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活 打造美术 学科特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26
/ 2

立足生活 打造美术 学科特色

代凤波

吉林省永吉县口前镇第二小学校 132200

摘要:永吉县口前镇第二小学校根据学校现有资源,注重生活艺术化的美术教学模式,开发了以线描画、易拉罐手工教学为主的系列课程,按照低、中、高学年段制定教学内容,形成了自己的校本课程特色。

关键词:生活;国画;易拉罐;线描画;浮雕泥彩;校本课程

从远古到现代,从孩童到迟暮的老人,人们从来没有放弃对美的追求。大自然中一棵斜倚的小树、日落晕染的草房、弥漫野花的乡间小路、农民那憨态可掬的笑脸……都是画家创作的源泉。这也给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带来了启示——有生活的艺术才是鲜活的,才是有生命力的。生活是激发创作灵感的源泉,是美术特色教育的生命根基。

我校现有16个教学班,学生722名,大多数学生来自于镇边的农村,在近几年的课题研究探索和实践中,我校逐渐形成了以易拉罐手工制作、国画、线描画、泥塑、葫芦画为主的美术特色。

一、激发兴趣,循序渐进

我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很多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家庭条件拮据。而常规美术教学用具开支就占了学生正常教学用品的三分之一,所以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我们深入挖掘教材,并适当对教材进行取舍。适量增加校本课程的开发。因地制宜地上好美术课。以我校为例,书本上的国画课程对于农村学生来讲,能够真正准备齐全这些备品的只在少数,为此,我校将这部分内容放入到国画兴趣小组中进行开展,国画兴趣小组学生的来源是对国画感兴趣,家长支持的。刚开始进行国画教学时,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国画教学严格的技法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国画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采用重体验,轻技法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大胆的根据自己的想象,用毛笔作画。感受国画学习并不是一件枯燥的,无味的事情,逐步培养学生国画学习的兴趣。喜欢国画的孩子越来越多,同时得到了本校教师和家长的支持,国画教学初见成效。在连续六年的县艺术节中我校的国画作品多次获奖。并有部分作品被选送参加省、市艺术节,均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时参加全国少儿美术师生书画赛成绩斐然。我校国画特色教学初见成效。 同时我们将纸牌插接、巧手瓶、易拉罐制作等富有地方特色,结合生活实际的课程资源充实其中。通过不断地尝试,逐渐探索出适合我校的特色教学活动思路和模式。

子课题研究成果展示

5f45f1651ecee_html_373804b5499aa58d.jpg5f45f1651ecee_html_fe0407b36f1a5a96.jpg

二、立足课堂,开发资源

课堂是实现教学任务,完成教学目标的主要场所。所以教师在每一堂课中都要精心设计,从技能培养到情感体验,再到思维的扩展,教师要做好引路者,引导孩子去发现、去探索、去创作,让美术学习兴趣贯穿美术学习的始终。同时,结合永吉县参与教育部规划课题《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策略研究》子课题《学校艺术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策略研究》,创造性地上好每次教研课,每次教研课之后,都会无形的感受孩子们绘画技能和绘画兴趣的提升和飞跃。因此我不放过任何一次教研活动,都要精心选材,认真备课,体现课堂内容的新与活,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结合实际开发美术教学资源,点燃学生创作的灵感。例如:在讲授《精细的描写》一课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利用清明节的时候,回了一趟老家,搜集了农村生活中线条丰富的鸡窝,各种各样的土篮,还有稻草人作为本课的写生物品,学生们都惊奇了,争先恐后的找自己喜欢的物品写生,学生在写生中异常地投入,细心地观察物品。不仅仅运用了写实的手法表现,还运用了大胆夸张的线条进行表现。作品不仅仅写实,而且还很生动传神。同时学生的心灵得到了震撼。一个看似很破旧的土篮,你知道它有哪些经历吗?学生就有这样的感悟:辛苦的篮子,付出的有多大,貌似没有生命力,但是它是有生命的,他的生命充满了无穷的力量!是呀,一件件物品,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如果真的把它看成是有生命的,那你表现的作品一定会很生动,传神。而不是只是原物照般,看什么画什么。

通过这次写生课我深有感悟:现在的美术课堂远离生活,学生多生活在城市。让学生画写生的物品,总是觉得经常见,太熟悉了,找不到学生写生的兴奋点。因此要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生活资源,让生活点燃学生创作的热情,激起孩子创作的火花。

通过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我校开展了以课题研究为契机的校本特色线描画教学,低中年级以线描想象画为主,高年级开展了写生线描画教学,写生线描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写生学生的书包,同学的鞋子,文具盒,衣服,裤子,写生校园一角。。。。。。写生的内容丰富了,线描写生的灵感被点燃。

