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的安全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1
/ 3

浅析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的安全管理

滕安华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世纪大道 180号 天津市 300270

摘要:石油作为重要的能源储备,是影响国家整体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在进行石油化工项目工程有效开发的过程中,为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以及实现整体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相关单位需要做好建设现场环境的管理工作。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做好安全的防护和管理工作,从而保证所构建的建设环境更加的安全,确保各项施工工艺稳定的进行。

关键词:石油化工建设项目安全管理;措施

1.项目建设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程项目建设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建设数目的不断增加,建筑工程行业、石油化工建设生产行业等诸多生产建设领域或多或少的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安全生产管理问题,在给区域经济的发展、施工工作人员人生财产全损失甚至施工项目所在地周围环境带来较大不良影响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行业不安全、不规范和不科学等较差的印象,给企业形象品牌的塑造和国民幸福生活度的提升等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工程项目建设工期要求进一步提高,而工程项目建设企业很有可能为满足工程项目建设合同工期要求,而出现实际建造过程中偷工减料等行为,给工程项目的建造质量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不论是从宏观还是从微观分析,进一步强化项目建设的安全管理都有其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2.石油化工项目建设安全管理现状与问题

2.1安全生产意识薄弱

通常情况下,生产建设企业出现质量问题、安全问题或进度管理不善等诸多问题大多是人为因素,而人作为企业生产建设过程中主观能动性较强的主体,能给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的安全管理带来较大的不稳定影响。在石油化工工程项目的实际建设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建设意识较为薄弱是造成工程项目建设出现安全管理问题的最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在石油化工工程项目的实际建设施工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高空作业、用火作业、用电作业、吊装作业等高危作业行为,而作业环境的复杂又进一步增加了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的安全隐患。在此过程中,施工工作人员和管理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管理意识的薄弱,就会极大程度地增加工人不安全操作和不安全行为的可能性,进而给工程项目建设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2.2安全管理体系问题

石化企业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体系主要是从人员的配置和综合素质,以及机构设置等多个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部分施工企业没有设置专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机构或是将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机构设置到其他的的部门,现场施工只是侧重施工质量和进度,造成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出现缺失;第二,部分施工作业未能配备相应的安全管理工作人员,还有些管理人员身兼数职,没有在安全监督作业中发挥相应的作用。此外,现场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只是单一的由安全工作人员负责,其他人员对安全管理工作要求不了解,未能积极的参与到整个管理作业中,使得现场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没有落实到实处;第三,从施工安全管理配置的人员专业知识背景分析而言,存在着管理人员不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没有经过业务培训,所以不能够从其他部门随意进行调配,致使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存在综合素质不高,为具备相应的安全管理知识和经验,以及能力,对整个施工项目没有起到一定的安全监督管理作用。第四,安全运行体系流于形式化,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由于应急预案没有针对性,也没有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相应的应急演练,不具备无应急的演练记录与效果评估;没有依照计划组织进行安全技能培训,其培训的相应记录也不够完善,并未覆盖全员。安全保护仪器的配置也不够齐全,没有进行定期校验。

2.3安全监管问题

石油化工现场施工安全监督管理不到位是造成安全事故问题的原因之一。其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首先,部分施工企业对施工安全管理意识缺乏认知,常以为施工工程外包后,可以将安全风险进行剥离,没有强化现场施工的安全监管工作,未及时的消除施工安全管理隐患。其次,一些监理工作机构没有履行安全职责,为依照施工合同的具体要求对施工项目安全进行相应的监管,同时部分监理工作人员履职能力比较差,对于施工与监理工作规范了解不多,其安全风向的识别能力不足,对现场施工违章作业等安全问题没有进行合理的监管。最后,很多建设单位对于使用企业现场安全作业管理状况检查和处理较多。但是部分施工企业自主管理,以及安全运行方面监督检查工作不到位,没能系统的了解和掌握施工安全整体的管理能力水平。

2.4管理人员素质薄弱,专业性有待提升

在石化工程领域,管理人员自身素质是决定整体工作效果的关键要素。然而,就目前来讲,在开展现场作业的过程中,管理人员所呈现的责任意识,在管理工作方面所呈现的专业素养整体来讲有待进一步提升。否则将严重影响现场管理的工作进度,同时也会因为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而诱发各类的风险。因此,针对上述问题,相关单位需要根据当前市场在管理工作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并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提出科学的应对措施,从而为构建一个安全性的建设环境提供有力支撑。

