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驱动下的石油行业人才培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2
/ 2

信息技术驱动下的石油行业人才培训

唐彬 王琦 张文辉 张仕袁

华东石油技师学院,江苏省扬州市 225129

[摘要]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石油行业出现了人才断崖状态,再加上企业工作任务巨大,生产任务紧的生产现状,公司学员分布较散,集中统一培训难度大,工学矛盾问题在各企业特别突出,石油行业培训面临着严重挑战。能否采用一种新型的培训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做到在不影响工作的同时,高效高质的完成企业内部的各类培训工作,这样的诉求非常迫切,本文重点介绍信息时代下石油行业人才培养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新模式,新形态”。

[关键词] 石化企业;人才培训;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如此才能形成适合各类人才成长的新环境,人尽其才,有效发挥其创造活力。当前,在互联网时代做强、做优、做大人才培训,仍然处于提升企业人才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与此同时,我国通过加强互联网平台建设实现了信息互联互通,进一步提高了人才培训的信息化水平。无论是培训目标、培训方式还是培训考核都实现了信息化,都对人才培训提出更高要求。

1 石化行业培训现状

1.1 培训不规范化

取证类培训在油气田安全生产过程中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集团公司、西北分公司都出台了相应的规定,来规范取证类培训的行为,但在现实的培训过程中依然存在以下现象:

①不按规定课时、规定大纲要求进行培训;

②培训内容与岗位需求不匹配;

③培训的目的没有针对性,主要以应付检查为目的等现象,使取证培训流于形式化。

1.2 未完全分类培训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 7356—2017《硫化氢防护安全培训规范》、《中国石化硫化氢防护安全管理办法》、中国石化安【2017】644号文,以及集团公司自2011年出台井控培训管理规定,要求分类培训,分类考核,并制定了各层级的培训大纲,但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不可能完全实现分类培训、分类考核,且培训监管的难度较大。

1.3培训效果差、效率低

目前油气田取证类培训还沿用着过去传统的培训模式,一本教材、一个PPT、一名教师、一份试卷。培训内容单调重复,培训效效果差、考试过程人情因素比较浓。

传统培训方式培训教学过程单调、枯燥,学员虽经过培训,但培训的内容、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很难得到有效提高,极大地影响了培训效果,也给安全生产带来的隐患。

1.4企业人才培训的信息化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企业内部逐步实现了人才培训工作的网络平台管理,通过人才培训网络管理平台实现了面授学习与在线学习的有机融合,逐步开展“面授教学 + 在线学习”混合式学习;通过授权管理员在学习平台报名,形成了培训管理者与班主任共同组织培训学习的工作管理模式。

目前,人才培训工作与互联网和移动技术有机融合,形成了高效的人才培训模式,这种新模式借助云课堂、MOOC 形式实现“互联网+ 培训”, 进行名家名师大讲堂的直播,建设移动学习系统,支持离线和在线学习,从而实现了学员碎片化时间学习。

但是,信息化技术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客观原因也影响了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网络设施承载能力有限,导致与其他设备关联能力较弱, 从而使诸多培训工作无法拓展,譬如教学多场景、互动式教学模式、课件内容展示等等;其次,人才培训需要的教学设施简陋,信息化教学手段简单,无法发挥信息化培训的真实效力。

2信息技术在企业人才培训中的进一步探索

2.1平台融合是基础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人才培训实际是搭建了网络技术背景下的人才培训平台。该平台不仅改善了人才培训的办学条件,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模式、创新了培训管理方式。它以应用数据为核心,利用多媒体形成了教学、科研、行政、后勤、服务一体化的培训管理体系。

同时学员的学习环境得到了极大提升,譬如白板、屏幕等物理环境;虚拟的场景、教室、实验室等应用平台的技术环境。通过网络平台将各种资源、工具、过程等培训要素有机融合,形成共享的数据信息,使培训内容、培训过程、效果评价等实现实时共享,并有针对性地给出合理引导,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员参与相关培训的积极性。

2.2资源融合是生命力

在加强资源融合建设的同时,还应该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建立和完善标准规范的人才培训课程。人才培训课程标准是依据大数据分析结果建立的信息化时代网络培训课程开发和应用的统一标准,能够满足学员对不同层次技能的需求,学员通过使用不同终端可以获得相应的学习资源。

二是建立完善学习资源共享机制。通过“互联网+师资”和“互联网+基地”培训模式, 分享学习市场化经营、跨界思维和创新配置等新理念;利用网络培训平台建立名师名课库和教育基地资源库来整合人才培训资源,使参与培训的学员及时共享海量教学信息。

三是实现人才培训资源多样化。学员在智慧环境下学习培训,对培训资源的广泛性、情境性、共享性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因此培训过程中应该实现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等培训资源多样化,譬如图片、文献、影像等常见资源,虚拟工具、学科专家、学习伙伴等人际资源。

2.3培训过程融合是目标

培训理念与培训过程有机融合,教师与学员二者角色互换将成为现实,即通过智能技术,使学员成为培训学习生活的中心。在培训过程中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设备等智慧工具能够使相关培训活动突破时空界限,从而使教学内容更易为学员所掌握,进而提高了培训效率和培训效果。

2.4数据应用融合是核心

通过对培训数据信息的深入分析和研判,充分了解每位学员的潜力、偏好等个体差异,不仅有利于提供个性化的培训和指导,也有利于为学员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学习建议和服务,同时为企业制定各类培训计划和培训目标提供可靠依据, 进而推动人才教育培训由单纯的组织需求向组织、岗位和个人三者的共同需求转变。

3企业人才培训的未来展望

为更好地提升人才培训成效,不少企业已经开始尝试将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技术与人才培训深度融合,进而达到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形成开放、协作、分享、跨界的新局面,进一步实现人才培训各环节的统一和协调,推动人才教育培训变革的发展。

企业培训部门或者内部培训机构具有人才数据化的先天优势和责任。一旦建立起人才数据中心,必将使智能化、个性化人才发展成为可能。针对培训项目设计这一核心业务而言,甚至可以通过判断组织对人才的需求、分析个体能力现状,用“数据画像”找到培训需求点,进而结合学员特点和培训资源“量身定制”学习方案, 因此通过数据化就可以设计出人才培训的业务模型。

将职工培训工作同企业安全发展以及工作效率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联系在一起,在把培训工作切实重视起来的前提下从整体上提高培训的标准,重新定位职工培训工作。

创新培训的形式和方法,尊重职工在培训中主体地位的同时,多利用一些现代化的设备和手段。例如,让培训的一线职工直接参与到讲课当中,参与主题讨论;当堂分析事故案例;模拟事故现场;利用论坛、微信等网络平台开展培训工作等

结语:综上所述,在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支撑下搭建的企业人才培训体系,能够对学员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产生深刻影响,如何利用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对于助推企业人才培训与发展工作迈上新台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 考 文 献

[1]郑阳梅 . 当前干部教育培训的理性审视及其改革创新的战略思考 .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5(1):19-20.

[2]康久勇 . 共享经济视域下优化国企人才培训的对策 . 科技经济导刊 ,2019(24):212-213.

[3]黄敏 .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完善对策 . 人才资源开发 ,2014(6):70-71.

[4]张丹 . 学习型组织视角下的国企人才培训工作分析 . 东方企业文化 ,2014(10): 7, 9.

[5]赵志宏 . 信息技术与干部教育培训的深度融合探索 . 领导科学论坛 ,2018(19): 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