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4
/ 2

试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

李振丹

平果市实验初级中学,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平果, 531499

摘要: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或者说“教什么”,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本文总结了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大典型问题,并通过“拓宽三种教学内涵”“提倡三种学习方式”“优化三种教学策略”等途径,结合近几年的教学案例,对如何确定教学内容谈点浅陋的看法。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内涵

引言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被很多教师认为是“不成问题”的问题。所以,在一部分中学语文教师眼里,中学语文教学似乎想怎么教,就可以怎么教;想教什么,就可以教什么;教这或教那,多教或少教,甚至教或不教,似乎都无所谓。教学内容的价值应有一定的导向性,也就是所谓的“价值取向”。

1 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价值分析

1.1 教学内容应该具有实用价值

一般来说,学生需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获得知识和能力,而能力的培养和运用尤为重要。因此,“教什么”必须考虑实用性,前提则是学生的需求。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便于学生掌握和应用,这是教学的实效性原则。不考虑内容的实用价值,就会虚掷时间学一大堆无用的东西。有时花费大量时间去考证一个无足轻重的字词,或繁琐地介绍和评论文本背景,虽然也与文本有关,但对中学生来说又有多少实用价值呢?

1.2 教学内容应该具有情感价值

教学内容要能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激起学生思考、探究、质疑的活力。遗憾的是,在一些课堂里,教师无视学生情感的触动,将上述由情感引发的问题置于一旁,不加理会,这显然是对文本内容缺乏深入研究的表现。我们说,语文课第一步工作是确定教学内容,如果不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怎么有胆量走上讲台? 而重视教学内容的情感价值,是不能忽视的导向性因素。

1.3教学内容应该具有有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价值

语文教学不能急功近利,尽管不能漠视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但必须反对“考什么”则“教什么”的做法,“练习”不能替代教学,“题海”会淹没文本的内蕴,沉溺于此,从学生长远发展来说,对促进思维及知识和能力的获得都是不利的。

2 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实践

2.1 拓宽三种教学内涵

当今的语文教学则应当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向学生素质全面培养转向,从对知识接受性的学习转向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统一,以此全面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内涵发展。至少可以在下列三个方面加厚、拓宽、求活。

2.1.1拓宽文学教育

在语文教育中,没有文学教育或文学教育很弱,那是不完整的,也是缺少生命力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省教研员胡勤老师对语文二字解释说,语文即语言和文学,事实上苏教版安排的文学作品,占课文总数的一半以上。文学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她对人的道德、思想和审美的教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以为教学文学作品,是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一种探讨或者诠释,是对语言所浸润的情感的体悟,是对蕴藏于其中丰厚人文内涵的发掘。有教师执教《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目标为理解诗情,鉴赏意境,受到专家当堂的高度评价,被称为“功夫课”,其中一点就是因为教者在教学中能够纵横捭阖,有关李白若干生平资料和诗句能信手拈来,传递出丰富的信息量和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发挥了文学教育的作用。

2.1.2 拓宽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如今“读什么”的问题已经明确:有侧重选有文学作品的教材,以及与教材相配套的《语文读本》。《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高中学生三年中阅读总量达到300万字以上。至于“怎样读”的教学则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因为在语文教学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读书趣味。 “整体阅读”、“熟读背诵”,在语文教学中仍有其现实意义,而“研究性阅读”更有它的价值。与一般阅读不同的是,“研究性阅读”不需要透彻地了解读物内容,而是通过阅读来收集资料,整理观点,分析研究,从而提出新的见解,让学生能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2.1.3 拓宽写作实践

近些年高考作文题目越出越活,无论是话题作文、命题作文还是新材料作文,作文一般要求实行“三自”政策,即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中心范围一般比较宽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具有很大自由度和很强开放性的写作空间,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发散性、创造性以及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有极大的导向作用。显而重视基础,活跃思维,关注社会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该遵循的基本方向。学生们得以在无序和有序的中间地带,在传统和先进的交界之处,迸发出创新的火花,生发出创造的故事,使语文教学具有了无穷的魅力。