2.5职责分工不明确

石油化工企业职责分工不明确是造成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出现安全问题的又一重要原因。在绝大部分情况下,石油化工企业在进行工程项目建设和生产管理过程中,往往都存在着员工工作内容相互重叠、职责权限分工不明确等诸多问题。而在石油化工工程项目的建设施工过程中,诸多施工工作人员并不清楚自己的岗位职责,且该项目的建设存在较大的复杂性,各施工工序之间的专业协调往往会因为施工工作人员职责分工的不明确而造成一定的脱节现象,施工技术交底、图纸交底及会签等的不明确很容易造成工程项目建设在出现安全管理问题时相互推诿、扯皮,进而造成工作效率低下且难以及时解决出现问题的情形,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突发的安全事故行为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而进一步增大不良影响的后果。

3.石油化工项目建设安全管理的有效策略

3.1更新管理理念,健全管理机制

为规范现场管理工作,相关单位在针对石化工程开展建设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对具体的管理理念进行更新。首先,加强安全管理的思想重视。在注重施工的同时也要清楚的意识到现场环境对工程的整体作业进度和施工质量所造成的影响。其次,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贯彻全过程管理理念。将安全管理积极的贯彻和落实到工程建设现场的各个环节当中。同时,围绕安全管理就具体的管理机制进行完善。针对石化工程的具体建设要求,对具体的工作流程进行明确,合理的确定管理范围,科学制定管理标准。以便管理人员在具体针对现场环境开展安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按照正确的体制导向对具体的管理操作进行规范。

3.2构建现代化体系,实现精细化管理

在具体开展现场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相关单位需要注重管理体系的创新。首先,加强技术手段的引进与更新。积极引进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构建现代化的管理体系。针对石化工程现场作业所涉及的要素,包括材料的采购与存储、设备的安装与调试,以及石油能源的炼化处理等,合理设置管理模块,实现分层管理,从而保证安全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在现代化管理体系的支撑下,不断地对管理功能和覆盖面进行完善,从而有效地达到精细化的管理目的。此外,利用信息化手段对现场环境的监控体系进行完善。构建智能化的监控中心,对现场环境进行自动化监控。针对环境中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智能分析,并设置警报装置,以便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发现环境中潜藏的风险隐患,通过统筹指导作业人员实现风险的快速规避,有效控制风险成本,保障工程进度得以顺利进行。

3.3做好风险防控,加强检查力度

在针对化工工程实施现场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树立良好的风险意识,遵循先预防后治理的理念,做好现场环境风险的有效防控。首先,通过环境调研等多种举措分析现场环境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之后,结合以往的管理经验,对具体的预防方案进行合理制定。以便在风险发生的时候,管理人员能够遵循具体的处理方案对风险隐患进行检测与规避。同时,加强检查力度。成立现场环境检查的专门小组,对组内成员的具体工作职能进行明确。并根据工程的施工作业进度对具体的检查周期进行明确。组织检查小组规范性的开展现场环境的检查工作,明确具体的检查内容,其中包括对设备的调试,以及故障隐患的分析,线路风险的排查等。不仅如此,做好防护品数量和品质的检查,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补充与替换,从而构建一个相对安全的作业环境,保障现场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最大限度降低事故的发生。

3.4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石化施工企业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状况,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体系制度,应从施工企业全过程作业中,将被动性的安全管理工作转为自主性的管理模式。第一,完善施工企业准入制度和选择机制,并高度重视和解决施工企业良莠不齐的问题;第二,完善施工企业监管方式和手段,解决“以包代管、包而不管、管而不严”的安全问题。如加强施工企业安全费用方面的监管,并落实施工企业安全主体管理责任等;第三,加强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的绩效评价,并解决施工企业绩效评价工作的不全面性和评价结果深度不足等问题。如完善施工企业奖惩的机制,并落实和实施施工安全全方位的评价工作,并建立淘汰机制等。第四,依照施工企业情况修改和完善体系文件,并切实感受到系统体系的运行所带来的益处,并自觉自愿的执行。依照相关要求编制对施工应急预案,项目开工前组织相关单位进行应急演练,并安排专人采用文字、图像和影音手段记录演练过程,并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严格计划组织开展安全技能培训,重点培训项目执行的规章制度和标准、项目HSSE管理方案(或HSE作业计划书)、安全技术措施、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等内容,并将培训和考试记录报送建设单位工程管理部门和安全部门备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施工单位还应配置与生产、科研、经营管理相适应的计量检测设施,制定检定管理方法与规章制度,规定本单位管理的计量器具明细目录及相应的检定证周期,确保应用的非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定期检定。

