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5
/ 2

《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王倩

阳信二中 山东省滨州市 251800

  1. 教材分析

本小节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生态系统的概念;二是生态系统的结构。

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本小节的重点内容。虽然学生看过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学过生物群落的相关知识,但这些都不足以让学生明确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及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帮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尤为重要。后面三节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都是以本节为基础的。所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生态系统的含义起到转承性的作用。

  1. 教学目标

1、能阐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和成分(生命观念)

2、分析生态系统各成分及其作用,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科学思维)

3、通过图示分析描述食物链和食物网(科学思维)

4、通过对食物链、食物网及生物富集现象的分析,形成保护环境、关注生产生活的态度(社会责任)

三、教学重难点

1、生态系统各成分及他们之间联系的构建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 学法与教法:

学案导学让学生自己构建大体脉络。课堂通过师生互动对话和生生合作讨论共同探究有关生态系统的营养成分和营养结构的知识为主,以有关PPT课件为辅完成教学目标;同时让学生参与完成课堂练习,实现教学反馈与调整。

五、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展示滨州各景观(鹤伴山森林公园、无棣碣石山、惠民孙子兵法城等)图画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问:鹤伴山森林公园是一个? 生答:生态系统

教师评价:回答得很好,接下去我们首先来讨论什么是生态系统以及之间的关系。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首先请大家思考判断市场上有鸡,鸭,鱼等动物,也有各种青菜,还有阳光,空气等无机环境,它们是否能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为什么?

[师生归纳]生态系统概念的三个要点:生物群落、无机环境、相互作用

探究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教师提问:

(1)生态系统有大有小,类型各异,但其组成上有共同点。比较两幅图片思考图中两个生态系统都有哪些生物?哪些是自养型,哪些是异养型?

(2)除了生物成分之外还有什么共同之处呢?总结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通过列举常见例子如菟丝子、硝化细菌等归纳总结加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类型的理解

(3)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呢?观察草原生态系统的图片,小组合作【看图说话】,构建表格。最后请同学代表演讲(格式:图中_______是生产者,它能________ ) 帮助学生理解各成分的作用,这个过程中学生描述不到位的加以引导。

(4)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其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是能持续稳定进行的;不仅要思考这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还要思考各级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尝试构建生态系统各成分的模型。

[师生归纳]对于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来说,这四种成分都是必需的,而且彼此之间有相互联系。在自然界中,每一生物个体在向自然界获取的同时也一定会有所贡献,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作为生物界的最高级生物的人类来说,我们在向他人、向社会、向自然界获取的同时,也要奉献,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像图中的植物、兔和狐狸之间这种食与被食的营养关系,就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我们称这种营养关系为食物链。

〖活动〗1、让学生自己画出食物链,并写出它们所属的营养级级别及消费者级别,明确营养级级别和消费者级别的关系。填写表格并展示

2、加入鼠、再加入狐狸食物链会发生什么变化呢?食物链的起点和终点一定是什么呢?

3、生态系统中的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形成复杂的营养 结构,即称为食物网。食物网形成的原因和它的功能是什么呢?

[师生归纳]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1. 课堂升华

观看《厉害了,我的国》增强学生的国家自豪感,同时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小事做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六、板书设计

  1. 教学反思

经过了几年的教学尝试,偶得的机会对生态系统这一节进行了设计。总体上来说,比以往有所进步,从学生的反应与作业完成情况来看,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落实了教学重难点。在新的一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把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列入其中。其中囊括了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怎么把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中成为重中之重。根据新课程理念和教师反馈,依然需要进一步的设计与反思。

1、导入—创设情境,培养科学探究的习惯,而且要求更直观、更具衔接性。

如自制生态瓶,用它来引出本节重点不仅直观,而且可以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

2、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渗透

“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这个都与教学目标的设计息息相关。在教学目标中药注意渗透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行为。如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保护环境、关注生产生活的态度。

3、教学设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核心素养中“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的落实。

如通过问题创设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任务,让学生讨论和自我总结。将以往单纯学习知识的过程转换成为了解决问题而主动学习知识的过程,并通过让学生多次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4、教学设计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兴趣,同时为社会责任意识的养成提供“肥沃的土壤”

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耳熟能详的歇后语或谚语或诗词的应用,能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还可以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或者让学生自己整理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将社会责任意识转化为社会责任行为。

总之,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把更多的精力要放在科学与实践上,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学科的核心素养。所以怎么创设一个高效的课堂,才能实现“乐学、会学、学会”,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