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亭区水安全保障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6
/ 2

山亭区水安全保障浅析

邢俊龙

枣庄市山亭区城乡水务局 山东省 枣庄市 277200

摘要:山亭区水利改革发展虽然取得巨大成绩,但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和新时期水利基础设施的战略定位相比,水资源、水灾害、水生态、水管理等水安全问题依然存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严重制约,亟需加以解决。笔者就山亭区水安全问题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水安全;保障;措施

一、基本水情

山亭区属淮河流域沂沐泗水系,境内有大中型水库60座,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57座,总库容4.3亿m3。中小型河道136条,总长度578km,流域面积在200km2以上的有5条河流;流域面积在50~200km2的有6条河流。山亭区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2.80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1.35亿m3。重复计算量1.33亿m3,水资源总量为2.82亿m3。山亭区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39亿m3,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为1.07亿m3,扣除重复计算部分0.44亿m3以后,水资源可利用量为2.02亿m3;中水回用排放量为0.04亿m3,无外调客水。山亭区水资源可利用量为2.06亿m3。山亭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580m3,约为全国的25%,仅为世界的6.25%,属于人均占有量小于1000m3的重度缺水地区;水资源年际年内变化剧烈,连丰、连枯、旱涝急转是山亭区水资源年际变化的主要特征。

二、水安全保障面临的主要问题

1.水资源供给安全难以保障。城乡之间、工农之间争水矛盾突出,67%以上的水库灌区已减少农业灌溉,部分水库改向工业和城市供水,农业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紧缺,牺牲农业保工业,牺牲生态保生产已成为山亭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许多乡镇缺乏稳定可靠水源。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加快山亭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瓶颈”制约。

2.水灾害防御安全难以保障。近年来,受极端天气事件影响,山亭区旱涝灾害呈现突发频发重发态势,往往旱涝急转,甚至汛期抗旱。山亭区先后发生2010年-2011年有水文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秋冬春三季连旱,2014年-2015年历史罕见严重干旱。随着山亭区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人口财富的日益聚集,洪涝干旱风险加大,防汛抗旱仍面临严峻挑战。

3.水工程安全难以保障。一是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性工程不足,尚未真正构建形成湖库河渠连通、供排蓄泄兼筹的现代水网。二是水资源节约潜力仍需挖掘。高耗水、高污染企业依然存在,跑冒滴漏、粗放利用等水浪费问题还比较突出。三是防洪减灾工程体系不完善。农业供水水源缺乏,抗旱应急水源特别是地下水储备不足,防汛抗旱应急管理和雨水情监测预警能力不强。四是农田水利建设依然亟需加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建率不高,中小型灌区普遍老化失修,水源工程蓄水能力不足。

4.水生态安全难以保障。山亭区均为季节性河流,断流现象严重,不少河道全年断流300天。作为中小河流的发源地,大量农村河道萎缩,功能衰减,水生态环境恶化,水体污染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5.水管理安全难以保障。已实施除险加固的大部分水库难以按设计工况运行,实际蓄水能力低于设计标准。中小河流大部分均为重点河段治理,整河防洪标准仍难以达到设计防洪标准。大多数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仍未完全落实到位。设计、施工与后期管理脱节的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到工程后期的运行维护和效益的充分发挥。大部分水利工程管理方式仍然传统粗放,管理手段陈旧落后,工程运行管理、维修养护、技术服务等仍主要依赖行业力量。

三、水安全保障解决措施

1.构建节水型社会,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

强化节水约束性指标管理,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建立水资源安全风险识别和预警体系。加快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力推进田间工程节水改造,彻底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快淘汰落后高用水工艺、设备和产品。加强重点行业取水定额管理,严格控制新上高耗水工业项目,提高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率。实施城镇公共供水管网更新改造工程,加快节水器具普及与推广,推广节水产品认证制度。

2.建设坚实现代水网,构筑水安全保障基础支撑

因地制宜、因水制宜,通过规划“上游水库蓄水、中游闸坝拦蓄、下游灌排结合”等拦蓄措施,逐步实施城乡供水有保障,生态用水有来源,农业生产旱能浇涝能排。将山亭全境的河库渠互联互通,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在保障全区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工农业供水安全和生态环境用水安全,全面提高山亭的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加快治理10个水土保持小流域,建设2处水源地保护区,新建8处生态湿地。因地制宜建设“五小”水利工程1200处。推进水源保护区划定,加强水源地保护,完善水质净化处理措施,加强后备水源地建设。

3.强化水灾害防御,建立灾损可控的防洪体系

坚持因地制宜,采取加高加固和新建堤防、河道疏浚、河势控制、护岸护坡、堤顶防汛道路建设等各种措施,突出重点河段、重点区域,推动实施河道防洪治理。治理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的5条河道,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除涝标准提高到5-10年一遇;完成流域面积50-200平方公里6条河道防洪治理任务。对38座小型病险水库和5座水闸进行除险加固,全面消除病险隐患。完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机制。完成山区山洪灾害防治巩固提升工程,建立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基层防汛监测预警能力。

4.加强水生态保护,建设河湖健康发展新格局

围绕加快构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资源开发利用上线三大红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水资源保护、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加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和森林湿地建设,加强水资源水环境超载区修复治理,改善河湖和地下水生态环境。

5.深化水管理改革,实现治水兴水能力现代化

深化水管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探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快区域综合水价改革、健全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积极推进水资源税改革。积极探索推进水权制度改革,加强行业能力建设。推进人才强水,强化水安全科技支撑。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加强水利法治建设。坚持依法治水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1. 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2020年建立[J].绿色中国.2008(01)

作者简介:邢俊龙,男,汉族,1982- ;工程师,研究方向:水利工程规划建设管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