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敬和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6
/ 2

简述敬和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

黄洁

湖南省湘潭子敬学校 411228

摘 要:敬和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从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来理解学生的需求;从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理解社会生活的需求;从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来理解学科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敬和课程;课程目标;敬和校本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设计涉及课程开发的方向,影响着课程开发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开发的成败。“学校文化背景下敬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我校的一个重点课题。课程目标的研制与实现贯穿着敬和校本课程运行的全过程,我们只有充分认识课程目标、科学的研制、纵横错落有致地设计课程目标,才能比较理想地实现课程目标,最终实现课程育人的价值。

  1. 敬和校本课程目标的含义

敬和课程是立足我校核心文化、正在实践研究的一门校本课程。“敬”是我校核心文化关键词,根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内涵可概括为敬爱师长、敬重自然、敬畏规则、敬业学习、敬信笃行五个方面。“和”旨在用课程实践文化,从内容、形式、方法三个维度探索主题综合、学科融合、资源整合方式。“敬” 是起点,“和”是终点;“敬”是价值观,“和”是方法论。敬和课程的最终目的,是配合国家课程实现学校“敬人、敬智、敬自然的五E少年”的育人目标。

敬和校本课程目标是指,我校在开发课程的过程中所设定的、校本课程本身所要实现的、学生应该达到的一种指向于未来的结果。敬和校本课程目标有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之分。本文所论述的敬和校本课程目标就是指总目标,它确定校本课程的结构,设置校本课程类型,再将它细化成各门课程的具体目标。敬和校本课程总目标同时服务于国家课程总目标。

  1. 敬和校本课程目标设计的意义和价值

敬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包含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其中,目标是构成敬和校本课程内涵的第一要素,是敬和校本课程设计的起点,是统领敬和校本课程方向的指挥棒。它制约着敬和校本课程设计的方向,规定着敬和校本课程内容的构成,决定着敬和校本课程实施的性质,还是敬和校本课程评价的重要依据。只有正确认识敬和校本课程目标,科学的设计目标,才能比较理想的实现目标。

三、敬和校本课程目标的来源

国内外课程理论工作者和课程开发人员达成此共识,提出确定学校教育目标的三个来源:学生的需求、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发展的需求。我校将这三要素置于敬和校本课程的背景中考虑,有如下理解:从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来理解学生的需求;从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来理解社会生活的需求;从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来理解学科发展的需求,研究和明晰超学科、跨学科的必备的共同素养,更有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

四、敬和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

综上理解,我们对学生需求、社会生活需求和学科发展需求三要素做现实、细致的分析与权衡比较后,最终确定敬和校本课程目标。

1.促使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是学生的需求

课堂改革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中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又指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和谐的发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进行整体构建。这些素养的培养在我们的国家基础课程中有所呈现。同时学生的需求要有个性的发展。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老师帮他们去发现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并且帮助他们去弘扬自己的特长。这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调研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未来喜好上完成。更需要老师教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从而发现自己、发展自己。

2.具有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社会生活的需求

教育是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的过程。他需要了解所生存的社会是什么样的,这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中国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自己的界定:“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所受的知识教育、规范教育过多过强,但自主意识、学习品质、思维方式、探究精神、实践能力等比较薄弱。而这些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这些能力也正是核心素养中所说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中国一直坚定地认为,创新是一个民族振兴和发展永不衰竭的动力,也将创新素养置于核心素养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创新能力是社会生活的需求,更是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求。以创新的方式来推动学生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形成,将推动社会不竭前进。

3.整体设计和加强统筹是学科发展的需求

我们目前所接受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都是单学科教育。单学科教育的优势是,可以让学科知识学得更深。各学科素养的培养固然有利于学生素养的发展,但教育始终是指向生活。陶行知曾说:“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源于生活,更要回归生活。研究、明晰超越学科、跨学科的必备的共同素养,更有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目前学科教育在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上有所欠缺,缺乏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各学科首先要以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为总要求、总任务,这也势必推进课程改革的统筹和课程的综合。加强学科统筹、加强环节统筹、加强力量统筹、加强资源统筹,把各种因素整合在一起,形成合力。

4.正确规范地表述校本课程目标

校本课程目标表述需要处理好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描述、行为条件和行为标准。知晓四要素的具体要求,并有准确的寓言范例,目标的确定才会更精准,也直接关系到目标达成与检测。

四要素

具体要求

例举语言表述

行为主体

学生及学生的发展。

“使学生……”、“培养学生……”、“提高学生……”、“能解释……”、“能写出……”、“对……作出评价”、“根据……对……进行分析”等。

行为描述

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的行为动词。

“说出”、“解释”、“说明”、“演示”“列举”、“归纳”、“概括”、“经历”、“形成”等。

行为条件

环境因素、时间因素、设备因素等。

“通过合作学习,制定……”、“用所给的工具动手……”、“通过已有材料的整理归纳……”等。

行为标准

熟练性、精确性、完整性、时间限制等,能用以测量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能详细地写出……”、“能准确地计算……”、“客观正确地评价……”等。

五、敬和校本课程的目标

基于以上基本来源的理解与语言表述的学习,我校敬和校本课程目标的内容如下:

1.通过主题式项目探究,以驱动性问题为杠杆,体现多主题综合、多学科融合、多资源整合,使学生能主动发现生活中的问题、研究问题,最终在引导下解决问题。

2.采用小组合作锻炼学生主动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并能通过已有的经验创新知识。

3.以落实多学科知识目标为载体,通过走出教室、走向社会等实践方式,实现知识与生活的结合。

当然,课程目标的确定是一种实践的动态过程,而不是一种理论的静态结果。要保证敬和校本课程目标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我们还会在实践中再次思考学生、社会生活和学科的需求,从而不断地改进与调试,使之在实践中不断的得到丰满和完善,最终达到相互平衡。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与教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索桂芳,中小学校本课程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3]谭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