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30
/ 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黄娉婷

身份证号码: 45242619830826****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电气工程在新能源、新技术、信息化、智能化等方面的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高速发展的电气工程领域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文章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明确改革方案,并提出具体实施方法,最终提炼出项目特色,为电气工程专业理论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方式指点和模式借鉴。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近年来,我国电力工业不断快速发展,而且计算机电控及通讯等技术也取得了深入的推进。面对社会对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呈现出多元化的新趋势,为此高校应该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迅速做出转变和调整,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结合全新形势下的就业机制,以培养优质电气工程人才为己任,进而全方位拓宽专业方向,科学落实教学课程整体体系改革,打造内涵式发展的进程,以适应社会环境的新要求,当然对于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而言,还要与时俱进,做好实际调研,并与学校学情相吻合,最终确保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同时,使学生能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领先优势。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培养的内容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培养电力、电网、发电厂、电气设备运行维护等各种人才。该专业培养人才时强调:强电为主、强弱电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要求学生系统观念强,基础知识宽厚,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一直是现代电气工程发展的核心动力,传统的人才培养恰恰是缺少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启发和引导,教学内容仅仅局限在专业知识、基本工作技能方面,学生的专业兴趣没有得到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培养战略的核心之一,具有创新本领的人才,面对复杂庞大的电气工程时才能拥有较好的适应能力,他们能够从细微处找到工程的突破口。即使令他们从事简单枯燥的工作,也能从中寻找出可以简化的生产步骤或者可以改进的生产零件,思考和创新的本领使他们可以实现以科技代替不必要的人力,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推动产业链的升级。不仅如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一门对操作要求严格的专业。学生用书本知识应付考试尚且绰绰有余,但是到了实地操作时,一切教学与实践分离的弊端就开始暴露,即使是基本的操作也会遇到问题。把实践与教学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巩固教学,在教学中启发实践灵感,是现代电气工程教学的重要要求。

2现状分析

传统电气专业围绕电能的产生、传输、分配和使用,主要培养学生在电网电站电厂等电力部门、电气设备领域和大中型用电企业中从事相关设计、开发、制造、运行、维护、检修、科研等技术或管理工作,难以适应国家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的急切需求,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造成当前高校对电气人才的能力培养与行业实际需求脱节的现象。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体系相对陈旧,与新能源、新技术、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不同步,传统的电气人才培养模式已不再适用于当前及未来电力行业发展需要;(2)教材内容相对滞后,当前主流专业教材仍以介绍传统经典理论为主,缺少对新理论、新设备、新技术的延伸,无法做到知识的更新和换代;(3)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相对缺乏,专业课教师普遍从高校中来,毫无或者很少有工作经验,欠缺现场知识,不能在授理论课的同时做好必要的知识延续和扩展;(4)实践教学与工程应用脱节,实验室现有设备大多只能进行基础性传统经典理论的验证试验,同时考虑实验室建设周期、昂贵费用和新技术发展,很难做到实践教学与工程应用的有效结合。一方面是电气行业复合型人才匮乏,一方面是按照目前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将面临就业后再学习,要解决这一矛盾问题,就必须对电气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改革,以培养适应电力行业发展方向的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需求。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策略

3.1改革实践教学体系,转换模式观念

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突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通过整合优化实验室项目,提升综合型、创新型实验比例,突出综合、创新能力培养;完善开发包含新能源发电和微网控制、变电站虚拟仿真(VR)、电力系统仿真等电气工程学科新方向的实验平台,预计在电气工程专业原培养方案的实验项目中,将设计型、综合型实验项目提升到80%以上,营造一个良好的工程实践训练环境;积极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国家级行业技能大赛,增加创新性较强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2追踪学科的发展,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

通过走访调研相关企业和毕业生,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以及行业发展方向,优化原有的培养计划,积极引入电力行业新技术涉及的交叉学科知识,如计算机、电子与控制、新能源等,并结合电力行业发展最新成果,开发典型案例,引入理论和实践课教学中。开展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理论授课、实验实训、实习设计等学科建设环节进行全面深层次、多元化合作。开设创新型课程和一体化教学,对传统课程形式进行改造,突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实施研究型教学、项目型教学,突出综合、创新能力培养,创建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

3.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遵循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内在规律,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实现人才创造性思维“四种特性”(独创性、多向性、综合性、联动性)的培养,并将其分解落实到人才培养各个项目中。创造性思维活动是新颖的、独特的思维过程,它打破传统和习惯,不按部就班,解放思想,向陈规戒律挑战,对常规事物怀疑,否定原有的框框,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创造性思维不受传统的单一的思想观念限制,思路开阔,从全方位提出问题,能提出较多的设想和答案,选择面宽广。而所说的综合思维中的“综合”,不是与分析相对的,而是掌握系统、整体及其结构层次上的综合,有着更高层次的认识基点。在综合基础上的分析,即从综合到综合分析,才是认识的至高点。

3.4依托资源优势,打造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实践平台

一方面,高等院校的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承担正常的教学任务外,还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专业的科研一线中,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将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中,从教师科研和工程项目中遴选、提炼研究专题。另一方面,要大力建设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实践平台,建立电力系统的仿真教学基地、电力工程综合实验室,并开展校企合作模式,让专业内的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企业实习中,努力打造综合型、研究型、实践型的教学平台。

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社会对水电特色专业型人才需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只有构建完善优化的教学模式及教学资源,并重视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发,才会培养出更多高质量和高素质的专业电气人才,最终为祖国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助力保障。

参考文献

[1]胡敏强,程明,李扬.新形势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知识体系框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8(02).

[2]廉永.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9(6):154.

[3]袁铁江,晁勤,李凤婷.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友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9(6):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