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1
/ 2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王立玲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十三中学 黑龙江省鹤岗市 154100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逐渐提高,社会越来越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初中生群体这一年龄阶段的性格特点比较鲜明,张扬叛逆,同时好奇心强烈、想象力丰富,他们正处于人生中塑立人格的关键时期。积极心理学能够引导人们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以积极向上的眼光看待人生和世界,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们积极阳光的性格特点,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广大教育者提供有用的建议。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运用

积极心理学的内核是探索个体化差异背景下每个人心理中正面乐观的人格与成长的潜力开发方法,该学科符合现阶段课程改革中有关“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要求,其中的相关理论为我国初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改革思路。教师应当摒弃以往填鸭式教育方法,重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通过正确科学地引导,将积极心理学带入课堂,帮助学生们塑造健全的人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1. 积极心理学的作用

早期心理学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对人类心理疾病治疗层面,也获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心理学除了医学治疗外,还扮演着帮助人们改善生活质量、丰富人生意义、鉴定与培养人才的教育角色。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知情意行”(即认知,情绪,意识与行为)四方面相互影响的作用机制。从科学意义上讲,心理学从经验科学向实验科学转化,为探索人类发展变化的规律,利用规律帮助人们提高认知效率,保持健康情绪,了解自我意识状态,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从生活中的应用意义讲,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心理学让人们“分化”的更好。积极心理学最直接的意义是为了更加理性的认识自身,并且能够从某些积极的方向来预测人们某些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具备健康心理素质的人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他们多数会在欢庆完自己的成果后,采取一些截然不同的做法,譬如:状态恢复到取得成就前一样,甚至更加的积极去迎接新的挑战,而不是止步不前,在个人的发展道路上不断取得人生中的累累硕果。除了上述两方面,每个人都会是生活在一个或几个朋友圈里,而当朋友圈里的朋友遇到了一些连他们自己都不知所措时候,在心理上承受巨大压力的时候。这时具备了健康心理素质的其他人就可以向这些人伸出援助之手,在心理上给与莫大的安慰。这样做,对于那些提供帮助的人来说,他们自己不仅玫瑰送出去了,而且自己的手里也留有了余香。他们的真情、善良、美意不仅给力于社会的和谐,也使他们的个人修养、素质更上了一层楼。从而对他们个人的健康发展锦上添了花,意义非凡。

  1. 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1. 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

在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不可能说一帆风顺,必然或多或少的会遇到一些坎坷,而在那时具备健康的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健康的心理可以帮助人在困境中积极地适应艰难的环境,快速调整不佳心理状态,从而为最终目标提供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并在最终达到目的。相反的,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必定会取得一些值得庆贺的成果,而在欢腾之后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也是极其重要。有些人取得成就后会变得狂妄自大、目空一切、骄奢淫逸,在个人发展的道路上止步不前。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表现,根源就在于这些人在性格塑造时期,有着十分鲜明的个性化差异,而面对个性化差异又缺乏理性面对成就的健康心理。教师通过引入积极心理学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理解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面对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出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在学习生活上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清晰地认识到所有学生的具体特点,掌握他们的学习能力,尊重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培养的和谐的师生氛围。

  1. 创建情景式心理教学课堂

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在于换了个角度去理解心理学对于人的作用,传统心理学更多是基于心理疾病的模式去寻求归因,而积极心理学更关注人的力量,更重要的在于心理学并不是只为“来访者”服务,应该为普通人提升幸福感、愉悦感提供思维源泉,使普通人生活得更有意义。教师应当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创建情景式心理教学课堂将积极心理学理论融入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让学生们在回归生活后能更好地面对和解决现实问题。创建情景式教学环境,能够利用暗示来培养学生们的积极心理。暗示的成功,需要一个必要的条件,那就是受暗示者,也就是初中学生,他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这种对于自主判断的部分放弃,是有一定适应意义的,这可以使人们能够接受智者的指导,作为不完善的“自我”的补充。这是暗示作用的积极面,这种积极作用的前提,就是一个人必须有充足的自我和一定的主见,暗示作用应该只是作为自我和主见的补充和辅助。

  1. 将积极心理学与生活实际进行结合

将积极心理学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在生活中应用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理解生活,这才是心理健康教育这门学课的最基本最核心的特征属性。通过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感,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可以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给学生创建一个民主的课堂环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迈进生活情景,切身感知心理学的生命力量,上手掌握心理分析技能,体验课堂中蕴含的人生道理。认识生活是学生理解积极心理课的关键认知媒介,教师应当关心学生理解心理学是否从实际现实生活出发,编制出更符合现实生活的教学方案。教师需要将积极心理学与生活实际进行结合,有机结合可以让教课过程更加有趣,让整个过程充满乐趣与激情,达到新型课堂的预期效果。授课教师在结合的过程中应当依据并不相同的教学环境特点设计出针对性的教学互动方案,利用互动方案来指引学生主动积极地加入到学习过程中,构建一个真正的充满人性化、智慧化的互动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 总结

随着学校教育的转型和发展,初中学生群体中存在着很多心理方面的问题,由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学生社会行为问题已经出现过很多次,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并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来帮助他们建立一个优秀的人格。初中生是青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问题严重阻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初中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如果不给予解决,必定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我们需要将积极心理学运用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过程中,培养初中校积极的心理品质,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心理健康知识在课堂上进行有机结合,以此推动初中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晓荣.用“以心育人”策略之力,助体育特长教育之效[J].学周刊,2020(29):151-152.

[2]尤小芳,施姣姣,谭晖,谢静波,汪玲.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生物学杂志,2020,8(03):193-197+207.

[3]徐萍.积极心理学理念下提升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J].新课程,2020(41):203.

[4]贾志平,冯彦.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教育对策思考[J].学周刊,2020(28):187-188.

[5]王秀烽.运用积极建设性语言,培养学生友善品格[J].新课程导学,2020(23):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