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障碍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相关因素及干预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7
/ 3

抑郁障碍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相关因素及干预研究进展

刘雨晴 周小燕 林伟泽 戴建强 詹文韵

江西科技学院医学院 330098

摘要:青少年是非自杀性自伤(NSSI)的高发人群,而大学生这一群体的NSSI的报告率也在不断增加。有研究显示,心理病症中的抑郁障碍会导致NSSI行为的出现或使其行为程度加深。近些年,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现状呈现直线上升式增长,发生概率的不断增加使研究人员对其流行病学特征、现状、危害因素和干预等方面进行了探究。本文对抑郁障碍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相关因素及干预进行综述,以期为校园伤害的防控提供线索或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抑郁障碍;非自杀性自伤

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指个体在无自杀意图的情况下,反复、故意、直接伤害自己身体且不被社会所允许的行为[1]。抑郁障碍(depressive disorder)又称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情绪显著持续低落的心理病症,是心理障碍的主要类型[2]。目前较多文章以青少年为出发点,但对于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抑郁障碍的现状、危害因素、相关性等研究国内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拟对国内外有关抑郁障碍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相关因素及干预进行综述,以此为抑郁障碍大学生NSSI的干预治疗和防控提供相关的线索。

1 NSSI现状

大学生多处于青春期后期和青年期早期,这个年龄段是步入大学和走入社会的第一步,承受的压力是无法想象的,故也是自伤行为的高发人群。据潘珍等[3]的Meta分析可知,我国大学生NSSI 检出率为16.6%,并且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高校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检出率分别为 21.9%,23.0%,2.1%。我国大学生NSSI检出率高于英国(6.9%)、德国(14.9%)等国家青少年自伤行为的报告结果,但低于加拿大(39.5%) [3]

针对NSSI行为的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的重点。关于NSSI行为的特征,多数学者认为其具有性别差异,Deleo [4]和Hawton等[5]国外学者研究显示女生的NSSI检出率高于男生。

2 抑郁障碍大学生NSSI可能的相关因素分析

2.1自身因素

2.1.1生理方面

在关于NSSI影响因素的研究中,被认为与自伤有关的生物学因素包括内源性阿片肽、5-羟色胺、多巴胺能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HPA 轴)等[6]

其中研究讨论最多的为内源性阿片肽,有研究[7]报告表明,抑郁引发非自杀性自伤的可能机制,即NSSI患者脑脊液中的内啡肽及脑啡肽较非NSSI者低。根据内源性阿片肽理论,NSSI可以导致内源性阿片肽的释放,既可以缓解NSSI行为带来的疼痛,又可以增加愉悦及欣快感,进而可能导致NSSI行为的重复发生[8-9]

2.1.2心理方面

在心理病症中抑郁、边缘性人格障碍(BPD)等都可能是发生NSSI的重要危险因素。有研究表明,抑郁可能是NSSI的危险因素[OR=1.98,95% CI(1.34~2.94)],故抑郁与NSSI的关联可能是因果关联[10]。其主要的流行病学特点为高复发率、高患病率及高自残率[11]。顾怀婷等[12]学者研究表明,大学生抑郁量表的得分与非自伤性自伤行为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在自伤的风险因素中,以抑郁症的危险系数最高,抑郁症状一般是自伤的先兆,而自伤行为是抑郁的最主要症状。

许多研究证实,高情绪强度、情绪表达不能、情绪调节困难与非自杀性自伤相关,能够有效的预测非自杀性自伤。首先,与恋爱相关联的情感危机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产生感情受挫之后 15.3%会出现极端的情绪[13]。其次为经济问题,经济条件是满足生活需要的现实基础,家庭经济压力过大往往会给同学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严重困扰,当其无法摆脱这一困扰时,就极易产生焦虑、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13],且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发生越来越普遍,由于性知识知晓率低、意外妊娠发生率高,这让本来就无经济来源的大学生更加陷入经济的窘境,再加上当前社会角色的不允许及社会各界舆论的压力,使得当事人更容易产生极端的负性情绪[14]。一些相关的情绪变量造成极端的负面情绪(焦虑、自卑、抑郁),产生消极的应对方式,造成NISS发生率极大的提高。

2.2社会因素

2.2.1 家庭方面

童年期虐待及父母患有抑郁障碍与该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大部分研究表明,童年期虐待(躯体虐待、情感虐待、父母过度批评或冷漠及性虐待)及不正常的家庭关系(单亲家庭、父母婚姻关系不和睦及父母早亡)等问题,易造成大学生患上抑郁障碍的生物学基础和人格特质,最终转化为对自身身体的伤害。在NSSI行为中,被关注最早和研究最多的就属童年期虐待,有研究

