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排 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4
/ 2

16排 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临床观察

贺琨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6

【摘要】目的:探析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时间:2015年12月-2017年11月,在我院进行检查治疗的68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16排CT扫描检查,随后进行MRI或手术确诊,观察其诊断准确性。结果:CT扫描检查显示,中膨隆型、突出型、经骨突出型以脱垂游离型等类型的检出率较高,与MRI或手术检查相比较,诊断准确率为94.11%,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应用16排CT扫描检查的准确度较高,可反映腰椎突出类型,同时具有操作简单、无创、辐射低、适用范围广等临床特点,推广应用价值极高。

【关键词】16排CT;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价值

腰椎间盘突出属于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类骨科慢性疾病,发病部位多在下腰椎,典型临床体征为腰腿部疼痛,严重者甚至出现活动障碍,导致患者日常活动不便。临床上常见的发病诱因包括椎间盘变性突出、髓核突出以及腰椎纤维受损等因素,可压迫或刺激局部神经,从而产生局部压迫性疼痛感[1]。目前,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疾病,主要采用影像学检验确诊,16排CT扫描属于影像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具有三维重建功能,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信息资料

选取时间:2015年12月-2017年11月,在我院进行检查治疗的68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经我院医学委员会审核批准以及患者知情同意自愿;2)经MRI或手术检查确诊,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疼痛以及活动受限等特征[2];排除标准:经外伤史、沟通交流障碍患者以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患者男女比例分别为38:30,年龄段25~60岁,年龄均值(42.5±5.8)岁。

1.2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16排CT扫描检查,随后进行MRI或手术确诊。CT扫描检查内容如下:采用飞利浦Philip型号的16排CT扫描仪,给予患者仰卧位,且双腿稍屈曲,并将臀部垫高,然后开始扫描,其范围主要从L3椎体下缘至S1椎弓上缘,并设置扫描参数包括:电流360mA、电压120kV、厚度1.0mm以及扫描矩阵为512*512,视野范围(FOV):250mm,螺距:0.8,均进行轴位平扫,然后将获得的图像传送至电脑进行图像重建(MPR),并将图像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以及容积再现法(VRT)等影像学技术处理,获得矢状面、冠状面等图像,依据软组织窗进行突出程度的测定。最后影像分析由 2 名主治医师进行盲法阅片,1名高级职称进行审核,意见不一致时经协商达成一致后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类型[3]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患者经16排CT扫描后中膨隆型、突出型、经骨突出型以脱垂游离型等类型的检出率,并对MRI或手术检查比较其诊断准确性。

1.4统计分析

对本文中的研究数据结果,通过应用SPSS16.0版统计软件进行统一的处理与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 ,采用5f8653455749e_html_e5191afab1e509e.png 检验,计量资料以5f8653455749e_html_67416d458a5dd4c2.png 表示(t值检验),若两组对比有差异,则P<0.05,显示可纳入统计范畴。

2结果

CT扫描检查显示,中膨隆型、突出型、经骨突出型以脱垂游离型等类型的检出率较高,与MRI或手术检查相比较,诊断准确率为,无明显差异(P>0.05)。详细内容可见表1.

表1 诊断准确性

类型

例数

中膨隆型

突出型

经骨突出型

脱垂游离型

总检出率

CT扫描

68

20

32

1

11

64(94.11)

MRI或手术检查

68

21

33

2

12

68(100.00)

t

--

--

--

--

--

2.318

P

--

--

--

--

--

0.127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疾病主要以腰椎4-5或者腰4-骶1之间的椎体间隙等部位较多见,据相关流行病学研究记载显示,以上部位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率约占总率的90%以上,剩余部分可能为多种椎间隙导致腰椎间盘突出[4]。大部分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均出现腰椎退行性改变,可能会使腰椎承受能力减弱,其不足正常腰椎的1/20,再加上生活压力大,长期劳损,极易累积加重患者的腰椎间盘损害程度,增加患者疼痛感,甚至累及坐骨神经,引发坐骨神经痛,部分患者出现腰椎旋转困难、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目前,临床上对于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病理分型可分为中膨隆型、突出型、经骨突出型以脱垂游离型等,由于其病理类型不同,治疗方式也各不相同。因此,对于腰椎间盘突出需采用合适的检查方式进行诊断。临床上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式包括普通CT、MRI扫描检查等,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实践。普通CT扫描检查,只能反映椎管形态、椎间盘、椎间隙突出、黄韧带病变情况,且具有无创、经济实用等临床优点,检查图像主要为横断面图像,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较高。但由于普通CT扫描,无法显示其他断面的病变结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6排CT扫描是在普通CT扫描的基础上,通过改进扫描技术和重建来提高矢状面以及冠状面的分辨率,再进行最大密度投影以及容积再现法等影像处理技术,可明确清晰的反映骨质、韧带损伤突出情况。16排CT扫描检查诊断的敏感性高,准确性高,降低了误诊几率。

综上所述,针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应用16排CT扫描检查的准确度较高,可反映腰椎突出类型,同时具有操作简单、无创、辐射低、适用范围广等临床特点,推广应用价值极高。

参考文献

[1]陈金凤,朱宏伟.浅谈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J].新疆医学, 2013,43(7):104-105.

[2]刘丽杰.X射线联合16排螺旋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准确性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4):2096.

[3]王加美.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回顾性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23):140-143.

[4]刘振永.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63):167-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