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古文教学中写作背景的重要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7
/ 2

浅谈语文古文教学中写作背景的重要性

李滨滨

孟津县教师进修学校 河南省洛阳市 471100

摘要:古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古文教学中的写作背景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为例,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写作背景在古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语文;古文教学;写作背景;重要性

语文教学中流传着一句话,学生学语文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三怕文言文,作文主要体现学生的阅读积累量和语言表达能力,鲁迅的文章因为文风的犀利和时代背景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文言文因为年代的久远,语言文字的变化,学生们学习起来常常感到晦涩难懂,那么,文言文的学习真的就那么难么?其实要想学好文言文,应该分三个步骤:首先,理解古文字词的基本意思,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其次,了解文言文的写作背景这对文言文的理解意义重大,最后,把握文言文的主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只注重第一和第三这两个方面,忽视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中写作背景的了解和探究,导致学生学习古文倍感吃力,效果欠佳。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古文学习学的轻松,理解的透彻,文章的写作背景对学生学习古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浅谈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要了解文言文写作背景所包含的内容,文章的写作背景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创作风格、主要成就,第二,作品的创作背景、事件背景、时代背景、思想背景,第三,与课文相关的一些相关知识、典故、制度、风土人情、政治事件。

一、初识作者背景,拉近时空距离

简单的说来就是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写作时作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对写作背景的初步了解,通过写作背景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文章和作者形成初步的印象,产生“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感觉。如果想更深层次的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理解作品的主旨,那么,就应该深入作者的生平事迹,从作者的出生家庭,学习经历,长大后的生活轨迹,所经历的重大政治事件入手,当时社会的风气都会对作者的思想和作品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一个政治事件的影响,或者是一个人的家庭变故,都可能让一位作者的心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随之他的作品也会因为心理的变化而产生变化,甚至他的整个作品风格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如柳宗元出身当时何东柳氏的名门望族,被贬柳州后,内心的孤独都是通过他的作品表现出来,著名的《永州八记》,读《小石潭记》,能感受到心底的清冷和孤独,二次贬谪后写下了《江雪》,学习这篇文章,体会作者一种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感,因此,教师指导学生从写作背景入手学习古文常识,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很好的奠定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基础

二、深入作品背景,体会作者感受

现代学生对古文知识积累较少,仅仅从语文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还不能很好地去理解课文,还需要课外知识的补充,而且因为写作年代的久远和语言文字的用法变化,所以更应该先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走近作者,走进作品,走入作者的心,如此才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真正拉近学生与作者作品的距离。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要指导学生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唐宪宗元和年间,藩镇割据,白居易挺身而出,主张讨贼却被贬官,这件事对白居易的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消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不仅《琵琶行》中显出他的消极情绪,而且以此为转折的文章中也时有体现,诗前小序介绍了本诗所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琵琶女其人,只有了解了写作背景,你才能理解白居易作为政治官员对琵琶歌女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同身受,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对照白居易人生轨迹的变化,作品前后风格的变化,心理的变化,对白居易的作品和生平事迹也有了探索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

三、聚焦时代背景,领悟文章主旨

语文教学三维目标中,有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自古以来,中国文人雅士都有着很深的家国情怀,历代文人的作品,尤其是在国家存亡、政治变革时期,个人的得失永远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他们的作品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无论是表现他们的政治抱负,还是表现他们关心的民间疾苦,都与当时的大时代、大背景密不可分。

如了解《明月几时有》的写作背景,了解苏轼的出身、才华、政治抱负、郁郁不得志的官场经历,在自己人生起伏过程中和苏辙的手足情,从文章小序能了解苏轼写本文的时间,缘由,被贬官后的郁闷、中秋节对苏辙的思念,从而体会文章中作者由郁闷、豁达到对普天下人们的美好祝愿感情变化,由自己的心情郁闷,联系自然界的变化,感受到月亮的阴晴圆缺是一种常态,自然界尚且如此,人生有些遗憾也是很正常的事,做人更应该心胸豁达,最后作者由己及人,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福,使全诗的格调得到了升华,也只有这样的豁达胸怀和旷世奇才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佳作。了解《春望》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杜甫在安史之乱后身陷沦陷区,目睹长安城一片萧条景象的触目伤怀的心情,理解杜甫一位诗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国思家的情怀,把握文章主旨,提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理解不同时期、不同年代都具有相同的责任心和爱国心。一切景语皆情语,只有心胸宽广的人,才能写出大气磅礴的诗篇,了解观沧海的写作背景,才能体会到曹操在北征乌桓时借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的一种昂扬奋发的精神,“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奇特的想象和丰富的夸张,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暗含自己要像大海一容纳百川一样统一天下的胸襟,表现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也只有曹操这种既有帝王气概,又有诗人气质的文学家才能写出这种浑厚苍劲的风格的文章,如果学生对曹操对、对历史知识一无所知,就不能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

总之,语文古文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学的有兴趣,学的有深度,学的有收获,一定要重视文章的写作背景,如果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对文章的写作背景不能深入的学习和了解,用现在的思维方式,就会误解作者作品的含义,也就失去了我们今天学习古文的意义。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古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学习写作背景的指导,让广大教师在古文方面教的有方法,让学生学的有兴趣,学的有收获,从历代优秀人才身上汲取精神力量,使我们的学习学以致用,古为今用,让我们的古文教学向更上一层楼,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的春天。

参考文献:

1.2011版语文《新课程标准》

2.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

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