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都市主义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9
/ 2

景观都市主义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王永玲

天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临沂 276000

摘要: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引发了许多城市矛盾,自然灾害与日俱增,人类逐渐意识到环境破坏已经威胁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景观都市主义就是通过景观来协调城市化进程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问题,用生态及自然的方式来应对城市建设过程的复杂性。20世纪80年代以后,风景园林师开始对一些生态敏感、破坏严重的场地进行修复,如城市河道、工业遗址、废弃地等,并试图在设计中将人的需求与社会功能及生态过程融合在一起。

关键词:景观都市;环境设计;应用

引言

景观都市主义以特有的时空性、延伸性、基础设施等理念来营造多样性、可达性、识别性以及具有活力的城市空间。该理论是指导现代城市发展的新理论,对于我国探索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由于我国自然环境破坏严重,在城市的开发过程中,应该以景观都市主义理念为指导,强调景观的重要性,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来进行空间的营造,提升城市的活力,恢复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实现场地的景观再生。

1景观都市主义概述

20世纪70年代末,在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发展阶段就兴起了景观都市主义理念。景观取代了建筑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基本单元,也成为重新建造当代城市的媒介,是融合多学科的新型理论。其致力于创造更有希望、更激进、更有活力的实践类型。

2景观都市主义的实践

景观都市主义是对景观、规划和建筑设计界这种受挫局面的一种能动反应,包括城市开发、生态修复、绿色基础设施及公共空间营造等内容。关键是以景观的方式去解决城市环境问题,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城市空间。

2.1城市废弃地的景观修复

城市发展中的工业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对人类的生存也产生了影响,因此人类开始积极探索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新模式,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景观都市主义在处理城市工业废弃地的改造更新等问题上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把原有场地的元素打破、重新提取、组合相关元素,以景观的方式使城市废弃地获得重生。

2.2基础设施景观的空间营造

景观都市主义致力于将基础设施的运行与自然生态过程、城市公共生活需求相结合,利用可持续的方式推动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的发展,构建蓝绿交织的空间布局。对城市空间进行美化和装饰,使城市景观充满活力、丰富多彩,向着生态可持续的方向发展。19世纪80年代,奥姆斯特德设计的波士顿翡翠项链方案,将交通基础设施、林荫道、公共花园、河道水利工程及其他绿地系统完美结合在一起,串联多个公园,形成了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绿道,基础设施景观成为探索自然过程与城市之间关系的最有效途径。彼得·沃克设计的道路和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在无形中构建了一条连续的景观延伸带,基础设施是联系城市与郊区生活的重要纽带。

2.3尊崇自然肌理的景观设计

景观都市主义推崇充分尊重场地的自然演变过程,与生态过程相结合,这一点与传统生态观念一致。让自然做工,利用自然系统的调节功能,实现局部小气候改善、水土调节等功能,营造较为稳定的生态系统。哈格里夫斯设计的瓜德鲁佩滨河项目中,充分尊重场地的自然条件,将河流的洪水作为城市景观设计的元素,在下游设计了“波形梯”,像是大自然的杰作,顺应河道冲刷后形成的纹理,为人们提供了游憩空间;在洪水泛滥的季节,又可以作为河流的泄洪通道。他在拜斯比公园的设计中,也根据地形、风向和视觉等因素,塑造了有韵律的“弧形梯”地形,用于控制地表径流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采用乡土的草本植物和自然生长的野草,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神秘感,使场地内充满了人与自然的互动。

2.4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

景观都市主义的目标就是整合景观设计、市政工程和建筑学来设计城市公共空间,林荫大道、公园、绿道及公路系统等都已经成为城市公共空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公共空间被诠释为一种固定的、具有地理功能的艺术品。罗伯特·摩西在20世纪中期建立了纽约州公园大道系统,方便人们的出行与休憩,创造了一种不同住宅模式所组成的居住界面。将景观、基础设施和城市化进程紧密结合在一起,打造丰富多样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都市主义将基础设施、商业空间、休闲空间、道路系统等结合在一起,让城市空间服务于城市生活,营造充满活力及生命力的空间。

3当代环境设计中景观都市主义的设计原则

景观都市主义思想横跨了多个学科的边界,重视环境设计、文化表达及生态系统。20世纪90年代初,詹姆斯·科纳就将生态引入风景园林学科中,景观都市主义已经开始强调‘生态’在复杂的自然系统方面的比重,以打造近自然、原生态的景观空间。

3.1尊重原有环境的自然性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就是要与自然和谐共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在当今城市环境设计中,首先就是要减少对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其次可以模仿自然的生态群落,将自然形式引入到人工环境中,利用自然的力量实现生态系统的修复。以景观视角去解决人与城市、社会、自然的矛盾,最终形成以自然为本、以文化为根、以功能为需的城市空间形态。


3.2遵循生态设计原则

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和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使人们逐渐开始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设计的关键就是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到最小,让生态系统进行自我调节,让被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原貌并向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在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过程成本。生态设计还应当综合理性、技术、审美的方式来修复景观,形成富有艺术的生态设计思想,使复杂的生态过程能够更容易理解和表达。

3.3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一个场所、景观空间能够吸引人们在其中进行社交和活动,那么这个空间才是有生命力的空间,这个场所才是有意义的场所。在空间设计中,应强调人的作用及对城市生活的回归,强调人的参与性及互动性,体现以人为本;用绿色、生态理念重构城市的形态和结构,创造出社会、生态、文化相互融合的复合城市系统,打造城市发展的良好模式,展现地域特色及文化内涵。

3.4尊重人文景观,传承文化内容

时间留下的记忆和痕迹无疑是最独特的,能更好体现不同的城市意象,是对历史的传承和追忆。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城市五要素”理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地标,在城市设计应用这些要素来打造特色的景观空间,能够突出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脉络。在设计中应该保留城市的历史建筑及文化内容,在不破坏原有景观内容的前提下,使空间得到有效利用,提高人们的归属感,形成多样化的城市空间。尊重场地的文化内容和地域特色,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同时也使城市丧失了文化可识别性,居民的生活质量受到了影响。因此,需要重新探索和思考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文章通过对景观都市主义的概念解读、案例分析,总结各国解决城市环境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提出当下城市环境中景观的设计原则和策略,探索我国未来城市景观如何向自然、生态、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参看文献

[1]环境设计人才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金鋆,李仕阳.  科技视界. 2019(35)

[2]环境设计专业中课程组教学衔接方式初探——以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为例[J].魏忠,王鹏新,程路平,王祥,徐云开.  品位经典. 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