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无线电监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4
/ 2

大数据时代的无线电监测

王翠

潍坊市无线电监测站 山东省 261041

摘要: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大数据技术被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大数据时代给无线电监测工作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无线电监测人员,我们需要抓住机遇和挑战,在大数据时代提高无线电监测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无线电监测

引言

如今,网络系统比较趋于智能化、自动化,并且无线电技术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无线电管理中,无线电监测技术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无线电的运行效率和质量起到了直接影响,所以该问题应引起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无线电监测事业的健康发展。

1无线电监测的重要意义和内容

对于无线电监测工作来说,进行无线电监测,能够实现对无线电的频谱管理,同时还能够对现有的频谱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规划。具体来说,无线电的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对已经发现不符合无线电要求的发射技术进行处理和改进;第二,对未获取发射执照但私自发射进行营收的无线电进行停止;第三,对无线电监测频谱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第四,对境外无线电发射业务对境内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通过对无线电监测工作内容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无线电监测是借助客观真实的数据和资料来开展工作的。各项数据资料是开展无线电监测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对我国无线电管理工作发展趋势预测的重要参考。借助无线电监测获取到的大量数据不仅能够对该地区的电磁环境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同时也能够对无线电的生存和发展进行预测。

2大数据时代的无线电监测分析

2.1通过大数据进行网格化监测

在无线电监测工作中,网格化监测就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无线电监测网是一种特别的传感网,网络化监测的数据收集、储存和处理需要大数据的支持。这样可以有效分析海量无线电监测信息,进而实现数据的汇总、分析、预测的功能。通过网络化监测和大数据的融合,无线电管理资源管理将得到极大的提高。网格化监测的范围非常广、频带宽、时间持久,并且监测人员可以全面控制频谱资源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无线电监测还可以利用监测辅助台站管理,实现对使用频率和发射设备进行远程的控制,研究监测结果,增加台站监管的范围。无线电网格化监测还可以利用数据挖掘提供一个良好的电磁环境,为后期的频谱管理提供电磁环境的数据。

2.2监测信息交互和分析的能力

随着无线电技术应用的宽带化、泛在化、移动化、智能化发展,无线电设备相互之间的电磁兼容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无线电监测信息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今获取监测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例如众包监测、传感器网络等已得到应用,无线电接收设备的成本不断下降,而性能却得到了提高,甚至一些非专业的设备也被用来获取监测信息,例如一些通联软件加入了联网定位的功能。海量的监测数据不断产生,如何进行更高水平的信息交互和分析处理,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道课题。无线电监测技术唯有不断创新技术应用,利用诸如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才能使海量监测数据资源中蕴含的巨大价值得到释放和利用。

2.3促进监测设备小型化发展

随着无线电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监测设备的小型化发展。小型化的监测设备主要分为手持式和便携式两种。现阶段,传感技术根本无法实现全面覆盖,所以要设计一个小型、能耗低的无线射频传感器。对于小型无线电监测射频传感器,它的供电源就是电池,因此在设计中会使用到低功耗的芯片,并设定相应的模块对其进行合理控制,比如说,某一模块在不工作的情况下,就要进入休眠状态,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传感器的使用时间,而且还有效地降低了监测设备电量的消耗。由于频谱的管理模式与分配方法发生了变化,所以信号的技术参数和数量都随着发生了改变,比如带宽、频率、调制以及编码等。为了迎接新的挑战,就要不断改进和更新现有的监测系统和监测技术。除此之外,无线电技术不仅可以提升信号识别能力,而且还能为监测系统的设计、功能、数据、评估等各个环节提供了帮助。

2.4微弱信号监测和提取的能力

随着无线电技术与应用的发展,对无线电频谱的开发利用逐渐由中低频段向高频段、由独占向共享转变,特别是对微弱信号监测和提取变得非常重要。在实际监测工作中,技术人员也越来越多地需要在接近噪声的地方监测和提取信号,有的甚至在噪声下监测和提取信号。使用性能更高的设备和应用更多的新技术也就成为无线电监测技术的必需选项。同时,传统意义上,对微弱信号监测能力的提升意味着监测覆盖范围的增加,这也是监测工作追求的目标。

2.5软件无线电测向的关键技术

实施测向的终极意义是在较宽的频率下顺利完成通信工作。无线电系统能够基本覆盖每个频段,因此技术人员应用无线电系统,可将天线组合成宽带,从而达到理想的测向效果。但这种方式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尚无法完成。当前,RF微型系统已经逐步将在成本与体积方面不占优势的侧向技术取代,同时基于软件无线电形成了新的设计理念,智能化的天线对软件无线电的调试形成了较大的助推。高速A/D和D/A软件水平是软件电台的集中体现,如果应用目前的技术类型,便需调整电容才能获得理想的前后比。运用多普勒技术测试接收信号的强度,需相应调整衰减设备才能将信号控制在较为灵敏的范围内,最终通过接收设备将音频信号传出,从而体现信号的变化情况。针对发生的问题,技术人员可深入调节点播的入射方向,以及天线的调频深度,而无需使用需不停调整的衰减设备,其可通过对不同位置天线的切换,对天线形成的多普勒频移进行有效的模拟。在研究无线电测向技术过程中,要明确科技的发展与相关的政策、规范、以及标准有着必然联系。在实践应用过程中,要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方案,要迎合无线电监测与测向定位技术的发展需要,同时要制定标准,为技术成果提供统一的检测标准,这样利于全面推进无线电测向技术的有效应用与不断发展。

2.6大数据发掘和频谱管理帮助无线电监测

在大数据时代下建立的智能无线电监测数据库,可以彻底改变过去片段、分散和部分监测数据统一的问题。海量监测数据的出现大数据处理技术和基于监测数据的整合、压缩、分析和对比之后的综合信息。大数据时代无线电监测网利用智能系统进行监控,可以降低监测人员的操作难度,提高无线电监测的准确性。在大数据时代无线电监测系统可以把海量的监测信息和频谱、台站以及位置等数据进行整合,并且利用数据之间的联系、模型预测等数据挖掘技术为频谱资源提供新的决策方向和分析结果。

结语

由于无线电监测技术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尤其是在频谱监测系统中,其监测设备主要有车载、便携、手持和固定等,并且该监测系统覆盖的网络比较广,所以监测网络设备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在无线电监测网络管理中,面对的重点问题就是怎样才能使频谱监测设备和数据管理得到进一步改善,所以要建立健全的无线电监测体系、动态频谱管理制度,同时,也是把监测网、大数据与平台这三者结合在一起的重要手段,只有严格遵守各项制度,才能有效地提升监测的智能化,进而满足了构建无线电管理体系的具体需求。总而言之,只有不断加强无线电监测系统的水平和能力,才能对频谱实行动态化管理和控制。

参考文献

[1]王雷.探析大数据时代的无线电监测[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18):85.

[2]张巍巍.大数据时代的无线电监测[J].中外企业家,2018(4):129.

[3]汪庭霁.大数据时代下的无线电监测[J].数字通信世界,2015(5):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