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 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01
/ 2

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 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钟玲 颜洋 (通讯作者)

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 湖北宜昌 443001

【摘要】目的 讨论丁苯酞+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ACI)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ACI患者纳入本次实验,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中60例纳进对照组(单一使用依达拉奉治疗),剩余60例纳进实验组(实施丁苯酞+依达拉奉治疗),比较2组应用价值。结果 2组治疗前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无较无显著差异,经治疗后实验组各项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CI患者实施丁苯酞+依达拉奉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丁苯酞;依达拉奉;急性脑梗死;血管内皮功能

急性脑梗死(ACI)属于临床常见疾病之一,该疾病主要由机体脑部血液产生供应障碍,导致脑部组织诱发缺氧、缺血等状态,进而使脑组织软化、坏死。临床研究显示,该疾病起病较急,发展速度快,可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语音障碍、行走不稳等现象,若未对其实施针对性治疗,严重者可产生意识障碍及头痛,进而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因此针对性该疾病需采取早预防、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水平不断完善,最新研究显示,丁苯酞治疗ACI效果显著,但关于该药物治疗ACI相关文献较少[1]。因此,本文选取该类患者实施丁苯酞+依达拉奉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4月—2020年5月,将120例ACI患者纳入本次实验,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中60例纳进对照组(单一使用依达拉奉治疗),剩余60例纳进实验组(实施丁苯酞+依达拉奉治疗),2组男女比例分别为:29:31、30:30例;年龄分别为50—68岁、49—70岁,平均值分别为(62.71±4.12)岁、(61.92±3.84)岁;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制定标准;(2)经MRI或CT诊断均属于脑梗死;(3)发病48h内院就诊。

排除标准:(1)存在传染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患者;(2)实验过程中退出、无法按时完成实验者。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依达拉奉(先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1341)治疗,剂量:60mg,静脉滴注。实验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丁苯酞(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299)治疗,剂量:0.2g,口服。2周为一个疗程,2组均住院治疗2周。

1.3观察指标

观察2组血管内皮功能,包括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血管内细胞生长因素(EGF),选择Griess法检测血浆NO水平,选择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ET-1和VEGF水平。

1.4统计学处理

全文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分析,其中均数±标准差(5f4dff7a97980_html_56049bc20de46d26.gif ±s)用于表达,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百分比表达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其中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对照组治疗前血管内皮功能指标NO水平分别为(33.62±6.52)umol·L-1、(33.52±4.63)umol·L-1,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t=0.097,P<0.05),治疗后分别为(45.41±4.53)umol·L-1、(35.52±3.11)umol·L-1,差异显著(t=13.942,P<0.05)。

实验组、对照组治疗前ET-1水平分别为(143.52±16.67)pg·mL-1、(145.52±18.31)pg·mL-1,比较无显著差异(t=0.626,P<0.05),治疗后分别为(118.42±6.41)pg·mL-1、(141.53±8.72)pg·mL-1,差异显著(t=16.541,P<0.05)。

实验组、对照组治疗前VEGF水平分别为(376.33±21.41)pg·mL-1、(378.74±23.56)pg·mL-1,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t=0.586,P<0.05),治疗后分别为(321.54±15.24)pg·mL-1、(375.41±21.23)pg·mL-1,差异显著(t=15.967,P<0.05)。

3讨论

现阶段,临床治疗脑梗死主要恢复缺血区脑组织供血、缓解脑部循坏以及防止脑梗死进一步恶化。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住院ACI患者发病后1个月时病死率约为3.3%—5.2%[2]。若患者不及时救治,易加重其神经功能损害,导致预后不佳。

现阶段临床以依达拉奉为常用治疗药物,该药物可通过影响自由基达到抗氧化作用,进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神经功能,该药物众多患者使用后后效果较佳,但部分患者未达到最佳临床治疗效果,存在一定局限性,进而降低临床治疗效率[3]。而丁苯酞可有效弥补上述药物的缺陷,且两者联合应用可起到协同作用,该药物可有效保护脑梗死患者线粒体功能,进而影响氧化应激等导致的神经功能损伤,同时能够有效缓解血管内皮功能和血流动力学,进一步降低缺血低氧相关组织损伤。相关研究显示,上述药物联合使用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血流动力学以及神经功能损伤,且患者28d死亡率可降低至2.08%,同时具有安全性、可行性及可靠性等优势,因在依达拉奉抗氧化基础上,使丁苯酞有效增加抗氧化功能,进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且缓解血流动力学,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率及预后效果

[4]。本文研究显示,2组治疗前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无较无显著差异,经治疗后实验组各项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充分说明ACI患者实施丁苯酞+依达拉奉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综上所述,ACI患者实施丁苯酞+依达拉奉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治疗领域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贝筝,陈怡,龙登毅, 等.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9,27(1):5-9.

[2]赵丽华,洪肖.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血管内皮功能和细胞炎性因子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9,26(9):1114-1118.

[3]王献胜,王伟,刘凤兰, 等.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8,26(3):109-111.

[4]邓玉琴.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J].福建医药杂志,2018,40(4):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