩子变成留守儿童,和妻子两地分居,是因为单靠农业收入不能满足其家庭教育医疗和生活保障的来源。他们打工没有固定的场所,这儿干三月,那儿干半年,他们身在城市,心在农村,他们的心是不安的忐忑的。他们的活动轨迹是城市到农村,农村到城市。让这些农民什么时候停留在城市,或者停留在农村,才是我们要共同努力奋斗的目标。

让农民富起来,这句话说的不要太轻松,他的背后要让我们奋斗若干年,努力若干年。

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农村,善待好我们的农民,他们是我们国家在任何历史时期立于不败之地的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