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活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4
/ 2

探究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活力

叶青

安徽省铜陵市实验小学 244000

兴趣是一个人认识、探究事物或爱好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标志着一个人参加某种活动的积极性。早在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强调过兴趣的重要性。他说:“知之不如好知,好知不如乐知。”所以由古至今,无论学习什么,都要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才能达到学进学好学透的目的。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一旦拥有饱满的探究学习兴趣,便会对学习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学习,坚持不懈地与学习中的困难作斗争,不再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那么,怎样提高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学生探究式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前提。

21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作为语文教学,必须提高对信息、文字处理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很高的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因此,教师应不断学习,博览群书,丰富信息量,做到“成竹在胸”。只有掌握新鲜事物的本质,只有学习新的内容,学生就会感兴趣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以免让学生失望。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问题置之不理,只忙教学进度,会使学生失去信心,教学效果必然不佳,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得不到培养。所以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前提。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

1、开展游戏,寓教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做游戏”、“听故事”等趣味性强的活动。对于“归类识字”、“找朋友”、“换衣服”等游戏,利于学生掌握汉字规律,把握学习方法。但是,不同的游戏有不同的妙用。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审时度势,合理选择,以取得最佳的效果。如果在分析字形的过程中采用,则可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若在复习时使用,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如学“戴”这个生字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教师在巩固时设计了一项有趣的“接力赛”训练。教师在黑板上画四个较大的田字格,让四组小朋友按笔顺和间架分别上来写“燕”字,一人只能写一笔,看哪个组写得又对、又好、又快,让大家来评议。于是,四组小朋友在“加油!加油!”声中开展了竞赛。大家都知道,不但上去写的速度要快,而且这一笔要写得好。和其他小朋友已写的笔画要配合匀称。有的小朋友写好了,一看整体不美了,连忙擦掉再写。竞赛结束,全班评议时更是要求严格,各不相让,把怎样写才能把“戴”字这个相当难写的字写好,分析得头头是道,在每位小朋友的思想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识字写字教学的设计是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的,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学生以高涨的情绪,自觉主动地去关注这个字的写法,不仅出色地达到了认知和能力的教学目标,而且使学生的情意也获得良好发展。这种效果,是教师的单向指导讲解无法达到的。

2、画中求悟,贴图激趣。

学生若长时间正襟危坐地聆听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授会导致神经紧张,降低学习效率。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开展一些学习活动,可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活力。在执教古诗《村居》这首诗时,老师在指导读解诗句后,请一位小朋友在黑板上画“草长莺飞二月天”的诗意。小朋友便用绿色的粉笔画了几棵茂盛的草和飞舞的黄莺,并解释说:“已到二月份,春天来啦,小草长出来了,黄莺也快乐地飞舞着。”老师说:“意思你理解了,小朋友们对画还有什么意见吗?”一位学生说:“他画的草太高了,二月是早春,草不能一下子长那么高,应该是小草的嫩芽。”于是老师请这位学生上讲台改,改后让他接着绘出“拂堤杨柳醉春烟”的诗意。这时,又有一位学生说:“老师,还有一样东西没画上:春风。”老师说:“你能把春风画下来吗?”学生上前在黑板上用白色的粉笔在柳树枝条的上方画了几条斜线。老师乘机启发:“噢,这就是风!(众笑)可是春风看不见呀!想一想,怎样画能使人感到在刮风?”这位学生灵机一动便把斜线擦掉,画上了被风吹斜的柳条。小朋友在老师循循善诱的启发下,聪明地想出了风是看不见的,风从左边吹来,柳条向右边倾斜,不就看见了!这就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使学生在轻松快乐中获取了新知识。

3、发挥媒体,创设情境。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兴趣是情感、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心理学家拉扎勒斯说:“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等特点,以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将久远、陌生、抽象的事物变得可近、形象、生动,给学生以新奇、醒目的视听感官刺激,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起持久高涨的学习情绪。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理解“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这句是文章的重点,在教学时可先出示竹叶、梅花的图片,提出问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特点,然后分别播放媒体画面中“小鸡和小狗在雪地上画画”的生动场面,并定格住小鸡和小狗留在雪地上的脚印,引导学生进行多媒体和投影片对比,从而使他们明白:为什么课文中会说“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原来是指小鸡和小狗留在雪地上的脚印像竹叶、梅花。在讲解词语“一群”的意思时,利用画面的直观性,播放这些小动物地雪地上一起画画的情景,使学生很快明白这个词的含义。多媒体能为教学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润物无声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

三、依托文本,拓展延伸。

1、扩大表演参与面。

世界是形象的,但描述这个世界的课文却是抽象的文字符号。也许是这样的原因,孩子们总是喜欢动手摆弄或亲身表演,通过各种表演操作获得自觉的,没有负担的,轻松愉快而有感受深刻的认识,使课堂变成展现自由精神的舞台,充满孩子们的生命活力。如在教学《青蛙卖泥塘》这一课时,可以小组合作探究,作分组表演活动。角色分别是:青蛙、老牛、野鸭、小鸟、蝴蝶、小兔、小猴、小狐狸。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来表演,课文第10自然段的内容可以结合前文,自己想象画面,设计合理内容演一演。所以,一定要认真读书,仔细琢磨,读懂了,也就自然能演了。教师还要规定:除了对话,其余的动作、神态等,尽量“表演”出来。分组之前,先各自认真读书,准备表演。然后,让学生离开座位,各组自己找地方抓紧排练。学生拿着课本,读读、演演、议议,学生有着浓厚的探究兴趣,课堂里呈现出一派生动活泼的场面。

2、趣味作业的设计。

“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情感的体验,必然会产生乐做的探究兴趣。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好表现的天性,可设计一写趣味性的作业。

⑴画一画。如学习《荷叶圆圆》一课,借助想象把一些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静态的文字变成优美生动的图画。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还培养了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⑵编一编。低年级学生爱听故事爱讲故事。学习了新词语如“练习、参加、冠军、得意”,就让学生用这些词语编一段故事。学完《蜘蛛开店》《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等故事性强的课文后,就让学生练习续编故事。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编出的故事千奇百怪,激活了他们的个性和思维的创造性。

⑶读一读。童话故事是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也是现实生活中重要的语文教育资源。为此,可以要求学生每周阅读2——3篇童话故事,并用开“故事会”的方式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使读童话故事成为每个学生生活中的必需。这样很好的帮助学生积累了语言材料,积淀了语感经验,丰富了他们的“心理词典”。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是教育科研领域的一个新课题,它改变传统的“灌输”、“识记”的填鸭式教学,鼓励学生投入到生活,亲自实践、自主选择、主动探究,它充分尊重儿童的生活,儿童的探究本能和兴趣,给予每个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广阔空间,在小学低年级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调动他们探究的积极性并设法保持和强化。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是一种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认识倾向,也是推动孩子们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心理动力源。为了达到小学语文教育目标,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从多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语文探究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活力,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将这种情感体验化成学习语文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者简介:

叶青(1982.9),女,安徽省铜陵市人,安徽省铜陵市实验小学,本科,小学一级教师,专业方向:小学语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