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峰撞击综合征小科普

/ 2

肩峰撞击综合征小科普

陈光华 2. 陈郑宇

1. 武胜县中医医院 四川 广安 638402. 川北医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一旦发生肩痛,人们往往就会和"肩周炎"挂上钩,会乐观的认为问题不大,多锻炼爬爬墙就行了。其实与肩痛相关的常见疾病中,肩周炎导致的肩痛只占10%左右,大多数肩痛是由肩峰撞击综合症和肩袖损伤导致的,其中又以肩峰撞击综合症最为多见,对肩关节来讲,肩峰撞击综合征是最高发的症状了,没有之一。既然肩峰撞击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疾病,那么关于肩峰撞击综合征你知道多少呢?

一、什么是肩峰撞击综合征?

肩峰撞击综合征,是肩外展活动时,肩峰下间隙结构与喙肩穹之间反复摩擦、撞击而引起的一种慢性肩部疼痛综合征。

二、肩峰撞击综合征有哪些常见临床表现呢?

肩峰撞击综合征的主要症状为肩痛,以肩峰周围疼痛为主,夜间加重,典型临床特征表现为肩关节主动外展活动时出现疼痛弧征,即在主动上举患臂约60度至120度时,会感到肩部明显疼痛,而被动活动肩关节时疼痛不明显甚至完全不痛。另外还可表现为肩部无力、活动受限以及被动活动肩关节时可扪及杂音(捻发音)。大多数患者有长期过度使用肩关节病史,在中年人与年轻运动员中比较常见,而篮球、排球、游泳、棒球等运动员是高发人群,病程绵长,容易影响病人的正常工作与生活。

三、肩峰撞击综合征的分型。

1、原发性撞击征:往往由外因、内因、内外因共同作用而引起,其中内部原因主要为:肩袖退变(常见于老年群体,因肌腱反复磨损而丧失肩袖功能)、钙化性肌腱炎(容易引起剧烈疼痛)、肩峰下滑囊增等;外部原因主要为:肩锁关节改变、肩峰下及大结节骨赘等;

2、继发性撞击征:常由盂肱关节不稳, 肱骨头发生位移,肩袖与喙肩弓发生碰撞等引起,对于长期进行游泳、投掷等运动的病人,则容易加速病情进展。

四、肩峰撞击综合征的分期。

I期:为肩袖组织及滑膜的出血水肿改变期。

II期:为纤维变性、肌腱炎及滑膜炎等病理改变期。

III期:为肩袖撕裂、肱二头肌腱断裂和骨性改变期。

五、肩峰撞击综合征的常用查体方法。

1、肩部撞击试验(Neer试验)。方法为:病人取坐位,检查者一手稳住其肩胛骨,另一手将病人同侧上肢向前侧上举,若肩关节疼痛,表明实验结果为阳性。

2、Hawkins试验。Hawkins试验亦是检查肩峰撞击综合征的临床方法之一,为Neer试验的补充,操作方法是:检查者站于病人前面,病人坐或站立均可,将病人肩关节置于内收前屈90°位,用力内旋肩关节,该试验是让大结节进一步在喙肩韧带下再现撞击痛,如果激发出疼痛,即为阳性。

3、疼痛弧试验。指导病人取站立位,将病人患肩外展60°内时无明显疼痛;将病人患肩外展60°-120°时出现疼痛;将病人患肩外展超过120°时疼痛消失,即为阳性,所以60°-120°这个范围也被称作"疼痛弧"。

4、肩峰下间隙封闭试验。于肩峰下间隙注入局麻药物,指导病人活动肩关节,如果疼痛消失,表示试验结果为阳性。

六、肩峰撞击综合征的影像学检查。

目前可采用下列影像学检查方法诊断肩峰撞击综合征,即:

1、X线摄片。此为判断肩关节疾病的基础性方法,亦是诊断肩峰撞击综合征的常用方法,肩峰撞击综合征常见X线征象为肩峰下间隙变窄、骨刺与钩型肩峰。其中冈上肌腱出口位X线片对于诊断肩峰撞击综合征意义重大,有助于清晰、准确的显示肩峰形态,了解肩峰下间隙大小、有无骨赘,便于指导后续治疗。总之,目前对怀疑为肩峰撞击综合征的受检者进行X线片检查,能够有效识别骨关节炎、韧带钙化、骨性结构异常、关节不稳等,便于了解病情严重程度,且此检查方法兼具能够快速筛查、价格实惠等优势,临床应用较普遍。

5f892f1b2be5c_html_97889be3ddd3624a.png

2、磁共振成像(MRI)。是非放射性、安全的检查方法,对于软组织有较高分辨率,有助于明确肩峰撞击综合征病变性质。

3、CT。CT即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亦对诊断肩关节疾病有较好效果,能够清晰显示肩峰下骨赘、肩峰形态,可以有效诊断肩峰撞击综合征。

七、如何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

目前针对肩峰撞击综合征病人主要进行两大类治疗,若是I、II期病人,宜采用保守治疗,若是III期病人,宜采用手术治疗,具体而言:

1、保守治疗。主要针对I期病人和II期病人。如常用治疗方法为:(1)理疗或热敷。(2)非甾体抗炎药物:此类药物能够减轻炎症反应,促进消炎退肿,降低疼痛程度,不过复发率较高;(3)局部封闭:局部封闭主要是在肩峰下病变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物与糖皮质类激素药物(如强的松龙、得宝松等)的混合液,可以缓解炎症反应,促进炎症消退,加之局部麻醉药物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降低疼痛程度,所以治疗效果良好,不过若是反复局部注射,容易发生肌腱及周围软组织萎缩,导致肩袖断裂,所以年轻运动员应当谨慎使用。(4)注射医用聚乙二醇小檗碱:具有抗炎、降低粘连及瘢痕发生率。予该药行肩关节腔注射,能明显缓解肩痛, 改善肩关节功能。该药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长效发挥作用直至组织修复重建完成,通过注射方式给药,也能减轻口服用药所致全身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临床使用总体来说效果较满意。

2、手术治疗。针对III期及保守治疗无效的II期病人可以实施手术治疗,常用手术治疗方法为:(1)喙肩韧带切断或切除术: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的II期病人,该手术减压往往不充分,必要时需同时行肩峰减压术或其他手术。(2)肩峰成形术:肩峰成形术于1983年由Neer首次提出,需要将附着于病人肩峰部位的三角肌予以剥离,将肩峰前外侧、喙肩韧带予以充分暴露后切除,疗效确切,缺点是影响肩部外观及易引起前三角肌功能丧失。(3)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该术式于1987年由Ellman首次报道,之后逐渐成为临床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病人的金标准,术中借助磨钻、刨刀将骨赘及肩峰下滑囊予以切除,如有肩袖损伤,同时予以修复,从临床应用实践来看,此术式具有以下优点:较之开放手术,其不易损伤三角肌,病人术后恢复速度较快;能够观察肩袖病变情况与肩峰下间隙狭窄情况;能够探及盂肱关节,若是盂肱关节发生损伤,可以及时治疗。

总之,肩峰撞击综合征作为常见疾病,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与疾病分期,当知道了这些内容后,通过查体,再进行常规X线摄片、磁共振成像、CT等临床检查,能够尽早明确病情,指导临床治疗,一般均能取得较满意的结果。不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注意保护肩关节,切勿给予肩关节较大的负担,否则发生肩峰撞击综合征后需承受身心双重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