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思维过程 提升独创品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2
/ 3

还原思维过程 提升独创品质

陈合仙

义乌稠州中学

摘要 教育的真谛是促进人的自主发展,能力核心是独立思考和创新品质。素养教学要淡泊面对现行评价,真正打破学科本位,精选适应学生的材料,创设对话氛围,稚化教师思维。让师生共享探究历程,共渡生命时光,进而提炼学科思想,结晶核心素养。

关键词 素养 对话 稚化 思维品质

从知识教育走向素养教育,是国际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核心素养最早由联合国经合组织(OECD)在1997年提出来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2003年强调,终身学习需要核心素养。经合组织2005年再次提出,知识社会要求三种关键能力: 3类9项核心素养。欧盟(EU)2005年发表的《终身学习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架构》正式提出终身学习的八大核心素养。2016年9月,中国教育部颁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由“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引领,构建起全面发展的人。传统教育中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渐淡出教育舞台,课改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以试验中心、实验室、企业职场等为主要学习空间,以项目为实践主体的做中学”的新教育方式STEAM教育与核心素养发展正在闪亮登场。“核心素养”是指每一个学习者获得幸福生活、伴随个人终生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自主发展贯穿人的一生,在家校中培养定型,在一生中不断完善的可持续性发展。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教学,要从学科知识本位转变成真正关注人的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核心素养中的自主发展成了中学新课改的灵魂,培养独立思考的创新意识是改革的关键。

思维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高级心理现象,思维的过程是人们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对外界信息不断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在培养核心素养的整体性框架下,整合学科体系,精选课程内容,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的问题,稚化教师思维,还原思维过程,师生共同展开探索性学习,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志趣,尊重学生的选择,实施差异化的教学评价,提升育人价值。还原教学思维过程可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独创性,有益于提炼学科思想。

一、淡泊名利 创设对话氛围

  淡泊名利是一种境界!就是要以平常之心、恬淡寡欲、贫安乐道、知足常乐地对待人生和把握生活。坚守教育的信念,在清贫中感悟幸福,在逆境里追求真理,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得失,不在乎所谓学生平均分数的考核,只在乎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取得最佳发展。淡泊,老师心中就会多一份宽容,少一份计较。奉行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亲切地走近每一个学生,真正实施因材施教,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教师的心境决定教学的境界,只有淡泊名利,才能放下师道尊严,否定自我权威人格,追求平等对话,把本该属于学生的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无论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对话”还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话既是当时学者的一种思维方法,同时也是学者之间进行学术研讨、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的主要方式。对话理念本身蕴涵着平等观念的价值预设,承认对话双方的主体意义和价值并保持平等状态。对话模式追求的是一种双主体的关系,在以互相关联而又自主、独立、富有意义的对话的基础上,通过双方的创造达成各自的完善和满足。彼此的精神世界相互敞开、相互接纳,在对话过程中不断融合。正是在这具有生成性的开放空间中,个体才有可能不断展示自我、丰富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教师的引导在探究学习过程并非被削弱,而是得以重新建构,成为“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而非外在的专制者”。

(1) 教师与学生应该能够用独立的意识、批判性的思维与教科书对话,把教科书融入所有教学资源中来处理,重组学科体系,使取材源于生活,链接学生原有知识,以唤醒学生的记忆、找到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物质的溶解”的引课 时,先用多媒体演示“彩虹鸡尾酒”的配制视频,再推出白酒浸泡一些中草药材广告“虎骨、鹿茸、长白参……”,然后设问:为什么不直接用白开水冲水饮用呢?你从中还能得到什么启示吗?(2)师生共同构建、共同创造、共同体验学习的底蕴与灵性之光,在进行“蔗糖溶解实验”、 “硫酸铜溶解随温度变化实验”、和“用温度计测温度变化实验”时,打破课堂固定的分组形式,让学生自己选择合成自主协作学习小组,建立“学习群”。并让学生自己选择决定在实验中的角色---实验主做员、实验助手、现象观察员、数据记录员、问题解答员------不同特长的学生有着不同的选择,爱动手的学生选实验主做与助手,善于观察的选现象观察员,喜欢思考的选结论归纳员,学优者身兼数职,学差着也有一得。(3)

提倡真正意义上的心灵对话。体现教师亲情关爱,让学生自主飞翔、主动创造,不限制、不阻止(与原定教学内容无关的实验探究)学生在分组探究蔗糖溶解的过程中,发现加蔗糖到一定量时,在水中就不溶解了。但却出现了教师意想不到的探究,有一位同学同样在水中加了细砂,发现一点也没溶,还有一位同学在汽油中加了蔗糖,也发现没有溶解,另一位同学在蔗糖不再溶解后加了些硫酸铜,发现硫酸铜却溶解了。惊奇的发现完全打破了课本的束缚,引发了“同一种溶剂中溶解多种溶质时,它们之间相互有影响吗”的讨论。在做温度对硫酸铜溶解度影响时,发现升高温度不仅溶解度可增加,同样溶解速度也快一些,感到很惊奇,认为升高温度可以促进物质的溶解。然后就在沙在水中的溶解也进行尝试,结果还是没有溶解。经过讨论,明白一个隐含条件:物质本身的性质决定着溶解性,条件只是影响因素。我在巡视观察时,发现一位急性的同学,抱怨溶解慢,我就指点他一招,用玻璃棒搅拌,结果学生很好奇,有学生甚至问“老师,你是怎么想到的?”敬师之心油然而生,尊师重教体现在师生平等对话中,绝非靠学教,平等对话就是最好的德育。事实上,只有在充满生命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下,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平等交流,才能更有利于学生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的果实,这才是体现师生生命历程的课堂。可惜的是,由于讨论时间过长,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未完成,用现行的教学评价来看是不成功的,但从素养角度分析却值得借鉴。教师盼望开发与学生核心素养教育匹配的教师核心素养发展和评价标准,为改革保驾护航。

