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在生化企业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2
/ 2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在生化企业中的应用

张淑华

中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蚌埠 233010

摘要:设备是生化企业生产的重要物质条件。企业为了进行生产,必须进行一定的费用,用以购置各种设备,设备安装运营后,还是需要继续一定的费用才能保持设备的正常运行。如何使企业设备利用率、机械效率和设备运营成本等指标保持在良好状态,这就需要运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法来对设备进行管理。

关键词:设备管理;全生命周期;生化企业

1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阶段

设备全生命周期涵盖了设备从“生”到“死”的全部内容,包括采购、安装、调试(以上为购置阶段)、操作、保养、维修、改造(以上为运行阶段)、报废等阶段。在每个阶段,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管理,才能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性。

以上三个阶段,其中最重要的是购置阶段,这个阶段的费用支出达到全生命周期费用的70%-75%,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如同人类提倡的优生优育,以保证设备的先天质量。

设备运行阶段发生的费用,基本上达到全生命周期费用的30%-35%。因为磨损不可避免,其技术寿命取决于设备的制造质量、安装质量、员工的操作水平及维修水平,还有设备技术进步的速度。

报废阶段,一般回收残值不会超过10%。

2 设备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管理要求

为了做好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企业通常需要制定设备管理制度,明确设备全生命周期的各阶段的管理要求、管理方法,总的来说,就是买好(购置),用好(运行),走好(报废)。

2.1 购置阶段(买好)

接到请购申请,采购人员首先要做的不是去询价,而是首先要确认设备的工艺条件、性能参数是否准确。通常情况下,采用会议的形式解决这类问题。对更新购置的设备,需要明确更新原因,属于有形磨损还是无形磨损,原设备有什么缺陷等,以免新设备购置时掉进相同的坑里。还要了解其使用工况,如物料特性、温度、压力等。对有些建立时间比较早,仪表配置严重不足的生产线,若现场的各种数据缺少相应的仪表数据支撑,这时候就要通过其它手段确认数据的准确性,如采用手持式仪表现场测量或取样交专业检验人员检验。对技术改造需要新增的设备,需要和改造设计人员,明确改造目的及其实现途径,同时和现场生产人员明确拟购设备的安装位置,在空间上是否有限制。所有的要求,最终会体现在采购的技术条件里。不要认为这个过程可有可无,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个过程就是在磨刀。这个过程获得的数据越准确,后期采购到适宜设备的几率就越大。

现在很多企业都建立了供应商管理制度,对普通的设备采购,在合格供应商库里进行比价采购基本就能满足要求。为了避免不同技术档次、信誉档次、产品质量档次的供货商之间进行恶性竞标,往往在已有的合格供货商名录中,挑选更加符合设备供货要求的潜在供货商,形成“短名单”。也可以和原设备供应商进行深入交流,甚至可以就设备的特殊情况开展量身定制,形成自己独特的技术优势,推动社会技术进步。

对某些专业设备,如制冷机、空压机等,现在租赁形式正蓬勃兴起。供货方不仅提供设备,还提供终身维保服务,在必要时由供货方对设备进行更新,购买方只需要提供配套的公用工程、按期支付租金就好。在当前人力成本越来越高且高技能维修工一人难求的情况下,这种方式可以尝试。

对于设备的安装、调试、验收,要按照采购合同的技术条件及相应标准规范进行,对安装精度要用数据说话,性能调试也要有定量的数据,留下记录。

2.2 运行阶段

要想用好设备,首先要求使用人员要做到“四懂三会”,不超压,不超温,在允许的范围内正常使用设备。

2.2.1 设备安装调试结束移交运营后,使用单位应根据设备操作使用说明书及设备的性能特点制定岗位操作规程与设备检修规程,经技术部门审核、备案,对操作及维修人员进行培训后发布执行。

