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情志病证医案中组方用药规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2
/ 2

古代情志病证医案中组方用药规律分析

王凤

湖南省湘潭市第五人民医院 410005

摘要:目的:探究古代情志病医案中的中医处方用药规律,并分析情志病症的治疗方案。方法:本次研究将知网数据库作为数据库调选筛选其中有记录的我国古代91本医籍中的1240条情志病案作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中统计软件选择Microsoft office Access 2020对相关医案的资料进行分析,建立情治病症数据库,并将各项数据录入其中,按照归联规则以及因子分析法等统计学方案对其进行统计,确认其中的用药规律并分析医案的治疗效果。结果:在1240条资料中,以大枣-甘草为主要用药配伍方,占比562(45.32%),其次为柴胡-甘草、柏子仁-茯神、柏子仁-酸枣仁等配伍方,其余常见方包括黄芪-当归、黄芪-白术,枳实-半夏,柴胡-当归;而在1240条情志病案中,治疗完成后患者情志恢复有效率可达到1031(83.15%)。结论:在我国古代的医案中,在开展情致病患者的治疗时,药方主要选择健脾、安神、清热化痰和行气解郁的药物,在所有的方剂中化痰和安神药物常被联合应用于患者的治疗中,并且调理肝气是中医情志病症的主要治疗方案,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可借鉴历代经典名方,对于患者的病情来说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情志病症;医案分析;用药规律;经典名方

情志病症是我国中医中的常见病症,这种病症在我国的中医环境中有极为悠久的治疗历史,并且自黄帝内经问世以来,标志着中医理论对于情志病有了全面且系统的了解,而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通过长时间历史的沉淀,我国中医药方对于情志病也有了良好的治疗效果[1]。对历代经典名方进行分析,能够帮助现代医务人员了解病症与药方之间的关联,通过对历代名方进行总结分析名老中医的用药规律,能够为后续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使现代医务人员在进行情致病症的治疗时,可参考这类治疗方案,以改善患者的病情[2]。本次实验探究古代情志病医案中的中医处方用药规律,并分析情志病症的治疗方案,并分析临床可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将知网数据库作为数据库调选筛选其中有记录的我国古代91本医籍中的1240条情志病案作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中统计软件选择Microsoft office Access 2020对相关医案的资料进行分析。情志病症的发生主要是指并正在发生、发展以及转归和防治过程中,精神情志因素起到重要作用的一种病症类型,但本次研究中将狭义的情志病症作为研究对象,也就是患者在发病后会出现明显神志异常的病症类型。本次研究在进行议案资料调选时,资料记载较为笼统或者表述不规范或治疗药方记录不全的医案均不纳入本次实验。   

1.2方法

在进行数据库建设时,选择Microsoft Office Access2020建立情志病症医案数据库,在进行数据库的建立时,其中的字段名称包含医案作者、出处以及症状和年龄等多项因素了解,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名老中医选择的治法和用药药物,并且在所有数据录入前对中医理论进行全面核对。

1.3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由SPSS21.00 for windows进行统计学分析,各项统计学数据处理操作由专业数据统计人员进行,T、X2值分别检验计量、计数数据,确认结果P<0.05则视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1240条资料中,以大枣-甘草为主要用药配伍方,占比562(45.32%),其次为柴胡-甘草、柏子仁-茯神、柏子仁-酸枣仁等配伍方,其余常见方包括黄芪-当归、黄芪-白术,枳实-半夏,柴胡-当归;而在1240条情志病案中,治疗完成后患者情志恢复有效率可达到1031(83.15%)。

表1 情志病症的主要治法

组别

案例数

化痰法

323(26.05%)

清热法

247(19.92%)

理气法

301(24.27%)

和解法

369(29.76%)

总例数

1240(100.00%)

表2 所有患者的用药组方状况

用药组方

案例数

柴胡-甘草

562(45.32%)

柏子仁-茯神

236(19.03%)

柏子仁-酸枣仁

321(25.89%)

黄芪-当归

261(21.05%)

黄芪-白术

312(25.16%)

枳实-半夏

194(15.65%)

柴胡-当归

158(12.74%)

龙骨-茯神

168(13.55%)

党参-酸枣仁

224(18.06%)

总例数

1240(100.00%)

3讨论

辨证论治是中医医案研究中的主要研究方向[3],而辨证论治也是中医理论中对疾病进行认知和治疗的基本原则,在对患者的病情治疗时,任何症状以及病症都会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理表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而为了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不同的患者需要根据患者的病症状况对应选择治疗方案,这样才契合我国中医理论中辨证论治的理念,本文中采用典型分析方案[4],对中医情志病症医案中患者症状与药物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在进行并案的分析时,了解了患者病症与药物组合之间的关联,并且直接将议案中药物与症状相互连接,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为客观的发现患者的治疗规律以及病情规律,通过综合论治的效果来提升患者的病症[5]

在本次研究中,将1240条医案作为研究对象,在实验结果中发现大多数医师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主要选择柴胡-甘草的用药配伍,其次分别为为柴胡-甘草、柏子仁-茯神、柏子仁-酸枣仁等。

总而言之,在我国古代的医案中,在开展情致病患者的治疗时,药方主要选择健脾、安神、清热化痰和行气解郁的药物,在所有的方剂中化痰和安神药物常被联合应用于患者的治疗中,并且调理肝气是中医情志病症的主要治疗方案,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可借鉴历代经典名方,对于患者的病情来说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周莺,邬珊志,林清叶,高仁静. 153例古代情志病证痰湿内停证医案用药规律[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23(03):19-20.

[2]裘晓红,周莺,罗汀,何伟珍. 109例古代情志病证气郁化火证医案用药规律[J]. 江西中医药,2011,42(05):43-44.

[3]祝玉慧. 情志交织致病与伤脏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

[4]吴丽丽,严灿,周莺,潘毅. 古代情志病证医案中病因、病位和病机以及辨证规律的研究[J]. 江苏中医药,2008,(08):72-74.

[5]吴丽丽,周莺,严灿,潘毅. 古代情志病证医案中组方用药规律分析[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8,(01):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