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龄前儿童教育趋势的幼儿园建筑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7
/ 2

基于学龄前儿童教育趋势的幼儿园建筑设计

叶玉涵

身份证号码 445321198901022***

摘 要:当前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上涨,对幼儿园的各方面设施配置以及建筑设计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工作是幼儿心理发育和成熟的重要阶段,因此对幼儿园的建筑设计风格以及功能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本文针对学龄前儿童教育趋势条件下幼儿园的建筑设计工作展开了全面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各个方面建筑设计要点,为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教育;幼儿园;建筑设计

现阶段,在我国很多地区一些幼儿园建筑设计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尤其对于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工作来讲,对自身周围建筑的设计有着较高的要求,要充分保证幼儿园的建筑设计,充分符合学龄前儿童的心理成长的要求,让学龄前儿童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可以通过幼儿园周围的建筑给自身的思想一定的启发。通过针对性的幼儿园建筑设计风格的呈现,可以为学龄前的儿童提供出一个更加舒适到学习和生活环境,因此有益于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育和成长。

1.幼儿园建筑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在我国很多地区的幼儿园建筑设计工作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和欠缺,在幼儿园的建筑设计工作中,通常只考虑到建筑设计的功能性,但是其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仍然较多。在建筑设计工作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学龄前儿童所需要的活动空间形式,没有依照幼儿的心理需求来展开针对性设计。学龄前的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经常需要与各种游戏活动以及实践操作为主。对于幼儿园建筑设计师来讲,必须要从幼儿到思想角度上出发,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观察学龄前儿童的各种行为。比如,某些爱动的孩子喜欢不停的跑动、跳跃、攀爬等。因此,在建筑设计方面需要以学生的日常活动习性作为出发点,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迎合幼儿的多动性需求,为幼儿提供出更多活动空间。但是当前我国很多地区幼儿园在空间的设计方式上存在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少幼儿的交往空间。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讲,相互之间的交往对于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但是这一问题却被幼儿园建筑设计工作人员所忽略。人们通常认为交往仅是成人之间的一种交际性行为,很显然这一观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讲,在入园过程中都具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发展的重心倾向,需要通过一些集体性的生活磨练,让幼儿逐步感受到他人的存在,进而和其他的幼儿之间形成一种友爱友善的关系,同时和其他幼儿之间共同遵守一些生活当中的规则,以此培养起幼儿的生活习惯以及日常学习态度,形成心理上的一种过渡。因此,对于学龄前幼儿教育工作来讲,必须要为幼儿提供出必要的交往空间。 第二,现代幼儿教育活动中认为高质量的幼儿教育。首先,应该是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有效结合以及密切合作,尤其是需要取得家长在幼儿教育方面的配合,需要幼儿的家长有效融入到整个幼教机构的教育工作当中,共同实现幼儿的教育工作。但是由于很多幼儿园在建筑设计工作中空间场地比较有限,进而没有设定出专用的亲子活动空间,这一问题直接造成了幼儿和教师以及家长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大多数情况下家长接送孩子只到学校的门口,而无法进入到幼儿园内部,因此家长参与幼儿教育活动的目标则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1]

2 学龄前儿童教育趋势的幼儿园建筑设计策略

2.1幼儿园室内活动空间设计

由于受到幼儿园传统室内活动空间设计存在的局限性,相关设计工作人员对这一设计理念进行了有效转变,有效采取了幼儿园不同活动单元相组合的建筑设计方法,为幼儿提供出更多活动和相互交流的空间。这种单元组合的建筑这一方式,不再强调班组相互之间必须要严格分离,而是充分尊重儿童到自由活动与和谐活动的顺序原则,要让儿童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在教育工作计划当中,主要是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身心的发展程度,制定出必要的幼儿教育计划,并且需要对其进行分组教学。在针对学龄前儿童教育工作来讲,必须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儿童的兴趣方向以及学习能力等,要合理安排儿童和其他儿童之间的和谐交流以及游戏,这样可以保证儿童和其他人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共存关系,不断获取集体生活经验,让儿童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 多组式活动单元当中,主要包含了若干小规模的班级活动室空间,各个活动室内部不再设置单独的卧室或者卫生间等,主要是作为儿童进行一些小活动量的游戏或者学习。当组织大量学生进行一起活动或者游戏时,需要在一个面积更大的空间室内环境下来加以开展,主要的游戏室空间和卫生间是各个小班所共用。通过这种建筑设计方法,可以实现班级教学之间的有效结合,不但可以为儿童提供出更多充足的活动和交流空间,同时还可以保证不同智力水平,不同发育阶段以及不同性格特点的幼儿,可以在特殊的建筑空间环境下得到身心和智力的全面发展[2]

2.2活动单元复合空间设计

通过多组式单元设计方式,比较适合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和教学,当面临幼儿教师数量不足以及空间场地有限条件下,可以对现有的活动单元设计方式进行有效变通,通过活动单元复合空间的设计模式,可以有效实现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教学效果。在传统的学龄前幼儿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根据大纲当中的制定课程内容,对班级的幼儿展开集体性教学活动,而幼儿自身并没有多余的选择机会,当活动室只安排同一种课程时只涉及到一种游戏,则儿童的心理会产生厌倦的现象,这也符合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由于某些学龄前儿童在自身的注意力和稳定性上相对较弱,因此无法将注意力长时间进行集中在学习和活动当中,很容易产生分心现象,因此教学计划必须要通过多元化的。

活动构成以此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要求。在幼儿园的活动室空间设计工作中,需要根据儿童的性格特点以及各自不同喜好的要求适当的增加一些临时性的活动空间,同时还可以考虑一些具有特殊需求的儿童群体。比如,儿童的午睡时间通常保证在一两小时左右,一些儿童午睡的时间相对较短,可以在临时活动室当中来进行活动,而不会影响到其他儿童的休息。在自由活动过程中,为一些有特殊需求的儿童提供出一些独立的活动空间,如某些儿童喜欢画画等,可以为儿童提供出独立的绘画活动空间,也可以根据不同儿童的心理状态可以为其提供出适合自身的活动空间。 在幼儿园的复合空间建筑设计方法当中,可以通过降低幼儿园建筑的局部顶面高度,提高局部地板高度,以墙体的凹凸情况不同将其设计成若干个小型的活动空间。在已有的建筑结构形式下,可以通过空间的灵活划分以及在室内空间布置出相应的装饰物,比如彩带、气球等,来实现空间渲染的效果,为儿童营造出一个更佳惬意和舒适的活动环境。同时还可以有效运用室内照明营造出一种明暗不同的室内空间环境,可以在地面上涂刷不同的色彩,形成一种视觉划分的效果,形成一种更高质量的儿童活动空间[3]

3.结语:

由此可以看出,在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活动中,针对幼儿园的建筑设计工作,必须要充分迎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状态,需要根据儿童日常活动和学习过程中的不同需求,对建筑体进行灵活设计和划分,要为儿童提供出更多的活动空间,保证儿童具有一个更加优美和舒适性的学习活动环境,有效提高学龄前儿童教育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效果,同时也满足儿童的身心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吴剑.仿生元素在学龄前儿童活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50):156-157.

[2]赵虎,李志民.空间环境演变历程下我国幼儿园建筑研究综述——以1957年—2017年的探索与实践为例[J].华中建筑,2018,36(12):9-14.

[3]常明.结合幼儿园设计特点论某幼儿园设计的可行性[J].山西建筑,2018,44(0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