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结合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数感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9
/ 2

如何结合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数感策略

蒋莲

四川省广安巿广安区希望小学校四川广安 638000

摘要: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的几个阶段都阐述了培养学生的数感问题。可见,如何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数学课程改革十分强调和重视的理念,这一理念逐步引起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那么,究竟什么是“数感”呢?如何结合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数感?本人就从其“内涵”与“培养途径”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实践体会。

关键词:培养学生:数感教学:策略

一、创建情景,培养学生数感。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可以通过建立教学情景,增强学生的带入感,从而锻炼学生的数感。教师在创建教学情景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利用音频、视频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观的感受到数感在数学中的体现。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观察,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调整教学方法。数感作为数学学习中的一种抽象化感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数感的认知并不强烈,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确实感受到自身数感对数学学习的帮助。培养学生数感并不是盲目进行的,教师教学时通过开展课外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进行课外活动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面对数学问题时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师在课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数感,让学生的数学水平得以提升。

二、在生活体验中培养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许多学生对数都不能很好的在头脑中建立表象,更不能真正的理解数的内涵。只有学生真正的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内化知识。“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感知、发现和探索,使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接触和经历有关的情境和实例,在现实情境中感受体验,从而更具体更深刻的把握数的概念,建立数感。在认数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帮助学生把握数的概念的实质,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培养良好的数感。

比如,在“0”的教学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马上高涨起来:“电话上有0”、“车牌上有0”、“三角尺上有0”、“温度表上有0”、“计算机上有0”、“我家门牌上有0”……通过联系这些身边的事物,学生体会到了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0”还可以在温度表、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直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电话、车牌上与其它数字一起组成号码,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体会数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逐步获取建立数感。

三.灵活使用教材,培养学生数感

教材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能用来培养学生的数感,尤其是新课程标准教材中,与传统教材相比较,它的数感培养的内容更加丰富。对此,教师应积极利用教材资源来培养学生的数感,并积极挖掘教材当中一些隐藏的资源,使学生的数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将实际情况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搜集学生感兴趣的事情,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来得到数感的提升。

四、组织合作交流,实现数感真实化

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相互交流互动的过程,合作交流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积极地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有空间、有时间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进而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进而实现共同学习、相互启发。像这样,让学生用数进行合作交流,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让学生在提升数感的同时,加强自己对数的理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與作用。例如在学习“十位数减9”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先给学生出示一张情境图:树上有14个桃子,一只小猴吃掉了9个,树上还剩几个?学生在看到图片后很快就将答案回答了出来:“可以表示成算式14-9。”那么答案是多少呢?学生就回答不出来了。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解决这一问题。在一段时间的交流探究之后,有的学生说:“先将14分成10和4,然后再用10减9,得出1,最后再将4和1相加。”还有的回答道:“因为9加上5等于14,所以,14减9等于5。”像这样,在合作探究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能得出属于自己的答案,而数感也在无形中逐渐形成和完善。

五、动手实践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习”的本义是指雏鹰练飞,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学学习可以看做是儿童自己的实践活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数学,是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而不是仅仅听数学、记数学。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注重实践活动的数学课堂将成为学生探索的乐园、创新的摇篮。同样,数感的培养和发展,更离不开实践活动。一年级小朋友好奇好动,简单的实践活动如操作、观察、猜测、交流等对他们来说是充满吸引力的。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中,为培养学生的数感,设计了好多有趣的实践活动,如“认识相等、大于、小于”时,引导学生结合“森林运动会”的情景,在动手排一排、对一对中真实地把握数的大小关系。再如,在“认识几和第几”时,让学生看着书上小动物们爬山的情景图,说一说“上山的动物有几只?第一?谁第二?下山的动物有几只?谁第一?谁第二?”使学生在交流中加深对“几和第几”的体验。又如,在认识11到20的数时,让学生抓一把小棒,数一数有多少根;先猜猜一堆草莓有多少个,再数出来;根据数轴估计“18接近10还是接近20?13呢?”这样,把数感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中,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形成对数的意义和大小的直观感受。

数感说到底是一种心智技能,它存于人的头脑之中,是一种高级智力活动。有良好数感的人,在需要数感发挥作用的时候,它便会自然出现仿佛不需要人有意识地去探索一般。要达到这样一个境界,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数感的形成是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作为教师,要努力钻研教材,创造性的运用教材,把培养学生数感作为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落到实处,让数学跟着感觉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