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爱国教育工作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1
/ 2

浅谈中小学爱国教育工作方法

田芳洲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市 200234


摘要: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是全方面的,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中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处于塑形阶段,在此阶段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到祖国发展情况,更好地引导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此,本文对当前的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新时期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提供帮助。

关键词:爱国主义 教育 中小学


正文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流淌在血液里、根植于基因里的一种有生具来的深厚情感,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同志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可以为人的成长明方向,可以为国家发展强力量。反之,爱国主义教育缺失或者进入误区,对于民族凝聚力、自信心将产生消极的影响。爱国主义教育应抓早、抓好,强基固本,从中小学有计划、分阶段实施。

一、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维系着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

曾有人针对在校大学生做过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受访者中三分之二的人认为,小学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对自己正面影响最大,四分之一的人认为是中学。由此可见,系统、全面地从小学开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尽早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信息来源更加多元化,对青少年思想影响的因素增加,在甄别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容易出现波动。尤其在互联网时代大背景下,世界互联互通,各种观念交织,爱国主义教育必须面对这样的现实:一方面,是国家发展在各个方面取得的成就带来的民族自豪感,如高铁纵横,飞天梦圆,消除贫困,女排夺冠;另一方面,是多元文化冲击带来的不自信,对党史、国史知识的缺乏,对西方文化的趋同等等。还有部分青年人淡化了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沉溺于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崇拜演艺明星偶像,吃着网络快餐,成为信念缺失的一代。

从小学、中学开始进行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必要的、紧迫的任务。

二、目前中小学爱国教育的现状

(一)重形式轻效果

升旗仪式的组织规模和学生参与感、神圣感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成效最显著的活动。除此之外,主题班会、黑板报、演讲、手抄报等等,看似形式丰富,但是没有内化于心,更像是“作业的另一种形式”,让学生更注重表现效果,却没有被深入理解,让爱国主义教育显得枯燥,空洞,缺乏说服力和认同感。

(二)文化多元化抢占爱国主义教育阵地

传统意义上认为,学校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最牢固的阵地。但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文化对中小学生思潮的冲击,传统的故事和述事方式不能留住青少年;外来文化在儿童成长期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让爱国主义教育空间被挤压,被边缘化,只能靠一些零散的信息来维系,缺少对青少年的吸引力。

(三)教育层次不清晰

爱国主义教育是终身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不同,但目前缺少一个长远的规划,没有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认知能力、喜欢接受的方式去设置内容和表现方式,而是采取了大水漫灌,没有细分,让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新形势下中小学爱国教育工作建议

(一)目标要明确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就要筑牢学校教育这一主阵地,旗帜鲜明地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明确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领导的历史必然和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最终目标是通过持之以恒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让爱国主义成为一种自觉行动,陪伴青少年成长,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信念的缺失。

(二)形式要多样,层次要分明

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关键要“接地气”,采取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展示、传播,让爱国主义精神“润物细无声”。要打破单一的课堂宣教模式,让教育走出校园,要充分考虑现在是互联网时代,谁能抓住手机终端,谁就能够影响青少年的认知。通过网络游戏、户外活动等方式,让爱国主义教育可视化、通俗化,讲让学生听得懂的道理,能够吸引学生主动自发地接受爱国教育,对其产生兴趣;学校要拓宽教育渠道,积极组织学生传唱经典,参观纪念馆,走红色道路,结合具体事例开展爱国主义讨论,引导中小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中,践行在建设祖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

还要根据青少年甚至幼儿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从课程开发、教材编撰、课件推广等方面,细分任务目标,让不同年龄段都能有匹配的教育资源。

(三)爱国主义教育需各学科共同培养

爱国主义教育不单纯是德育,也并非班主任一人的工作,而是每个学科都有责任、都能参与其中的基础教育。比如美术老师、音乐老师可以用美育引导学生爱国的情怀,除了唱爱国歌曲,还可以多讲歌曲和绘画背后的故事;历史老师可以根据重大历史事件,把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系统讲述,地理老师可以结合近代革命史,标注出长征路线,根据地的创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地理位置等等。通过每个老师在课程中熏陶爱国教育,培养在校教育的爱国主义氛围,构建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文化体系。

(四)家庭教育不可或缺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其中,家庭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辈、祖辈的思想言行,对孩子有直接、全面的影响,启蒙教育就要做好爱国教育有意识的引导。另一方面,家庭能够方便地带领孩子去纪念馆、电影院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还能够在旅行中,实地领略祖国的壮美山川,讲解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变化。总之,一言一行,一餐一饭,交通出行,家庭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

四、结语

祖国地大物博,山川秀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有过盛世,有过迷惘;有三座大山的压迫,有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起抗争,取得胜利;有艰难的崛起之路,有今日的国富民强。不变的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爱国主义精神。让爱国主义精神传承、发扬、广大,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光荣职责,也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使命。与其他教育一样,爱国主义教育要与时俱进,怀着历史责任感,去探索适合青少年的方法,让红色基因永远传承。



参考文献

[1]高中政治课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策略研究[J].王婷婷.林区教学.2018(03)

[2]加强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N].杨志刚.新疆日报(汉).2020-09-24(007)

[3]爱国主义教育是人生必修课[N].陈刚.吉林日报.2020-04-0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