3.5强化施工过程安全管理

第一,做好施工现场的交底工作。在进行施工作业前,施工企业和建设工程有关负责人需要针对现场中存在的各项危险因素及安全防护措施等情况现场进行交底作业。强化施工现场人员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并及时的对施工中不安全的物质和行为,以及技术状态等进行控制,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安全隐患。第二,风险识别评价。项目各个实施阶段要进行相应的风险识别评价,施工和建设,以及监理等各个单位要不断进行安全风险的评价作业,并识别和施工作业有关的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分析与评估,采取合理的控制措施,保证施工作业安全。第三,强化施工全过程的监督工作。石油化工施工企业对现场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检查与监督。检查的次数和方式应依照工程规模和风险的程度进行确定。在现场可以进行随机的抽查,及时的纠正违章问题。并按照检查的结果,对施工企业结果进行相应的测评。

3.6机具管理措施

(1)根据管道所处的环境选择合适的材料,低温条件下尽量选择耐寒材料,这样既能减少脆性破裂,又能提高其耐用性。另外,选择材料时,根据地形和环境的不同,若有低温现象发生,在选材方面就要更加慎重。(2)防止高温破坏。管道设计中,要确保其安全使用,还要注意高温因素,高温对管道的破坏力也非常强。比如某些金属材料在温度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自行分解。也就是说,在温度达到熔点且持续不变之后,管道材料就可能因为受高温影响而变形或者是直接分解,这样必然会出现破损和泄漏的情况。所以,在设计管道时,要对管材方面进行充分考虑,正确选择不同条件介质应使用的管道材料,这样才不会出现安全问题。

3.7做实安全教育培训

在对石油化工项目施工员工进行安全教育的过程中,项目部管理人员必须严格秉持着三级安全教育理念,根据石油化工项目的独特性质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和不定期安全知识考核。同时,管理人员还可根据施工现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安全培训计划和安全应对措施,增强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此外,项目部安全管理部门还应严格根据项目的实际施工阶段,在参考和学习国内外诸多安全事故发生原因、应对措施的同时,尽可能地强化项目部工作员工的安全防护技能,保证石油化工项目的安全建成。

3.8开展绿色施工技术

开展绿色施工技术是有效提升石油化工项目建设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策略之一。在石油化工项目的实际施工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将绿色结构设计科学应用到项目施工的任一环节,尽最大的努力让科学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切实增加项目部实际施工工作人员的环保理念。在秉持可持续健康发展观念的同时,尽可能地充分利用现有的能源资源,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降低资源浪费和损耗。同时,项目部管理人员还应根据项目的实际施工情况制定相应的节能减排措施,利用高效率低能耗产品设备的使用、降低产品设备的损耗以及对产品进行定期维护检修等诸多手段,减少石油化工项目建设成本支出的同时,也为保证石油化工项目的生产建设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

3.9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提升石油化工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应急管理能力是有效保障项目建设安全的重要手段与途径。提高项目部管理人员的应急管理水平,能有效降低石油化工项目建设过程中突发事件对工程项目建设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和破坏。在对石油化工项目建设进行应急管理的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应严格按照应急管理程序与步骤,从应急资源的相关需求分析出发,在对应急资源进行预先准备的同时,保障应急资源的后续管理,最大限度地减轻或降低突发事故给本项目工程建设带来的不良影响。此外,管理人员还应加大对应急资源的管理与控制,防止应急资源质量不合格而给工程项目建设留下安全隐患。

结论

总之,由于涉及方较多、工程项目复杂和行业特征等诸多因素,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的安全管理任务较为艰巨,制定科学健全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进一步增强员工安全管理意识、强化员工安全教育的同时开展绿色施工技术、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等诸多手段是有效保障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安全完成的重要手段,更能为促进我国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稳健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赶超.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安全管理策略[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8):348.

[2]吴川东.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安全管理策略研究[J].管理观察与探讨,2019(12):85.

[3]王文涛.论石油化工企业施工安全管理[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8,38(21):61-62.

[4]李虎信.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安全管理[J].石油化工建设,2019,41(S1):38-39.

[5]古永安.浅谈石油化工建设工程现场安全管理[J].石化技术,2019,26(12):123,135.

[6]魏志会.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控制及安全管理分析[J].化工管理,2019(35):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