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生产移动作业平台关键技术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7
/ 2

电力生产移动作业平台关键技术分析

董国兴

国网黑龙江鸡东县电业局有限公司 黑龙江 鸡西 158200

摘要:现如今电力生产移动作业平台的应用,效果显著,获得了企业的广泛应用;并且具有离线模式、在线模式以及两种模式的融合。企业认识到该平台优点并加大单线图交互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有助于建立更加规范的、可操作的电力生产移动作业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并促进电力产业长久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电力;生产移动作业;平台技术

现阶段电力生产作业,逐渐从现场作业方式转向移动终端作业方式,移动作业平台的应有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并且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成效,既提高电力生产作业效率,实现了电网运维信息的在线传递和时时监控,又减轻了电网运维人员工作负担,节省了大量人力成本,在推动电力事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构建电力生产移动作业平台的必要性及应用优势

1.1构建电力生产移动作业平台的必要性

定制开发模式是当前电力生产移动终端应用系统主要模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电力生产作业水平,但是该模式所存在的不足仍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很难实现作业信息的有效共享,系统集成化和自动化程度较低,孤岛现象严重,无法做到统筹协调,制定的作业方案可操作性较低。其次,对系统元件生产商家依赖程度较高,当中间元件出现故障问题时,便无法将现场信息进行及时传递,很难实现对电网运维工作时时监控和远程指挥,降低了作业水平和作业效率,而系统升级和功能完善,也需要在中间元件生产商家的帮助下实现。另外,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安全接入、数据同步等环节的技术水平较低,安全性能和执行效率都得不到保证,也没有形成统一的编码规范,系统技术路线存在较大差异,后期维护难度较大。

1.2电力生产移动作业平台的应用优势

基于现代物联网、移动互联、地理信息等技术,构建形成的电力生产移动作业平台,是对当前电力生产移动终端应用系统的改进和完善,有效解决了其缺陷和不足。一方面能够加强系统各模块之间的联系,形成高度集成的整体化作业系统,保证了运维操作方案的科学性及可行性。另一方面,能够提高电力生产作业的自动化水平,既可以实现电网运维的时时监控,又可以进行远程指挥和调度,保证了电网运维工作的规范性和有序性。除此之外,能够提升电力生产作业系统技术水平,并形成相对统一的编码规范,便于进行后期升级和维护。这些都是电力生产移动作业平台所展现出的应用优势。

2电力生产移动作业平台关键技术

2.1平台构件

首先,应用管理。应用管理技术有助于业务应用升级、安装、管理,仅需一次登录就可以访问不同相关联的应用。同时,便于用户快速获取应用并连接到移动设备。应用管理在系统更新后可以与后台连接传输至服务器端,终端用户登录后即会自主更新授权应用,人们也可以选择手动更新或自动安装。终端安装应用程序管理能够结合白名单、黑名单展开系统安全监督,例如:是否安装、是否允许操作,自动卸载具有安全危险的应用。其次,信息数据保密。移动应用运行会产生一些数据信息并生成结构化或非结构数据,储存在移动终端设备中。该技术提高了系统数据信息安全性,避免重要资料丢失或非法侵入、信息被盗取问题发生。最后,网络安全性。移动终端与国网安全接入平台、业务系统展开信息转换,网络安全问题集中于几点:第一,确保数据来源可信,防止被假造。第二,确保信息传递的顺利进行,避免被盗取、更改。第三,移动终端与电力办公内网连接,国网安全接入平台对移动设备内TF卡与访问服务器认真,加密输入的内网信息,提高了信息访问安全性。

