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巴河县阿克萨依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1
/ 2

新疆哈巴河县阿克萨依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周月斌 陈三中 闫瑜婉 杨光靖

浙江华坤地质发展有限公司 浙江温州 325006

摘要:阿克萨依金矿位于属阿尔泰山脉北西段南麓低山丘陵区。发育于中泥盆统托克萨雷组第三岩性段。构造控矿特征明显,蚀变类型有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和硅化。通过对阿克萨依金矿地质特征分析,确定其找矿标志。

关键词 阿克萨依金矿 地质特征 找矿标志 构造控矿

1 区域地质背景

阿克萨依金矿位于阿尔泰地槽褶皱系克兰复式向斜北西端之南西翼,玛尔卡库里大断裂南西侧(或属西伯利亚板块西南边缘、克兰弧后盆地之北西段)。大地构造属西伯利亚古板块与哈萨克斯-准格尔板块结合部位的北西段,属西伯利亚板块阿尔泰古陆缘活动带(见图1)。

5f6867deb39a7_html_342538ae1bf7ea84.jpg 域出露地层主要为中泥盆统阿勒泰组以火山碎屑岩、火山熔岩为主,夹有少量正常沉积岩和火山碎屑沉积岩;中泥盆统托克萨雷组为陆源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硅质岩沉积建造;下石炭统别列则可组为火山碎屑与陆源碎屑沉积建造。第三系上新统独山子组由半固结石英砂岩、石英砂砾岩、石英砾岩等组成。

区域内有影响的断裂主要为额尔齐斯-玛尔卡库里大断裂、哈巴河断裂,呈北西向展布,沿该断裂两侧有数百米至千米宽的挤压破碎带。区域内褶皱较为发育,以北西向为主,强烈挤压的构造特征,局部呈反“S”型。区内最大的褶皱为姜居勒克复背斜,矿区处于姜居勒克复背斜北西端。该复背斜总体呈北西向展布。其南西翼发育一系列次级近南北向褶皱,较大的有布托别山背斜、阿克萨依向斜、多拉纳萨依向斜。

区域内岩浆活动强烈,以中酸性侵入岩为主。主要为别列则克黑云英闪岩岩体群,由萨热乌增岩体、柯立巴依岩体和东格勒-希德(齐勒)乌泽克岩体组成,分别位于勘查区东部和南部。岩石主要由黑云母英闪岩及少量角闪英闪岩、石英闪长岩等组成。据岩石中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化学成份及空间产出等特征分析,表明该期侵入岩与金矿关系密切。区域内中酸性岩脉较发育,主要有石英闪长岩,斜长花岗岩、钠长细晶岩脉、闪长岩脉等。热液岩脉主要为石英脉和少量石英碳酸盐脉。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中泥盆统托克萨雷组第三岩性段(D2t3),少量第四系。中泥盆统托克萨雷组第三岩性段(D2t3)由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硅质岩组成,普遍遭受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变质,形成低绿片岩相的变质岩。据岩性组合特征,自下而上分为3层:

第一层(D2t3a):主要分布于矿区东西两侧黑云英闪岩体外接触带。下部以暗灰色黑云堇青石角岩和堇青石角岩为主,层间夹暗灰绿色绿泥堇青角岩、角岩化细砂岩、含砾堇青石角岩;上部以灰绿色角岩化粉砂岩、细砂岩为主,局部呈互层状出现。

第二层(D2t3b):分布于阿克萨依向斜翼部。与上覆第三层(D2t3c)为断层接触。下部为灰绿色变细砂岩、变粉砂岩夹绿泥绢云千枚岩,局部呈互层状;上部以浅灰绿色绿泥绢云千枚岩为主,间夹变粉砂岩、变细砂岩透镜体或条带。其中矿区东部则以变细砂岩、变粉砂岩为主,夹绿泥绢云千枚岩。本层岩石层理构造不明显,普遍发育黄铁矿化、碳酸盐化蚀变,是矿区主要的含矿层位之一。

第三层(D2t3c):分布于矿区中部,构成阿克萨依向斜核部,为矿区主要标志层。下部为灰色、深灰色薄层灰岩、大理岩化灰岩,夹含炭质绢云千枚岩、钙质千枚岩、变泥质粉砂岩;上部以含生物碎屑灰岩为主,夹薄层大理岩化灰岩,其中矿区南部以薄层大理岩化灰岩、硅质条带灰岩为主(二者均含有少量生物碎屑)。本层下部岩石普遍碎裂岩化、糜棱岩化,为一破碎蚀变带,石英脉、石英闪长岩脉大量侵入其中,热液蚀变强烈,局部具矽卡岩化蚀变,是重要的含矿层位之一。

2.2 构造

2.2.1 褶皱

5f6867deb39a7_html_5fc9d2bae109b609.jpg 区内主体褶皱构造为阿克萨依向斜,控制了托克萨雷组各岩性段的分布。由于受周围三个岩体的侧挤作用以及区域动力影响,其轴迹发生弯转呈反“S”型(见图2),南北拉伸长,东西压扁强。总体呈近南北向展布,至矿区北端向西弯转并仰起,仰起端枢纽产状为倾伏向110°,倾角85°。

矿区位于该向斜北段,出露长度约5千米,两翼产状同斜,多东倾,局部西倾,倾角陡、局部直立。两翼次级褶皱、揉皱、劈理极为发育。该褶皱是区内的主体构造,它控制了区内岩性的分布,层间拆离破碎带控制了与金矿化有密切关系的中酸性脉岩的展布方向,是区内控矿构造之一。

