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夹层多层螺旋CT诊断与DSA诊断的临床比较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9
/ 2

主动脉夹层多层螺旋 CT诊断与 DSA诊断的临床比较分析

李凌寒

湖南省长沙市八医院 (长沙市中医医院 ) 410100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主动脉夹层多层螺旋CT诊断与DSA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本院自2016年9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64例疑似主动脉夹层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与DSA诊断,并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对比两种诊断结果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结果: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显示主动脉夹层患者有60例;多层螺旋CT诊断发现主动脉夹层患者有58例;DSA诊断发现主动脉夹层患者有59例;诊断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两种诊断结果比较不具有明显差异(P>0.05);主动脉夹层主要参数比较两种诊断结果不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与DSA诊断主动脉夹层中,均有一定的诊断标准,且两者均有较高的一致性,均可为临床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多层螺旋CT;DSA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临床常见病,临床表肺为突发胸背部撕裂样疼痛,并伴有高血压症状;主要引发病因为动脉硬化及高血压,如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当,会在急性期使患者死于心律失常、心脏压塞等,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1]。故尽早发现、尽早诊治至关重要。故本次研究基于以上背景,比较分析主动脉夹层多层螺旋CT诊断与DSA诊断的临床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本院自2016年9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64例疑似主动脉夹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与DSA诊断,并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研究对象男40例、女24例,年龄29-66岁,平均年龄(47.5±10.4)岁,其中包括腹痛15例、胸背痛12例、突发性胸痛25例、背痛12。此次研究经本院伦理发员会批准同意。

1.2方法

多层螺旋CT诊断:以主动脉弓上2-3cm与耻骨联合处为扫描范围,设置参数:视角:35cm,球管电压:120KV,有效管电流:200ma。重建横轴图像:间隔:0.625mm,窗宽:250Hu,层厚:0.625mm。应用软组织重建法进行计算。将碘海醇-350作为增强扫描造影剂,于前臂静脉实施静脉注射,注射速度:3.5ml/s,之后就同样的速度,将浓度为0.9%的35ml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注射[2]。于动脉期应用智能追踪剂进行扫描,检测平面:胸12椎,同时选取3个靶体在同平面内实施品字型分布,但需注意至少有一个靶体于真腔内,并于注射12s后启动检测,待阈值达到标准后,进行手动扫描。

DSA诊断:常规消毒毒右侧腹股沟,铺单后,并作一4cm的创口,将股动脉暴3cm,将其两端应用橡皮条套扎,插入导管后,对主动脉、主要分支进行观察,于升主动脉内插入导管,观察降主动脉、主动脉、升主动脉、主要分支情况。应用造影系统处理图仍是。用非离子型碘作为DSA诊断的对比剂,应用高压注射器,将30-40ml对比剂以每秒15ml速度注入,实施摄片,对后位、侧位、前位、斜位实施摄像,将其放回工作站进行处理[3]

1.3分析指标

分析对比两种诊断结果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SPSS23.0,采用(5f8cff742483e_html_cc47f44c397038b0.gif )、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5f8cff742483e_html_e5b68e3dc730ae0a.gif 检验计数资料,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2.1比较两种诊断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

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显示主动脉夹层患者有60例;多层螺旋CT诊断发现主动脉夹层患者有58例、漏诊1例、误诊1例;DSA诊断发现主动脉夹层患者有59例、漏诊1例。多层螺旋CT诊断准确性96.7%(58/60)、敏感性98.3%(58/59)、特异性80%(4/5);DSA诊断准确性98.3%(59/60)、敏感性98.3%(59/60)、特异性100%(4/4)。两组诊断方法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对比不具有明显差异。

2.2比较主动脉夹层主要参数

主动脉夹层主要参数对比两种诊断结果不具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两种诊断方法主要参数对比(5f8cff742483e_html_cc47f44c397038b0.gif ;n=64)

项目

第一破口大小(mm)

第一破口与LSA距离(mm)

真腔远端直径(mm)

CT

16.4±3.2

18.2±3.0

28.3±4.0

DSA

16.3±2.9

18.0±2.8

27.6±5.1

t

0.185

0.390

0.864

P

>0.05

>0.05

>0.05


  1. 讨论

主动脉夹层引发因素较为复杂,其中以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动脉硬化、高血太等为主要引发因素,以上因素会使患者主动脉壁中的弹力纤维出现变性、主动脉出现扩张、内膜撕裂,致使真假管腔形成的一种病理性变化。当患者主动脉内膜出现撕裂后,血液会快速形成血肿,纵向分离中膜与内膜,导致患者死亡,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在临床诊断主动脉夹层时,多采用DSA与多层螺旋CT诊断。其中DSA作为最常用的一种诊断方式,但其是一种有创检查,具有一定的风险,且在检查时,多与手术同时进行,会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多层螺旋CT是一种无创诊断技术,将其应用于主动脉夹层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及敏感性。其具有操作简单、无创等优点,可对任何平面进行重建检查,成像精准、扫描速度快,可将主动脉夹层的破口范围、位置、主要分支血管情况进行观察,了解病灶部位解剖关系,清晰的显示出主动脉钙化斑情况、心包积血、积液情况、管腔的宽度,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4]

综上,主动脉夹层多层螺旋CT诊断与DSA诊断,均有显著的诊断效果,但前者属于无创诊断,可有效减少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纪标水.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临床价值[J].医疗装备,2018,31(04):31-32.

[2]汪林,陈向荣,黄永础.主动脉夹层多层螺旋CT诊断与DSA诊断的临床对比研究[J].河北医药,2017,39(02):194-196+200.

[3]尹学青,胡红杰.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4,37(04):332-336.

[4]丁薇.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评估[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5, 16(1):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