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字的常见用法归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9
/ 2

“之”字的常见用法归纳

曹宏平

新疆昭苏县第一中学 新疆伊犁 835600

摘要:要弘扬中国古代优秀的思想文化精神,继承古圣先贤留给我们丰厚的思想文化瑰宝,要了解并掌握古人遣词用字的习惯和规律,具备一定的古文底蕴,可以自发地探索部分文言文的思想流派以及它所传达的现实意义和现代精神。学会从辞典古籍里汲取文言知识,在语言学习和运用的实践中逐步归纳总结各种文言现象和规律,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语言本身就是一把工具,更是一门艺术,在使用过程中要学会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和文章的思想主旨恰当贴切地活学活用。

关键词:遣词用字;总结归纳文言知识;灵活运用

语言是文明的门户,是开启探索古代思想、文化、政治、经济和生活的神秘天窗,而优秀的文言文承载着古人的思想文化精粹。因此,要弘扬中国古代优秀的思想文化精神,继承古圣先贤留给我们丰厚的思想文化瑰宝,文言文的学习尤为重要。然而,文言文教学并非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是要了解并掌握古人遣词用字的习惯和规律,具备一定的古文底蕴,可以自发地探索部分文言文的思想流派以及它所传达的现实意义和现代精神。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文言文因其登峰造极的用字手段与古今部分字词意思的明显差异,造成了学习和理解上的困难。面对这种局面,更要迎难而上,引导突破文言文学习的障碍,彻底吃透各类文言现象的深意和难点,而不是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因此,结合教学实践中部分文言词汇的意义及用法经过具体归纳分析,总结出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规律。

《说文解字》里对“之”这个字是这样解释的:5f8cf1d017884_html_f16bd84e5b10b8cd.png “之,出也。象艸(草)過屮(彻),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凡之之屬皆从之。止而切出也。”段《注》:“引申之义为往,《释诂》曰:‘之,往是也。’按:之有训为‘此’者。”而“之”的本义为:出,生出,滋长。

《国语辞典》里对“之”有以下六个方面的注释:分别是用作介词、连词、助词、代词、动词、名词(姓)。

例如:1.《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1. 《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3. 《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4. 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

  5. 汉代有“之马宇”。

然而在教学中发现“之”字的常见用法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是用作代词。例如:

⑴作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⑵作指示代词,多表近指。译为: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二是用作助词。例如:

⑴放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译为“的”。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

⑵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①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⑶宾语前置的标志,放在倒置的动宾短语之间。不译。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⑷定语后置标志,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不译。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

⑸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⑹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不译。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三是用作动词。例如:

⑴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以上就是有关“之”的常见用法归纳,尽管可以如此详细地归纳总结出来,但在实际运用中还会出现疑惑。譬如:“纵一苇之所如”“苟非吾之所有”(《赤壁赋》)和“而人之所罕至焉”(《游褒禅山记》)中的“之”就很容易令人迷惑不解。如果把“纵一苇之所如”里的“之”字理解为动词,就可以翻译为:到……去,似乎又与句子中的“如”造成了语义上的重复,全句就可以翻译为“任小船到能到的地方去或者是任小船自由漂流”;如果把这个“之”字理解为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似乎也是对的,那么整个句子也可以理解为“任小船自由漂流”,而“苟非吾之所有”句中的“之”字虽在“所”字之后,却既不是用作动词,也不是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而是表示领属关系。《游褒禅山记》中“而人之所罕至焉”句中“之”字同样在“所”字之前,却是相当于助词“的”,并非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因此判断字词意思时要根据文章的具体语境和表达的思想情感来具体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然而语言本身就是一把工具,更是一门艺术,在语言学习和运用的实践中逐步归纳总结各种文言知识,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用过程中要学会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和文章的思想主旨恰当贴切地活学活用,而不是拘泥于古人的遣词用字的章法,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

参考文献:

[1]王珏.文言文教学价值的再认识[J].语文教学之友,2001.

[2]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04).

[3]许慎.说文解字[H].中华书局,2012.

[4]国语辞典[H].商务印书馆,1966.

[5]古代汉语常用字词典[H].商务印书馆,2016.

[6]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语文.[G].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