5f45f1651ecee_html_ca82edc82e893c88.jpg5f45f1651ecee_html_a21468aea9bcb0dc.jpg

子课题研究成果展示

三、构建特色,提升品位

从现在教育发展来看,教育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教和学,更要凸显本校教育教学的特色。美术教学也是这样。所谓特色,就是一种氛围。一种不同于平庸的那种探索、坚持、发展的品质与品位。

(一)集聚精英,构建美术特色小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我们的学生的兴趣更是各不相同。我们学校根据学生各自兴趣,先后成立了特色小组和“新鲁班作坊”手工小组。

易拉罐手工特色是我校校本课程的一部分。易拉罐是生活中很容易找到的材料。我们从最初的简易自行车、花篮、烟灰缸、桌椅的开发,到平面粘贴画(有色、无色,利用材质本身特点)、半浮雕作品的开发,最后发展到壁画创作、立体手工作品的研发。师生们同样经历了探索——彷徨——求教——钻研——创新的过程。经过三年的探索,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易拉罐的特色作品。很多作品成为学校对外的馈赠礼品。

(二)面向全体,陶冶学生美的情操

面对少数人的教育必定会成为没有生命活力的教育。在构建学校美术特色之初,我们便探索适合所有孩子发展的美术教育之路。经过不断地探索我们发现,一支笔、一张纸、一颗富于幻想的童心便会幻化成一张张美丽的图画,一个个美妙天真的世界。最后我们选择了线描这一易于操作、又易于普及的美术特色教学。孩子们从家中找出了破旧的草编鸡筐、年代久远破旧背篓、编制的草鞋、秋季的毛衣等,四季的鞋子,都成了孩子们绘画的素材。教学也逐渐从课堂走到室外,观察自行车、观察农家的草房。一件件作品跃然纸上。孩子们兴趣高涨,绘画水平明显有了提升。点、线、面已经成为孩子们刻画美的重要元素。我校现在每位学生都拥有一本线描写生速写本,随看,随感,随画,使线描画特色活动更扎实、有效的开展。提高了孩子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兴趣持久。

(三)依托本土资源,开发学校特色

我们镇虽居山乡,却有着非常多的资源。白瓷土就是我地特有的资源。我们对泥塑教学进行了摸索和实践。为了提高学生造型能力,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我们虚心向其他同行请教。并反复实践。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我们便研究出了浮雕泥彩作品。泥土在孩子们手中成了一个个天真的孩童、可爱的小海豚、神秘的恐龙。稍加着色和画框装饰,一件件艺术品呈现在我们眼前。

5f45f1651ecee_html_c3b8e2da6949d08a.jpg5f45f1651ecee_html_dfaccb99a3abcc3e.jpg5f45f1651ecee_html_eabf0c0d619d0770.jpg

子课题研究成果展示

四、依托活动,促进科研

为了更好的促进学校艺术特色的成长,培养学生参与的精神,活动成为了学生提高、进步的最好平台。我校每学期都进行美术写生采风等社会实践活动,书画和手工制作比赛,积极参加国、省、市县级举办的各类比赛,优秀文化艺术传承,打造国画特色,秉承“打造精品二小、奠基自信人生”的办学理念,依循“厚德博学、弘毅行远”的校训精神。在美术教学中传承文化经典,经过多年潜心探索,先后形成了国画特色学年,国画特色小组。用国画点亮生活,先后开展了“秀出中国风”手绘国画T恤、“夏日有风来”手绘国画扇面、“艺术长廊”国画文化墙等特色艺术活动;传统国画、泥彩浮雕等工作坊成果凸显,在此基础上,学校又大胆发展国画特色,逐步引领学生跨地域触摸传统艺术——青花瓷文化,确立“手拙绘瓷”艺术实践工作坊。2019年我校的“守拙绘瓷”艺术实践工作坊荣获吉林省第六届艺术节一等奖,我做辅导的学生有两名荣获省一等奖。2020年我校被评为吉林省首批美育特色学校。所有成绩的取得,均来自多年来上级领导对我校美术教育的重视与指导,我校领导和教师为孩子营造了特色美术教学氛围,美术教师不断孩子们在借鉴中成长、在收获中丰富着自己。浓厚的艺术学习氛围在我校持久而醇香。

5f45f1651ecee_html_5889d801cb511bcf.jpg5f45f1651ecee_html_d33819dcac1c9f0e.jpg

5f45f1651ecee_html_ce80762be628e1cf.jpg

美就在我们身边,每一个孩子都有对美的无限憧憬,挖掘身边之美,开创艺术之源,我们会坚持美术特色教育之路,更加扎实有效地开展好课题研究工作。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口前二小的美育活动,带动了学校特色活动的发展,陶冶了师生情操,使师生心灵更加和谐与丰盈!

5f45f1651ecee_html_8b5e5ef12eff4489.jpg5f45f1651ecee_html_c0f12c14ce8b7352.jpg

子课题学生美术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徐建融,钱初熹,胡知凡.美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