2.2.2断裂

矿区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主要为近南北向的层间断裂((F1、F2))及沿断裂形成的韧性剪切带,其次为北西向和北东向小断裂。

1.层间断裂(F1、F2)

分布在向斜东西两翼托克萨雷组第三岩性段第二层与第三层面间,为层间拆离破碎带。其性质以韧性剪切为特征,无明显位移,以层间滑动为主。控制长度大于5千米,倾向东,倾角70°~85°。呈弧形,近南北向舒缓波状延伸,向南、向北延出图外。断裂均发育在不同岩性界面附近,具有多期次活动的特点,是区内控矿构造之一。

2.韧性剪切带

位于矿区F1、F2断裂之间并与之平行,呈舒缓反“S”型,向南、北延出区外。长度大于5千米,宽50~200米,走向5°~20°,倾向东,倾角75°~85°。带内地层为主要为中泥盆统托克萨雷组第三岩性段第三层(D2t3c),岩石强烈片理化、碎裂岩化、糜棱岩化,蚀变强,中酸性脉岩发育,均沿层间剪切裂隙侵入,走向同区内构造线一致,是韧性剪切带特征的主要标志。

2.3岩浆岩

区内仅出露有少量岩浆岩,分布于矿区西部,为萨热乌增岩体之东缘部分,侵位于中泥盆统托克萨雷组中。岩体组份简单均一,主要由黑云英闪岩组成,少量角闪英闪岩、石英闪长岩。区内中酸性脉岩发育,主要有石英脉、石英闪长岩脉、斜长花岗岩脉,及少量细粒闪长岩脉、闪长玢岩脉等。其中石英脉、石英闪长岩脉与金矿化关系密切。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阿克萨依金赋矿地层主要为中泥盆统托克萨雷组第三岩性段的第三层(D2t3c)、第二层(D2t3b),岩性为薄层状灰岩、绢云绿泥千枚岩、变粉砂岩、变砂岩、变钙质粉砂岩夹绢云千枚岩、钙质千枚岩等。含矿岩石主要为石英闪长岩脉、石英脉和蚀变千枚岩、变粉砂岩和灰岩。

经地表槽探工程揭露和钻探工程控制,共圈出12个不同规模的矿体,编号为Ⅰ-1、Ⅰ-2、Ⅰ-3、Ⅰ-4、Ⅰ-5、Ⅱ-1、Ⅱ-2、Ⅲ-1、Ⅲ-2、Ⅲ-3、Ⅲ-4、Ⅲ-5,其中Ⅰ-5和Ⅲ-5矿体为隐伏矿体。矿体一般呈较规则脉状、分枝脉状或透镜体状,沿走向具膨缩、分枝复合、尖灭再现,横向平行侧列分布。矿体分布主要沿北北东向展布、向北东陡倾、倾角50~86°。

Ⅰ-1号矿体是矿区主要金矿体,占总资源量的31.61%。矿体分布于0N~5N线间,由20个工程(探槽11条,钻孔9个)控制。矿体长约315米,控制斜深35~140米。矿体倾向75°~96°,倾角55°~71°。矿体厚度变化0.87-3.92米,矿石Au品位变化1.03-3.19×10-6。矿体呈规则脉状,沿走向具膨缩、分枝变化,呈舒缓波状延伸。

3.2 矿石特征

矿石类型地表以氧化矿石为主,深部为原生矿石。矿石按自然类型,可分为脉状矿石、浸染状矿石、蜂窝状矿石。矿石结构以粒状结构为主,其次为交代结构、包晶结构、交错结构和压碎结构。

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铁矿、褐铁矿及少量黄铜矿、磁铁矿、方铅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斜长石、绢云母、绿泥石、方解石、黑云母、白云母等。黄铁矿、褐铁矿、石英是重要的载金矿物。

3.3围岩蚀变

近矿围岩蚀变强烈,蚀变类型多,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矽卡岩化、褐铁矿化、碳酸盐化、高岭土化等,其中碳酸盐化、矽卡岩化主要形成于热液期。高岭土化、褐铁矿化等分布于地表氧化带中。

4 找矿标志

1.岩浆岩标志:区内华力西晚期第一侵入次黑云英闪岩外接触带,石英闪长岩脉、石英脉密集分布地段,为良好的直接找矿标志。

2.构造标志:区内金矿体分布在韧性剪切带内,宽度数十厘米至数米,近矿围岩蚀变明显,带内岩石强烈片理化、碎裂岩化、糜棱岩化,中酸性脉岩发育,均沿层间剪切裂隙侵入,走向同区内构造线一致,是重要的构造找矿标志。

3.地层标志。区内金矿赋存于中泥盆统托克萨雷组第三岩性(D2t3)为一套陆源碎屑岩夹碳酸盐、硅质岩沉积建造,蚀变千枚岩、变粉砂岩和灰岩是矿区重要的含矿岩石,也是区内重要的地层找矿标志。

4.围岩蚀变标志:区内矿化蚀变,岩性,构造带表现明显,石英脉、石英闪长岩出露处均可见褐铁矿化现象,地表围岩可以看到高岭土化、褐铁矿化等标志。

参考文献

[1] 何国琦,李茂松,刘德权,等.中国新疆古生代地壳演化及成矿[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香港: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1994.

[2] 李天德,波里扬斯基 B H.中国和哈萨克斯坦阿尔泰大地构造及地壳演化[J].新疆地质,2001,19(1):27-32

[3] 韩礼余,等. 新疆哈巴河县阿克萨依金矿区详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