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釉下五彩与景德镇浅绛彩的装饰对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4
/ 2

醴陵釉下五彩与景德镇浅绛彩的装饰对比

黄雪枫 成语 程子玉

景德镇陶瓷大学 研究生院 江西景德镇 邮编: 333000

摘要: 清末民国初年,中国陶瓷进入到明显的衰弱的阶段。但是在此期间却诞生了醴陵釉下五彩与景德镇浅绛彩为新品种。两者分别在官窑和民窑发展的历史转变中诞生,均继承吸收中国纸娟画,并将其运用,与中国彩瓷结合。但是醴陵釉下五彩与景德镇浅绛彩在装饰的方式与装饰的设计上有明显的不同之处与相同之处,分析比较两者的同异可以探讨不同地域之间的装饰差异,丰富装饰思路,以及它们对后世装饰的影响。

关键词:醴陵釉下五彩 景德镇浅绛彩 装饰 对比

釉下五彩是在釉下绘制多彩,在当时,它由画师先用适合的油墨加乳香油绘制线条,后填入色剂,再在绘制完成的素坯上施以透明釉,经1280度以上高温烧成。浅绛彩是一种与粉彩瓷绘装饰工艺、风格相异的釉上彩瓷新品种。各种色料不用含坤的玻璃白打底,所以无粉质感且彩层薄。

一、装饰方式的对比

一) 追求“分水”设色的效果对比

醴陵釉下五彩与景德镇浅绛彩都是运用毛笔工具分进行绘画,两者都有意识追求“分水”效果。但是由于绘画材料的不同,绘画方式的不同,所呈现的质感是不尽相同的。

浅绛彩是用毛笔蘸取低温瓷绘色料混合乳香油勾勒外形线,之后蘸取流动水料在白色瓷胎上绘制国画,因为烧成后的釉面光洁,釉上彩不易发散,这就导致画师不仅需要毛笔用国画的技法绘制出大概形状,还需要用到海绵随着物体结构,根据最终效果,轻轻擦拭,达到一种类似“分水”,但并非正真“分水”的层次效果。由于浅绛彩是釉上彩,又经过海绵擦拭,虽然追求“分水”效果,但是水分感不足,略显单薄。且没有釉层保护,浅绛彩上的彩饰不易保存。就算是烧成后的成品,上面的色彩也容易由于存放时间长画面模糊、剐蹭少色等因素渐渐缺失。后世看到的完整崭新的浅绛彩往往经过“挂彩”,即重新补全画面再重新烧制。

醴陵釉下五彩是用毛笔蘸取水料在素坯上绘制。素坯并未施釉烧成瓷,分子间孔隙大,表层不如瓷胎光滑,极易吸水上色。画师先用油烟墨加乳香油调剂成黑色的色料绘制成线稿,在墨线的范围内用真正意义上,与绘制釉下青花彩一样的“分水”技法绘制,由于油性的墨线能够堵住水料不扩散,因此能保证画面层次清晰。在绘制完成后施以一层透明釉烧成,由于釉层的存在,釉下的色彩永不退色,而且润泽的釉层能增强画面的水分感,优化色彩对人的视觉感。

(二)“骨法用笔”的不同表达的效果对比

线条的表达中国纸绢绘画中最重要的表达元素之一,而“骨法用笔”则是评价线条好坏的标准。“骨法用笔”实际上是说在中国画的会之中,线条作为“骨架”支撑起绘画元素的结构,并能表达绘画元素的状态。这一评价线条的标准也被运用到瓷绘中来。醴陵釉下五彩与景德镇浅绛彩绘制第一步均经历的勾绘线条,线条勾勒都讲究“骨法用笔”,但线条最后的存在效果是不同的。

浅绛彩的线条因为由低温瓷绘色料为发色,经过低温烧成后以墨色、赤色等有色彩的形式保留在最终画面上。这使得元素的敷色与线条共成为一个整体块面存在。而釉下五彩则用油烟墨为线条,经施釉后高温烧成,油墨消失,线条在有色的敷色上以留白的形式存在。这使得元素被分成小的块面。如下图所示:

5f5ed474d68cf_html_b03c1780a5f4d251.gif5f5ed474d68cf_html_db6d4446760a7419.gif

(清末浅绛彩)

(清末釉下五彩)