[15]表明,童年期受到虐待的大学生 NSSI 行为检出率高于未受过虐待的学生,这与Kaplan等[16]研究结果一致,根据自伤的情感调节假说,自伤是一种减轻消极情绪的方法,童年期遭受到虐待,身心受到的创伤不能够得到疏解,从而采取自伤的方式来减轻自身的痛苦。并有研究发现,不正常的家庭关系会触发NSSI,NSSI 组青少年在母亲温暖和支持的得分低于非NSSI组[17]。这种种表明不良的家庭功能不仅仅能增加大学生的抑郁障碍的发生概率,更能转化为一种减轻负面情绪得到快感的自伤行为。

目前有研究显示,父母抑郁障碍对于子女的非自杀性自伤的发生可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18,19,20]。在Wilcox等[21]的一项前瞻性研究中发现,父亲抑郁障碍为子女NSSI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95%CI:1.1~3. 3),母亲抑郁障碍似乎影响更大(OR=5.3,95%CI:1.7~16. 0) 。不过对于此类的研究尚未完善,父母抑郁障碍对于子女NSSI的影响还需更多的研究来支撑。

2.2.2学校方面

在校期间,大学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例如老师的责罚、父母期望过高、考研的压力、考试的失败、失恋或恋爱不顺利、对未来的迷茫等负性事件。有研究[22]发现,大学生NSSI行为一般出现在考试周或周六、周日较多,可能因为他们对学习和考试的预期值较高,故产生负面情绪而选择自伤的方式宣泄。并有研究[23]显示,在大学生群体中,人际交往是在大学生生活中影响最大的负性生活事件。这种的负性生活事件,让大学生习惯性的采取回避、自责、发泄、合理化、幻想等等系列的应对方式,当这些应对方式得不到调节紧张情绪时,他们可能会采取自伤的方式得到一种心理上的解脱。

以上研究表明,抑郁障碍与非自杀性自伤可由多方面造成,不管是哪一个方面都会有相关的交织点,故抑郁障碍与自伤性行为是由各种因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由单一因素导致的。并且,目前还未有研究表明哪些因素是导致抑郁障碍与自伤性行为的根本因素。

3抑郁障碍大学生NSSI的干预

目前抑郁障碍与NSSI的研究逐渐增多,针对两者的干预研究也越来越科学,迄今为止较多的为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3.1药物干预

药物服用不是最佳的首选,患者存在共同发作精神病或严重的自伤行为才可选择服用药物,其中以盐酸钠曲酮阿片拮抗剂的使用较为多见[24],服用后有些患者效果有所改善。若没有共同发作精神病,可选择氟西汀或其他SSRI的药物;如果效果不佳,可选择用拉莫三嗪等心境稳定剂。虽精神类药物众多,但有效的治疗NSSI的药物依然不足,还有待探究。

3.2 物理干预

主要有电休克治疗、电针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迷走神经刺激、深部脑组织刺激等治疗[25]

3.3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的方法主要有:认知行为疗法、辨证行为疗法、声音运动疗法、冥想训练、接受自我形体的心理治疗以及引导想象技术等[25]。现使用较多的为辨证行为疗法,此疗法可以减少患者的抑郁情况以及自伤的情况,这一疗法中包括:(1)正念;(2)忍受痛苦;(3)管理情绪;(4)提高人际效能。

3.4社会干预

为了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和生理唤醒,校方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变化,关注大学生负面的生活事件,进行早期干预,减少由于情绪问题导致的自我伤害的发生[12]。患者双亲应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培养良好的负性事件的素质,减少大学生因家庭方面因素而产生自伤行为,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3.5自我干预

做好自我的情绪调控,选择积极的方式去面对,可以找自己的家人、朋友或者恋人倾述自己当下的心情,也可以做其他的事情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切忌消极对待,即自己放于心中,不宣泄,不解决。过度的消极对待只会让病症更加严重,无法好转。

以上研究表明,干预的方式有药物、物理、心理、社会与自我调节等,但药物干预并不推崇,如出现自知力下降或无自知力的情况,可酌情采用药物干预。对于大学生而言,应更加注重一种自我的调节与心理疏导的相互结合,从而减少抑郁障碍和NISS重复发生的概率。

4 结语

抑郁障碍与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是社会目前较为关注的焦点,也引起了相关学者的研究与讨论。从本研究的研究结果来看,造成抑郁障碍大学生NSSI的可能危险因素有生理、心理、家庭、学校等。危害因素能让我们更好的去了解抑郁和自伤行为,也有相关的干预措施对其进行防控。此研究结果可能对于抑郁障碍大学生NSSI的防控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当然,本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对于抑郁障碍和非自杀性自伤的相关性研究也存在很多,因此抑郁和NSSI的相关性尚需更多前瞻性研究的结果予以验证。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Psychiatric A 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 Arlington, VA[J].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 l3:803-806.

[2] 谢唯, 况荣华, 毛绍菊, 等. 抑郁症与非自杀性自伤关系的研究进展[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057(002):100-103. [3] 潘珍, 毛绍菊, 唐寒梅, 等. 中国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检出率的meta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 2016, 37(6), 878-881.

(江西科技学院医学院;指导老师:詹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