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政治学科阅读理解能力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3
/ 3

培养学生政治学科阅读理解能力的探究

严冬梅

绵阳市第三中学

摘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其中,终身学习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以阅读理解能力为基础,所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终身发展,应该摆在高中政治学科教学的重要位置。

关键词:中学政治教学 阅读理解能力 教材

《考试大纲》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学科考试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论证阐释、分析评价、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说来,就是考查四个方面的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其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基础,其要求有:从试题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从试题的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从考生解答高考题的情况看,很多学生缺乏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意识或者能力。表现有:不能正确的理解题意,不能根据题意作答,曲解题意;不去获取材料信息,或者只获取而不解读信息,照搬照抄材料,缺乏对材料的整合、分析;获取材料时缺乏逻辑性和层次性,导致获取的信息支离破碎、残缺不全或者对同一信息反复获取。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不足,制约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

一、引导学生读懂教材结构

结构是教材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政治教材的内容结构清晰,论证完整。高中政治教材分为单元、课、框、目四个层次。单元是构成教材的基本单位,课文是学习的主体内容,框是构成课文的基本单位,目是构成框的基本单位。

政治课教材常见的结构是总分式。单元与课,课与框题的结构大多采取这种结构形式。具体到目,目由段落构成,每个段落都有其信息点,每个信息点有其总论点和分论点,总论点是对信息的宏观描述,分论点是微观的具体叙述。总论点一般在开头或者结尾,分论点一般在中间。读懂了结构也就从从总体上明白了课文的内在逻辑,从宏观上把握了知识结构。以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教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第一段为例。“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在这段课文中,总论点是“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论证结构如下:

一、整体与部分的区别

(一)内涵不同。1.整体的含义2.部分的含义

(二)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1.地位(1)整体的地位(2)部分的地位

2.作用(1)整体的作用(2)部分的作用

3.功能(1)整体的功能

由于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部分并没有其他的功能,所以最后一句省略了部分的功能。可见,课文的结构很清晰,论证也很完整。不仅单元和课如此,每一课每一目也是如此。把握了结构,也就读懂了教材的内在逻辑。经过平时的练习,学生在解答材料分析题时,明确材料的结构,有助于理解材料。

二、引导学生归纳段落大意,明确段落主旨

在阅读教材的时候,要根据段落划分层次,归纳每一层次的含义,概括出核心内容,进一步理解其内在意义,并对材料做出必要的解释。政治学科常见的归纳方法有摘录归纳法,提问归纳法。

摘录归纳法就是从课文中摘录现成的句子作为段意。比如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中,有很多段落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这句话在段首,同时也是主旨句,可直接作为段意。类似的还有“联系是普遍的”“自然界是发展的”“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等等,简洁而清晰。

提问归纳法,是指带着问题去阅读,常见的提问方式有“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 是什么”主要指概念、范围、地位等方面,“为什么”主要有地位、作用、影响、意义等方面,“怎么办”,指方法、措施,建议等。带着这三个角度去阅读课文,将教材课文按这三个角度分类,有助于深入理解相关内容。例如《经济生活》第二单元《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一目《公有制为主体》,“ 集体经济,是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它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广泛存在于……。它包括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成分。”这个部分是说明集体经济的含义,范围,地位,可以提问“集体经济是什么?”。“集体经济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这个部分是讲集体经济的作用,可以提问“为什么要重视并发展集体经济?”“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是巩固公有制的措施,可以提问“怎样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概括了段落大意,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习内容。经过练习,有助于学生在阅读比较复杂的材料时,理解材料的主旨和中心思想,读懂材料。

三 引导学生读懂关键的概念,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是自我认知意识的一种表达。概念明确,是正确思维的首要条件。把握概念对知识的理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以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中实践的概念为例,“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在这一概念中,限定了实践的主体是“人们”,所以排除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以及人工智能。“改造客观世界”也就限定了实践是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活动,而非改造主观世界的认识活动。这就明确了“实践”的外延,实践是“物质活动”,明确了实践的内涵,指明了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其基本要素是客观的,其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再如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说明联系是事物本身具有的,不是外力强加的,具有普遍性,界定了联系的外延。联系就是相互依赖、影响、制约和作用,定义了联系的内涵。再如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在这个概念中,明确了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具有独立性,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具有可知性,这就明确了物质的特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内涵。学会分析概念,可以在概念界定的范围内思维,防止过宽或者过窄的理解概念,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在平时教学中,通过梳理知识结构,概括段落大意,明确概念限定等方法逐渐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练就阅读理解的技能,绝非一朝一夕能完成。也不能仅靠课堂内的学习,除了教师课内的引导练习,还需要学生明确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性,积极开展课外阅读。

总之,在中学的政治学科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其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1] [2] 《全国高考考试大纲》2017年版

[3] 叶圣陶。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63

{4}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