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6
/ 2

简析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

冯建锋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五七 0二小学 ,陕西 咸阳 712200

摘要:思维是以问题为起点的,想要获得更多的知识,首先需要存疑。小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其实就是对知识疑问和思考的过程。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比较枯燥和抽象,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渠道,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还为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重要性;策略

小学生天性好奇,如果老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还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死记硬背”的方法的话,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对枯燥的数学知识缺失兴趣。正所谓“学起于思,源于疑”,因此,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如果能够将问题贯穿于教学始终,将数学知识用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那么刚好既可以满足学生好奇、善于思考的天性,又能够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对策

(一)激发学生问题欲望,提升学生问题意识

唯有充分燃起小学生的兴趣,才能更好诱发小学生的问题欲望,让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引发小学生在学习层面上的共鸣。这样,小学生才能够孜孜不倦地探究与思考问题,以提高小学生问题思维能力。对此,在问题思维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燃起小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小学生问题欲望,让小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与指引之下,深层次去探究数学问题,理解数学知识。在此期间,教师要不断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小学生认识与掌握数学概念,明确数学学习的本质意义,进而建立起数学学习积极性,使每一名小学生均能够在较短的课堂时间之内,学习与掌握到更多数学知识,并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初步探寻到数学学习的真正价值与内涵。

(二)抓住提问时机,提升学生问题意识

数学学科具有严谨性与阶段性特点,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难免会对新的领域产生理解障碍,表现为毫无头绪、思维受阻,教师需抓住这一时机,以令学生思维受阻的知识点为切入点,通过辅助式提问将知识难重点程度降低后有效打通学生思路,引导学生跟随教师的提问进度来发散思维,有助于进一步消化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与整体教学效率。

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节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实践操作,给学生准备一把剪刀与平行四边形纸片,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与对比中初步掌握转化技巧。学生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切成长方形,在操作、推导中发展空间观念,教师可向学生讲解新旧知识的解题策略在于“转化”并提出问题:同学们可以尝试一下如何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来吗?部分学生思维受阻不知如何下手,此时正是其意欲求解却未通之时,教师要抓住这一提问时机适当启发,让学生认真观察平行四边形在转化成长方形之后,两者的边与面积有什么联系?学生经过教师启发,开始主动探究两者的面积、长、宽以及在空间结构等方面的区别,从而了解到长方形面积=长宽,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的结论。

通过探讨不难发现,教师要抓住提问时机并导入关键问题能够有效梳理学生思路,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接受知识。提问时机的掌控要以学生的知识体系为主,要将问题难度设置在学生理解范围内并贴近其思路方向。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帮助学生寻找进入新知识的切入点,在提问引导中掌握解题的技巧,在拓展其思维的同时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并寻找其规律,有助于其在面临类似问题的时候能够自主探索并应对。

(三)创造情境,提升学生问题意识

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做到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提问。在实现这一前提之后,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也就是说让学生的提问更有价值。在面对相同的知识点时,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想法,也就有各自不同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有一些问题对于形成知识点的逻辑体系有所帮助,但是有些问题存在着偏离主题或者钻牛角尖的情况,没有深入研究的必要。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围绕知识点的核心和关键节点来进行提问,提高问题的价值。创设情境是小学阶段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学生生活情境或者是个人喜好与教学中知识点的结合,让学生快速理解知识点的核心。

这种教学方法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利于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体来说,就是教师通过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偏好以及生活基本状况的了解,将教材中每一单元的关键知识点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兴趣爱好进行有机结合,同时以此为基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学习新知识,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关于知识点的总体认知和提问思路,加快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的速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讲“长方体与正方体”这一章节的知识时,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回家的情境,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在回到家里时,从进门到回到自己的房间的这个过程,能够发现多少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物品。进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这些物品在颜色、形状等方面各自都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之间有存在重复的情况吗?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的相同和不同各自是什么?在这一情景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寻找家中出现的长方形与正方形。在带领学生回想长方形与正方形的性质与特点后,引导学生将长方形、正方形与长方体、正方体的物品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问题,并且围绕其相同与不同性质这一核心来提出问题。在学生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性质和特点之后,教师可以将其与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建立联系,进而带领学生探究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这种通过创设情境来学习知识的方法,不仅能够借助学生熟悉的场景来激发其学习兴趣,也能够让学生更容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掌握提问的方法,让有价值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对知识点探究学习的整个过程。

总而言之,对于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老师应积极寻求突破与创新,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燃起学生学习兴趣、抓住提问时机等诸多途径,来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胡云.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探究[J].数学教学通讯(中教版),2018(2).

[2]关一清.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