2.2.2 对于连续运行的设备,要制订定期巡回检查周期和路线,落实人员按巡检路线、时间、内容和标准进行检查,做好巡检记录,做到及时了解和掌握设备运行的技术状态,及时发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隐患及不安全因素。对动设备,关注其振动、温度及润滑油状况,对静设备,关注其沉降、腐蚀情况。对大型重要设备,现在的通行做法是建立特护小组,建立健全特护管理组织网络,按照“日巡检、周联检、月分析、季考核、年评比”的原则开展特护工作,坚持以“机、电、仪、管、操”五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开展特护小组活动。

2.2.3 现在企业对生产设备维修管理推行点检定修制。使用单位应配备必要的监测工具对设备进行状态监测。技术部门制定点检标准及点检记录格式,把每台设备、每块仪表及每条管线按照工序或区域承包给具体的操作人员和检修人员。使用单位设备管理人员应检查操作和维修人员的点检执行情况,收集、整理点检记录,摸索设备运行、磨损规律,对异常情况进行分析,逐步由基于检修周期的计划检修过渡到基于状态监测的状态检修,减少过维修与欠维修,实现精准维修,做好检修记录。故障维修记入临时维修记录表。相应记录应及时录入设备技术档案,建立设备全生命周期记录表,为设备性价比分析提供依据。对影响生产的临时维修和频发故障(即使很小)要引起重视,使用单位应组织维修、操作、工艺等人员应用5WHY方法进行原因分析,找到本质原因,从根源上解决,以期减少或杜绝对生产的影响,推动工艺及设备进步。

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了,对有些专业设备,如空压机、制冷机、锅炉、汽机等,社会上有为数不少的专业维修公司,这些设备的维修,若本单位维修人员能力不足,可以外委维修,但要做好对外委单位的管理,对自修和外委进行综合评价,最好形成双方共赢的局面。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很多企业都建立了设备管理信息系统,这就要求使用人员把设备相关信息录入系统,建立电子版的设备技术档案,系统通常具有报表功能,更有利于对设备状况进行分析。

2.2.4 由于设备总是同时遭受到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因此,对其综合磨损后的补偿形式应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确定恰当的补偿方式。对于陈旧落后的设备,即消耗高、性能差、使用操作条件不好、对环境污染严重的设备,应当用较先进的设备尽早替代;对整机性能尚可,有局部缺陷,个别技术经济指标落后的设备,应不断地加以改造和现代化改装。在设备磨损补偿工作中,最好的方案是有形磨损期与无形磨损期相互接近,这是一种理想的“无维修设计”(也就是说,当设备需要进行大修理时,恰好到了更换的时刻)。但是大多数的设备,通常通过修理可以使有形磨损期达到20-30年甚至更长,但无形磨损期却比较短。在这种情况下,就存在如何对待已经无形磨损但物质上还可使用的设备的问题。此外还应看到,无形磨损虽使设备贬值,但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反映,这种磨损愈大,表示社会技术进步愈快。因此应该充分重视对设备磨损规律性的研究,加速技术进步的步伐。

2.3 报废

企业对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设备,应当报废更新:

2.3.1 经过预测,继续大修理后技术性能仍不能满足工艺要求和保证产品质量的;

2.3.2 设备老化,技术性能落后,耗能高、效率低,经济效益差的;

2.3.3 严重污染环境,危害人身安全与健康,进行改造又不经济的;

2.3.4 国家及各部委颁布不能继续使用的;

2.3.5 其它应当淘汰的。

国有企业对报废设备进行处置,要满足国家的相关要求。

2.4 其它

以上各阶段的工作,都是需要“人”来做的。再完备的制度,执行不力也只是一纸空文,最可怕的披着合法的外衣,实际却是损公肥私的勾当。这需要从业人员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而这方面恰恰是最难的。企业,无人则止。为了实现设备的全生命周期周期费用的经济性,企业应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结论:

综上所述,只要生化企业能够做到制度完备,执行落地,就一定能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费用经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