二、稚化思维 走进学生时空

生活环境、教育条件以及其它因素的不同,导致学生本身素养的千差万别。每个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同,对问题的思考角度也不同,对问题的见解也会丰富多彩。“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个性化的理解,往往会带着自己的生活背景、自己的阅历、自己的审美观。教师要稚化思维,走进学生的思维时空,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如何融入学生思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分析学情,知彼知己。充分关注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背景,有意识地返回与学生相仿的思维态势。采用换位思考,还原思维过程。从学生角度看待问题,把自己水平稚化到学生水平,切合学生的心态,和学生的思维保持同频共振,共同犯错,共同进步。在不断汇聚、融合的交流与对话过程中形成新的意义,学会反思质疑。探究过程中别忘激发“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学生在用氢氧化钠、硝酸铵溶于水引起温度变化实验时,不少学生就读数问题引起争论,借此机会,我就诱引学生一起总结出了,温度计垂直、实现水平相切等操作要点。还有两位同学争议更大,一位认为“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另一位认为“不一定,可能有些物质随温度升高而减少”,但苦于说不出实例,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甚至私下打赌。在活化自主学习氛围中,仿佛许多学生成了科学家,爱创新的爱迪生,不服输的布鲁诺,喜欢思考的牛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而我似乎成了“百度”网络。受学生感染,顿悟探究即使错了也不失伟大,正如道尔顿原子学说的三个结论被后来科学证实全错也被尊为化学之父。思维稚化,是一种教学艺术,有利于点燃学生的心智之火,充分暴露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形成志趣。立足素养教育,使每个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自认为学有所得,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教师在课堂上降低自己权威、稚化自己的思维是一种境界。“稚化自己的思维”,对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沟通师生认知的情感通道,活化对话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探求思索,都有十分微妙而灵验的作用。稚化教师的思维,让学生以为自己思维比老师厉害,学识是自己感悟的 ,不是老师教授的。成就感可以深刻求知记忆。在探究铁的氧化物时,我就采用了这种稚化思维的“装糊”艺术。探究时学生从铁的化合价角度分析了铁氧化物的组成,列举了可以表示成FeO、Fe2O3 两种形式。这时一个同学提出,课本中出现的Fe3O4 又怎么解释?我提示反问,铁在氧化物中只有表现2、4两种化合价,谁能改变一下Fe3O4的表示形式。最后讨论得出,Fe3O4可以用FeO・Fe2O3 的形式表示(低价前高价后,中间加圆点)。这时,一位同学兴奋的说:“老师,铁在氧化物还可表示为Fe4O5”.我故意装出一副不理解的模样说:“借问该物何处有,请君说说你思维。”该学生自豪地说:“其实很简单,既然可以有FeO・Fe2O3,那么在FeO前面加个2,就成了2FeO・Fe2O3 也就是Fe4O5。” 还原思维过程,让学生感受到聪明的乐趣。另一同学看着他得意的笑,反驳道“照你这样推理,那Fe99O100也成立,可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你的推理缺乏科学依据,事实不一定存在。真理再迈一步就会成为谬误。” ・・・最后学生归纳为常见的铁在氧化物有 FeO、Fe2O3、Fe3O4,并说明铁有+2.+3两种化合价。想不到还有一个女生羞涩的问:“我在表姐作业里看到过一种物质K2FeO4,这时铁的化合价不是+6价吗,那么有FeO3存在吗?”学生无人能回答,看来还是老师解答:“根据科学原理,氧不可能把铁氧化到+6价,不存在该结构。关于氧化性强弱,有兴趣同学可以上网查询。”想不到第二天,她回来又提出问题“老师,那Fe3C为什么存在?课本中铁的化合价是否错了” . 还原师生思维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独创性,甚至敢于怀疑权威。

稚化思维,不要以为教师会失去威信,相反更能赢得学生亲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会把你当做精神家园而生死相随。

三、提升思想 养成独创品质

学科思想方法是学科知识的灵魂,学科知识是学科思想方法的载体。三维课程目标的设置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变化,期望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知识的生成、关注学习的方法、重视学生的体验、提升育人的价值。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能力,理解学科的方法,才能形成学科的思想,并能正确地利用学科的思想和方法获得知识和建构知识体系,从而实现了学科思想方法与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达到学以致用的境界。注意引导学生对经验的积累和理论化,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撰写研究性课题,学会用、用中学,正如美国艾尔莎•凯德说:“我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使学生能够把在课堂上获得的自尊和自信迁移到他们的生活中。” 自觉树立“活到老,学到老” 的终身学习观。

爱因斯坦认为,“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独创品质即思维活动的创造性,在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体现在学习中主要是看思维活动是否有创造性的态度,好奇心、求知欲,具有献身科学、献身人类事业的内在动力和坚强意志,具有敢闯敢做、敢于怀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独创品质最后凝结成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好的习惯养成会让人受益终生。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方式,进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摆在我们每位教师面前的紧迫课题。知识、方法、思想,分层次实施,在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时,概括解题方法,提升学科思想。例如,从物质溶解中体验“实验与探究”,在溶解过程中领悟“定性与定量”,从温度影响因素中思考“分类与比较”,在铁的氧化物表示时提炼“量变与质变”,结晶“分析与综合”。学科思想是贯穿人一生的学习方法,也可改变学生原有的思维方式,实现学生学科素养的再次提升。同时运用学习学科思想与方法的渗透,学生可以更好地、自觉地构建学科的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独创的学习能力。有意识地运用学科的思想方法指导自身的学习。可谓“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参考文献

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

沈晓敏;对话教学的意义和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叶澜著:《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华国栋著:《差异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