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走班制实践中课程文化要素的变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4
/ 2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走班制实践中课程文化要素的变革

吴克义

长沙市师大思沁高级中学 410200

摘要:走班制作为贯彻落实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新政、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新高考综合改革赋予学生个性化与多元化发展的选择,摆脱当前走班制教学课程建设现状的束缚问题则亟须解决。为此,文章结合我校的初步实践经验,就普通高中课程建构提出四个建议:强调“学生本位”,引领自主选课 ;提高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助推体系建设;增强学生自我认知能力,提升课程建构的效度;借力家校协同,保障课程建设。

关键词:新高考;走班制;课程建构

新高考改革要求增加学生自主选学权,这必然促进举生课程选择权的多元化,进而引起课程组织形式的变革。走班教学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多元化与个性化发展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模式。打造适用于普通高中课程建构与开展的走班教学,以落实学生的自主选学权,则显得尤为关键。因此,本文对走班制教学的课程建构价值、现状、要求与策略进行探析。

1.课程文化的内涵及普通高中课程文化的构成变革

课程文化是基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求,为了培养人并促进人的发展,课程主体所进行的自由自觉的对象性活动过程及其成果,即课程主体对文化进行选择、阐释﹑传递﹑批判、反思、创新﹑创造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课程文化不是课程与文化的简单相加与合并,而是课程与文化交互作用下的、极具自身独特的文化品性的产物,是课程主体在课程设计、采用、实施﹑评价过程中所创造并显现出来的文化特质。

陶行知先生一直都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其教育理论始终贯彻了“以生为本”的理念,例如培养目标上提出“人中人”论、师生关系上提出“师生共生活”论、教学关系上提出“为学而教”论等等。而走班制也是建立在“以生为本”基础上的。 新高考改革的“3+1+2”模式总共12种选择, 学校为满足所有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在综合考虑学校的教学场馆与师资配置的基础上,全面提供所有学科组合,严格落实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与此同时,借助智慧校园的强大平台,统筹安排国家必修课程与校本特色课程, 以“信息化排课系统+手动排课”方式满足所有学生的课程需求,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新高考改革特色课程体系,落实“学生本位”的育人要求。

2.选课走班与课程体系建设

选课走班的核心是“选”而非“走”。在高一第二学期开学之初,我校就对学生进行了模拟分班考试和模拟选课。我校新高二年级共9个行政班,12个选课组中最多的组有82人,最少的组仅仅9人,实行走班成为现实。选课走班的基本原则是能不走就不走,根据统计结果编定的行政班中有5个班是不需要走班的,还有四个班必须走班,我们选择“定二走一”的方案,这是全国走班省份实践中得出的最科学的方案,该方案能使全校教学工作得到最基本的保障。课程开设方面,我省合格考试安排在高二第二学期,所以高二年级不同选课组都要开设9个文化科目,对于走班学生而言,同一个教室的学生在上某一门课时,存在选考与非选考的差异,上同一门课存在本班教室上课和走班教室上课两种情况。

走班制教学要求课程结构的形式与内容的调整。针对不同层次与类型的学生,教师需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基础上,准确设计出展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并编撰出适合学生学习的资料,切勿搞成多种平行层次课程的模式,否则“因材施教”将难以实施。另外,作为国家必修课程的补充,校本特色课程的开发则尤为重要。众多中学也认识到校本选修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个性化与多 元化发展的重要性,但课程之间欠缺关联度而显得零乱,没有形成课程系统与体系,课程开设更多的是依靠教师的个人志趣,并未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加以考量。我校依据课程模块进行跨学科统整,分为语言文学课程、基础科学课程、艺术体育课程;并增设综合实践课程,如“国防教育”“健康生活”“美育讲座”“研学旅行”等。首先,教师自主研发课程;其次,学生通过选课系统自主选课,选课人数较少的课程则取消开设资格;最后,为期一学年(一周一节)的校本特色课程结束后,教师需要在反思的基础上利用假期编撰校本教材,并做评比与奖励,激发教师参与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内驱力,从而推动学校走班制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研究新高考背景下的初高中课程衔接问题,以“学段重组的优化” 助力课程建构。

3. 完善走班制教学管理机制,提升学生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

在行政班基础上,走课班可以按照导师来组成新的班级单位,开展各类集体活动,如:主题班会、辩论比赛等等,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学生通过这些活动留下深刻的认识,使外在的认知说教转化为自我认识,也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在沟通与交流之间实现共同成长和进步,在集体中获得他人的认可,提升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走班制下,有的学生会因为缺乏学习和活动的同伴,而自我认同感比较差,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弊病,缺乏自信心。利用小集体的活动形式既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能够促使学生在比较和合作当中增强自信心,获得成就感,有意识地规范个人思想和行为,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面对走班制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仍需要回归到根本上去解决,学校需要不断完善走班制的教学管理机制,借鉴其他学校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促使学生更快适应到走班制的学习方式中,开设一些针对不同心理状况的教育活动,比如教育讲座、交流会、咨询师沙龙等等,帮助学生调节压力,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调整。一方面加强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帮助学生走出过渡期。另一方面需要积极拓展相关活动来改善心理问题,弥补走班制的缺失之处。这些心理健康活动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导师也需要跟学生一同体验,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学生的心声,及时排摸疏导。

参考文献: [1]隋丽君.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选科困境与突破[D].山东师范大学,2020.

[2]蒋帆. 新高考改革对教师工作量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20.

[3]彭温豪博. 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走班教学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20.

[4]丛晓祎. “走班制”改革下中学校园廊道空间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20.

[5]雷丹,胡芳芳.普通高中分层走班英语教学研究的现状与思考[J].理论观察,2020(06):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