5f5ed474d68cf_html_c067c1108935e954.jpg5f5ed474d68cf_html_e78f7e3c714dd3fe.jpg

从清代浅绛彩与清代釉下五彩的局部花叶描绘上来看,两者的线条均能看出采用了“钉头鼠尾”的线条形式,但是不同的是一个以留色存在一个以留白存在。这两件作品元素实物大小比较上,浅绛彩为中小型,釉下五彩是中大型。可以看出:在小型的元素上表现出浓淡色彩相适的线条,可以在颜色较浅的小色块上增加元素的装饰细节。在中大型的元素上留白处理粗细相适的线条,可以在颜色较深大色块上增加元素的装饰细节。

二、装饰画面设计

(一)装饰题材与表达

浅绛彩与釉下五彩大量吸收了中国画在纸绢上的文人画题材与传统的一些以吉祥寓意为代表的陶瓷装饰题材。浅絳彩瓷画芝术的分 类,按照传统中国画画科的分类,一般可分为:浅绛彩山水瓷绘、浅绛彩人物瓷绘、浅绛彩花鸟瓷绘等。值得一提的在纸绢国画中不仅有对画面的展示,还会在画面中提上与画面意境相符合的诗文。浅绛彩也吸收这一特征,会在画面上题写诗文并署名作者。这意味着浅绛彩创作需要作者拥有创作诗、书、画的综合艺术水平,浅绛彩如同纸绢绘画一样,由文人以瓷为材料独立创作。后世留存多的,同时也是艺术价值最高的是写意山水瓷绘。这一类绘画大量吸收了元代人文画的山水意境。也正因为吸收大量人文画创作题材,浅绛彩的风格更趋向于对个性的表达,充满着文人的情调与意趣。对如下图清代浅绛彩名家汪晓棠的作品:

此件作品绘制在笔筒上,主要的元素是松木、山峦、江水。松木与山林之间矗立着人家,整幅画面充满着幽静、隐世之感,在笔筒的上角题写了符合意境的诗文。结合清末中国动荡的背景,表述了画家对藏于乱世的个人情怀。

釉下五彩的装饰题材题材以花鸟为多,山水、人物故事亦有之。虽然同样以绢本国画为基础,但更多偏向工笔画,且不一定有诗。与浅绛彩绘画题材相比,它吸收了大量人们在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动植物。鸟的种类极多,有燕、鹤、雀、鸭、鹅、雁、鹤、白臂、雉鸡、八哥等等;植物花舟也多是人们常见的品种,比如牵牛花、向日奠、荷花、菊花、兰花、竹枝等。由于瓷绘的题材紧紧结合人们生活,因此乡土气息更胜,更加接地气。如下图清代釉下五彩《凉瓜飞雀瓶》所示:

画面的主要元素是藤曼,藤曼下生长的凉瓜,绕凉瓜飞行的麻雀。整幅画面生动活泼,倒像描绘了农家百姓生活中自然情趣的一瞬,画面上没有诗文,但是生活的趣味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样是清末动荡的背景,却有表达乐观与积极生活之意。

三、 醴陵釉下五彩与景德镇浅绛彩装饰后续发展与影响

醴陵釉下五彩与景德镇浅绛彩存世时间都不长,这是环境因素和自身因素导致的。

其一,环境因素是:清政府的倒台,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国内陶瓷生产场所被破坏,陶瓷生产难以持续维系。国民总体贫困,温饱难顾,国内陶瓷市场日渐萧条,陶瓷销售难以为继。

其二,自身因素是:醴陵釉下五彩由政府扶持的瓷业公司生产,对于当时陶瓷市场而言,投入成本过多、绘制过程过精、烧成步骤过复杂,市场购买力不足。景德镇浅绛彩在民间崛起,有名气的文人瓷绘会被购买,但是瓷绘色料不能支持其长久保存画面,故逐渐在后期被新粉彩取代。在这多方因素的影响下釉下五彩瓷与浅绛彩如同昙花一现般很快就消失了。但是它们对中国陶瓷装饰的影响非常深远。

参考文献:

[1] 清末至民国初年醴陵窑及其产品 丁送来

[2] 醴陵釉下彩瓷的渊源与传承关系研究 龙芝兰 刘睿婷

[3] 清末醴陵瓷业改革研究 曹媛

作者简介:黄雪枫(1997.3—)女,江西南昌人,学生,硕士研究生,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生院,主要从事陶瓷艺术设计陶瓷装饰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