2.2 提倡三种学习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性、富有个性地学习。

2.2.1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大量自主的语文学习实践中,渐渐领悟和积累一些方法经验,逐步养成习惯,其教学效果往往事半功倍。新时代知识迅速增加,学生学习不再只为记住现成结论,不再仅仅为了“学会”,更要“会学”,学会自己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甚至创造新信息。“会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会学”的本事又是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的。显然我们强调的自主学习中,包含了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元认知监控学习。学生“会学”语文,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

2.2.2沟通合作的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活动。互动式教学的价值取向远远超过传统教学,它强调的是立体的沟通,包括知识、情感、智力等方面,重视的是多层面的合作,包括动态的、显性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合作、沟通本身就是一种高质量的互动机制,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在课堂教学的信息互动传递的情境中,实现共同参与和互相合作。在沟通中加强合作,在合作中进一步沟通,从而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且使这种兴趣长久地得到保持,就一定会“爱学”语文。

2.2.3深入探究的学习方式

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学生理解科学的探究本质,掌握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探究是以口头语言来进行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如果能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就会对语文学习充满自信,就一定能“学好”语文。笔者看程少堂老师执教《锦瑟》的录像,可以说是对当前研究性学习教学指导示范性的尝试,程老师重在让学生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指导学生各用才思解《锦瑟》,从搜集和占有古往今来有关研究此诗的资料做起,进而分析、筛选信息,最后得出各自研究的成果:或赞同前人研究的某一观点,或综合各种见解予以分析,或提出自己的一得之见,甚至可以没有“结果”的结果。这样,学生从同学身上、老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多,体验到探究性学习的成功。

2.3 优化三种教学策略

2.3.1 改变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既要考虑趣味性,又要考虑实效性。教学结构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制订,要遵循教育规律。本着从易到难,从简到繁,难易渐进,使教学结构明确,形式多样,形成梯度。如用于激发思维,促进理解的语文课堂提问模式可以有如下几种:

其一、设置程序性和阶梯性问题,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和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其二、设置所指性和能指性问题。所指指方向明确,设疑新颖,激发情趣抓住契机。能指,指问题的能够指向,设置矛盾,激活思维。如《将进酒》中设置“李白在劝谁喝酒”的能指和所指性题目就使学生突破作品的显性层面而迅速进入李白苦闷的内心深处。

其三、设置探究性,开放性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我们进行了独具语文特色的课堂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和课堂内的“课题式研究性学习”的尝试,积极构建开放的课堂模式。

总之,教学活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不断期待,这样一切学习活动才能落到实处,而不流于形式。

2.3.2 创新教学方法

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体现教学的主体、主导,突出教学结构的不一样,还应该不拘一格地选用各种教学方法。因为优秀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富有个性的,是不能简单模仿的。我们说课堂教学结构和方法也正因为它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而显示出独特的风采。

苏教版必修二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是几篇关于战争题材的文章,在执教这一专题时,笔者改变了按课文安排课时的常规做法,而是把教材上的四篇课文与《读本》上的两篇文章进行整合,以两篇精讲课文为基础,穿插其他几篇文章的内容。比如《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有一段关于德国青年对炮火的赞美:“多么令人宽慰令人惬意的炮声”“炮声听起来也是那么高雅”,深刻揭露法西斯主义对人性的扭曲;而炮声给犹太少女安妮带来的是整日的惊恐不安,“那样的大火,看在眼里不是什么愉快的景象”(《安妮日记(节选)》)。在对比阅读中,学生加深了对作品主题的理解。《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安妮日记(节选)》和《记得那年清早》三篇文章的主人公都是十几岁的青少年,是战争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摧残了他们的心灵,学生在联系与对比中易于深化认识。

2.3.3调控教学节奏

利用节奏调控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时间优化和效率的提高,具体做法如下:

(1)精心设计语文课堂教学的流程节奏,使之起伏有致。

(2)合理分布教学内容的节奏,使之轻重有变。

(3)周密安排课堂教学的情感节奏,使之徐疾有情。

(4)精确把握课堂教学的情感节奏,使之浓淡相宜。

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