2.2GIS的利用

第一,离线地图业务设计。为GIS地图起到更好的引导作用与利用率,在人机交互与业务应用层设计了地区功能与二次开发接口。离线地图也可以进行位置标记、定位、线路信息搜集、位置搜索。二次开发规划结构包含故障设备定位、线路信息搜集、供电路径、版本升级等。矢量结构优势为:方便面向目标、结构紧密、便于表述线与边界、网络搜索提供拓扑编码。其不足在于结构繁琐,不利于数据规范化,数据转换难度大;投影变换难度大。第二,地图数据。栅格数据和矢量数量作为地理信息系统组成部分,栅格数据根据网格单元分布,分为不同灰度及颜色的排列信息。矢量数据结构则是综合不同矢量数据模型。实际电力生产移动作业系统适合选择矢量数据组织GIS数据。第三,路径指导。因为移动生产作业一般在室外环境,该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工作人员路线引导。实际系统运行中,强调地理信息导航与电力行业配网抢修需求融合。线路设计时会分析公路信息与电路线路状态,继而寻找到最佳路径,提高配网线路检修效率。具体操作中,能够结合所检修的电力系统进行导航。通过离线GIS的电力系统位置,在移动GIS中完成路径规划。第四,设备坐标上报。为提高设备维修效率,通常需要对配网资源采取集成化控制,对故障报修进行智能评估完成智能分配。而该技术的出现通过GPS定位技术快速把需要维修的设备、系统坐标位置传递到抢修指挥中心,根据营配调一体化工作平台的相关信息给予抢修指挥引导,实现快速派单。同时,还能够对维修资源达到目的地时间、坐标控制。

2.3单线图应用交互技术

单线图分为线路、线路连接、系统状态、设备信息,对电网某条电力线路的图像化展示,对电路规划、施工、维修有着重要作用。同时,该技术还能够自主缩放、点击设备查看台账数据、故障报修等,便于工作人员及时进行电网抢修。

第一,单线图重组。电网GIS平台单线图具备不同种数据交换格式,便于终端展示,通过SVG格式的单线图显示。电网GIS平台形成的SVG格式单线图,只需要对线路与设备展开图形化显示。电网GIS为SVG单线图文件分配拓扑数据文件——GIM。GIM描述通过XML实现。对单线图内个设备的相关信息展开说明,利用相关的ID和SVG文件内的设备连接。为保证单线图在移动设备与设备台账信息作用发挥,还应在下载后展开SVG文件与CIM文件解析及重构,满足展示项目要求的SVG文件。关于解析工作还应在中间服务器展开,重组后形成的SVG文件符合终端展示主体要求。解析与重组方法为:首先,搜索CIM内各个标签,分析属性对应参数得到有关设备类型。其次,搜集满足需求的副标签中的属性参数,其参数应是CIM和SVG设备的唯一连接。并且,结合要求搜集节点下设备其他属性,结合要求在本项目内设备台账在终端解析。所以,该过程只要获得关联ID备用。最后,重组SVG影像。此外,还要对CIM与SVG文件包进行压缩;解析工具使用XMLDOM有助于对单线图解析与重组。

第二,单线图在移动设备的显示。单线图安装在终端后应对SVG与GIM文件解析,获得搜集查看单线图功能所需值。首先,结合需求展示的设备类型并根据各类属性参照指示解析CIM文件,获得该类型中全部设备的台账。其次,解析SVG文件,获得SVG形成时间作为后续单线图更新分析参考及设备在SVG影像的位置,便于设备定位。再次,遵循便捷、高效管理的理念规划终端数据库构成,把之前获得的数据展开本地持久化。最后,分析终端设备属性、综合解析模式特点,终端解析时选择消耗内存较低、解析较高的SAX解析。

3结语

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电力生产移动作业平台将会更加完善,有着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只有明确电力生产移动作业平台的应用优势,并对平台模块组成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单线图互动技术等关键技术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构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较高的电力生产移动作业平台,为我国电力事业的良好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张丽.电力生产作业移动应用的研究与实现[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7(21):45-46.

[2]王译庆,艾正夫.信息技术在电力生产现场标准化作业中的应用[J].科学技术创新,2017(19):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